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王文京——坚硬的软件(CCTV2专访)

王文京——坚硬的软件(CCTV2专访)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从1988年发现财务软件的商机进而投身商海,到1996年把用友从一个单纯的财务软件公司转型成为一个企业管理软件公司,再到如今,在企业管理软件的服务领域,突然又发现了一片蓝海,在每一次决战商海的前夜,王文京心中的那种暗潮汹涌,我们总是能够轻微地触摸得到。有人说王文京活得实在是太累了,但是作为一个心怀梦想的企业家,什么叫做真正的轻松呢?也许就像王文京自己所说的那句话,这一切都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所决定的。

2009年2月16日

关键字: 用友 王文京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主持人: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北京的中关村。中关村又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它曾经创造过一系列的辉煌。比如说,每4.8分钟就会诞生一家企业,每3.6天就有一家企业跻身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行列。中关村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个典型的样本。而我们今天要寻找的这位蓝海精英恰恰是中关村这么多年发展的一个成功的缩影。而他的故事,一定要从和国际软件巨头微软的一次谈判说起。

  旁白:2007年11月6日,美国微软公司CEO鲍尔默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抵达北京。一下飞机便直奔北京昆仑饭店,在这里等候他的是中国用友软件公司的董事长王文京。双方进行了一次中国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与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间的最具分量的对话。两个小时之后,用友成为了微软在全球第12家,同时也是在亚洲唯一的一家全球独立软件开发商合作伙伴。

  主持人:那么这次谈判的结果我们当然知道,形成了一种战略协作的伙伴关系。但据说,微软之前想和你谈的意向并不只是成为一个(合作)伙伴,而是想整体收购用友。

  王文京:应该是在2005年左右,也就是说两三年前,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包括微软,包括像其他一些欧美的国际公司也曾经给我们抛过这种信息,甚至来探讨过说,用友你愿不愿意出售你的股权,愿不愿把你的公司卖给他们,也就是他们来整体收购。

  字幕:关键词微软收购主持人:当时自己是什么想法?

  王文京:我们自己决定当然是不会卖么。完全并购这种方式,我们从来没有展开去谈过,因为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意愿。

  旁白:2005年,微软有意整体收购用友的时候,业界传言,当时的出价是十亿美元。但是,这并没有打动王文京的心。随后2007年初,微软又有意对用友进行战略性投资,但是最终仍然遭到了王文京的委婉拒绝。一直参与谈判的用友公司副总裁郑雨林其实很清楚,在资本合作层面,用友公司或者说王文京本人都有着一个无法逾越的底线。

  郑雨林:根本的分歧不会在价钱。用友公司实际上一直在资本层面,相对来说,可以说保守,就是说我们从来不会在公司的主导权上有任何谈判的余地。

  旁白:虽然收购的意向没有达成,战略性投资的谈判也破裂了,尽管用友在资本层面两次回绝了微软,但是微软仍然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一方似乎是穷追不舍,另一方似乎是欲拒还迎。直到两年之后,微软和用友的手终于真正地握在了一起。

  主持人:你觉得用友符合微软的什么战略方向?

  王文京:因为微软也希望进入企业软件领域。在拓展中国市场,亚洲市场,它也需要一些在这个领域里面做得很成功的公司。如果能够成为并购对象当然最好,那么不行的话,作为伙伴也是很好的。

  主持人:和微软形成伙伴关系以后,之于用友意味着什么?

  王文京:这个合作就是从原来这种区域级到了总部级的这样一种合作。也就是说,微软最新的一些基于.net平台的一些技术,包括开发的工具,我们在我们的新产品开发上,可以最早的引用。而且在开发过程之中,能够得到它总部的一些相应的专家的直接支持。

  主持人:市值两亿美元的用友居然对市值500亿美元的微软两次说NO,却依然在谈判桌上成为了赢家。这一切似乎和用友身为中国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的身份不无关系。而从王文京的角度来讲,拥有这一切,必须从这里谈起。1988年,北京展览馆举办了一次会议。王文京当时为了参加这次会议是偷偷从自己单位跑过来的,而恰恰是这次会议改变了他的一生。

  王文京:我是偷偷跑进去的,那个时候因为我还在机关,我离开是(1998年)10月15日,那个会是(1998年)8月15日,所以我是偷偷跑去的。

  主持人:那一年你是24岁,24岁的时候你创业,可与此同时你的身份是国家机关的一名年轻的干部。

  王文京:对。

  主持人:我听说获得过新长征突击手的称号,前途一片光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想到了创业?

  王文京:我大学毕业得比较早,上大学比较早,19岁我大学就毕业了。毕业就分到一个中央国家机关。就像你说的,也被评选过新长征突击手。

  主持人:那就是很高的一个荣誉。

  王文京:被破格涨过一级工资。但是工作了三四年之后,当时自己就考虑是不是应该去做实业,去办一个企业可能是更符合自己的这种志趣。

  主持人:是哪一年突然有了这个想法?

  王文京:应该是在1986年左右。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很多方面我觉得还是很开放的,包括一些新的思想、思潮。那么隐约感受到就是,因为国家是逐步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界、实业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更火热的地方。那个时候有这种感觉。那么就是到了1988年,1988年的时候,国家,就是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北京成立一个叫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就是今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我印象很深的就是1988年的8月15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试验区在那边开过一次会,像是一次政策发布会。就在这个会上,就宣布了十八条政策,就是国务院批复的。鼓励各种专业人员,特别是有技术的人员,到这个地方来,创办新型体制的高科技企业。

  主持人:这十八条你印象最深的有那几条,还记得吗?

  王文京:印象最深的呢,我讲是两个方面。第一就是鼓励用新体制去做,就是这种民营的,民办的,当时叫四自,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这样一套机制。另外还有就是人才方面的政策,就是说你要创办高科技企业到这边来,我们这边有人才服务中心,你可以接受大学毕业生,可以调配干部,你的档案可以放这里,你的各种身份都可以延续。一听,试验区这么好的政策,而且是国务院批的这个鼓励的政策,说明就是国家鼓励的。所以我就受这个政策感召,这个会听完以后,回去我就决定,最后决定,就给我们领导写了一个辞职报告。

  旁白:在那个年代,放弃铁饭碗已经让人很吃惊了,而王文京的辞职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王文京出生在江西上饶一个贫困的小山村,1977年当他听说恢复高考的时候才上初中3年纪,却隐约把成为一名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个梦想。两年之后,年仅15岁的王文京考上了江西财经大学。四年苦读后,19岁进入国务院做公务员,到他22岁的时候,已经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的年轻干部。学而优则仕,贫苦的孩子王文京让很多人羡慕。从小山村进入国务院当国家干部在那个年代无疑是越过了“龙门”。

  主持人:刚刚听说要到国家机关,尤其是国务院直属机构去工作的时候,老家人是以一种很特殊的方式送你上北京的。

  王文京:对,其实我是1979年上大学的么,本身那个时候刚刚恢复高考,能上大学就很少。在我们老家那个乡里面,我那年是唯一的一个。然后大学毕业以后,最后说要分到北京工作,而且是北京的一个国务院直属机关,那么在当地来讲,觉得这个都是太难得的一个发展的这个趋向。到上北京的这一天,我们的乡里的当时的领导,还专门找了一辆大客车。把家里的亲戚朋友用客车一块拉到上饶,送我上火车。

  主持人:一辆大客车就为了送你一个人?

  王文京:对、对、对。

  主持人:对你寄予这么厚的希望,当听说你要辞职,不吃皇粮了,当一个个体户,老家人听到这个消息有没有什么反馈?你听到的。

  王文京:那段时间正好我父亲也在北京,他当时特别吃惊,国务院的直属机关多好啊,很多人想进都进不来。而且辞职以后,当时我的关系到了街道,就成了待业青年了,要去做个体户,很多人也不能理解。

  主持人:你是怎么劝你父亲同意你这个决定,或者理解你这个决定。

  王文京:我就带我父亲。有一个周末我就带他到中关村这边来看,看了一些这边新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企业。我就跟他讲就是说这边这样一些企业,现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前景啊,他们发展的一个方式啊。那么看了之后呢,应该说我父亲对这方面原来一些顾虑,也打消了蛮多的顾虑。

  画面:关键词1988年辞职创业主持人:你看,即使是周围人都心存疑虑,但是你依然非常坚定,我就是要创业,那时候就没有想过,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王文京:想到过,也想到过失败了怎么办。当时我们年轻啊,失败了我们觉得无所谓啊。

  主持人:可是机关是肯定回不去了。

  王文京:回不去也没有关系,因为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那么多的选择。自己创办公司做不成功,我可以去做专业工作啊。因为我们都是学财务的,然后我们可以去做会计师啊。而且那个时候我们其实内心还有个想法是什么呢,就想走一条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这样一个道路。

  主持人:我听说你到现在为止还保存着二十来本毕业的时候看的一些企业家的传记。

  王文京:对,我记得是二十本。就介绍美国和日本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一批美国的和日本的一批创业家的故事,他们基本上也都是白手起家的,然后把一个产业把它创办发展得很成功。这个故事对自己来讲很受感染。因为感觉其实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很多的情形跟19世纪的美国20世纪初的日本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就是这个社会的创业的环境和氛围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也能够有机会成长出各行业的一批很成功的创业家。

  旁白:此时,王文京的内心激荡着一个新的梦想,像那些世界级的企业家一样从无到有创办一个自己的企业。不过他没有想到,扔掉了国务院的铁饭碗自己并没有成为想象中的企业老板,而是变成了当时看来身份低级的个体户。

  主持人:这里是海淀南路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居民楼,我身后的这个干洗店,这么一个小小的九平米的房间,1988年10月15日,王文京、苏启强在这里共同创立了用友。当时名字叫作用友软件服务社。1988年,改革开放已经整整进行了十个年头,当时的中关村已经被风起云涌的创业浪潮卷得是天翻地覆。和其他的创业者相比,王文京却显得另类,当别人纷纷把自己的公司挂靠在国字号企业的旗下的时候,王文京却把用友注册成了一个当时显得最低端的个体工商户。

  主持人:那个时候创业的人,搞企业的人,尤其是你这种高科技企业的人一般都是选择国家单位去挂靠。

  王文京:没错。

  主持人:而你却选择了一定要成为一个纯纯粹粹的个体户,这是为什么?

  王文京:这可能跟我们自己学财经有关系。因为你挂靠国营,最后你是一个国营的当时叫全民所有制企业,如果是民办集体呢,这个财产是属于集体所有,只有个体工商户在法律上,它的产权关系是最明确的,是谁的,多少,因为一个企业的产权关系是整个一个企业的它的制度里面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还是说选这样一个方式。

  画面:关键词个体会主持人:在我眼里,甚至是在很多人眼里,一提到个体会这三个字,首先看到的景象是秀水(街)练摊,或者从广东倒一批手表拿到北京来卖,脑子里全是这些人,而你这个个体户不一样,你是做软件的。

  王文京:公司注册个体工商户后,我给你讲点故事,我们1988年12月正式公司注册在海淀区,那时候还不能叫公司,因为你还不是公司,叫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那个时候工商部门、工商局经常召集我们这些个体工商户开会。我们开会一大屋子人,什么行业的都有,除了卖服装的、卖电子表、电器的,那就是修鞋的、修自行车的。但是我们在一块开会,我感觉特别好。

  主持人:为什么呢?

  王文京:就是说,后面我结识当时很多的一些,当时都是个体的,像大中电器,那时候他是卖音箱的,像科源飞机,他刚开始是做饭馆的,在中关村,做得很好,生意特别红火,后面做飞机去了,我觉得这些人都很有能耐啊,不同行业都很有能耐,而且大家都很好啊,凭自己的知识、能力、劳动去生存去发展,我感觉特别好。

  旁白:在当时的中关村,既有像联想那样带红帽子的也有四通那样的集体企业,这样的公司形态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共享到国有或者集体单位的资源顺利度过创办初期时的艰难。而在王文京眼中,产权最明晰的个体户其实得不到更多的政策优惠,不过,这个个体户还偏偏被一家国有单位相中了。当年财政部会计司的许建钢就做了“月老”想撮合双方。

  许建钢:大概在(用友)公司成立了一两年之后,这时候用友已经显示出了比较好的发展前景。有些机构就看到这个,就托我去跟王总讲,说能不能在他那儿挂靠。他(王文京)回答我还是不挂靠了,但是表示感谢,对人家。

  旁白:此时的中关村已经颇有点风云际会的味道,四通、信通、京海、科海等等一大批民营科技公司已经成立。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步形成,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的成立也像是打了一针强心剂,这里的科技企业已经有近两百家。而就在这一派热火朝天中,如果说大部分公司都将目光投向电脑硬件,王文京却踏足另外一片少人问津的领域——财务软件。

  主持人:你当时刚刚创业的时候,中关村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

  王文京:中关村那时候叫电子一条街,一直从海淀镇一直到白石桥这一条街。那时候这条街,两边只要有门面的几乎都是电脑公司。我记得很有意思的,当时在“人”(民)大(学)对面,有一个很小的一个小平方。房间其实挺小,也是被一个公司租下来然后做了一个很大的广告牌,什么什么电脑。所以那个时候的景象,一条街的景象全是电脑公司。那时候主要就是以硬件为主,硬件主要是硬件的买卖。

  画面:关键词硬件?软件?

  主持人:那个时候倒一台电脑最多能挣两万?

  王文京:一台微电脑最多能够挣到两万块钱。

  主持人:好像是卖硬件是迅速积累第一桶金的方式,大家都在用这种方式。你用友是个另类。

  王文京:我们没有选择做硬件,而是选择了一个当时很艰难地做软件。为什么呢,因为(以前)从事这个财务软件(工作),我们就看到中国很多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他们的财会工作,那个时候的方式还很原始,就是手工和算盘。但是我们感觉到他们要变,有这个需求,因为电脑出来了,1984年、1985年的时候微机开始出现以后,PC开始出现以后就给这个行业的改变带来一个机会,就是可以电脑化。所以我们当时觉得就是说应该产生出专业的公司提供会计软件、财务软件。另外因素我们也很清楚,到中关村的话,我们是第二拨,倒电脑、买卖电脑已经有大批公司在做了。我们到这边做,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旁白:然而软件这条路王文京走得并不轻松。当时很多时候软件都是随硬件而免费搭出去的,有的人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软件这个词。不过很快,王文京对市场的判断得到了印证。在这本讲述用友20年商业历程的书里,专门提到了1989年12月9日财政部下发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这项事情规定允许不同所有制的公司提供商品化的财务软件,这种推进市场化的做法给当时的用友提供了“破壳”的机会。

  主持人:第一笔生意是跟谁谈的?

  王文京:有个建材研究院,就是它的财务系统。就是几千块钱。

  主持人:只有几千块钱?

  王文京:对。那几千块钱,那个时候对我们来讲就是很大的单子了。后面我记得到了1989年还是1990年,当时我们跟国旅总社,就是国际旅行社总社,他们的财务,我们卖了一套软件给他,七千块钱。我们营销的副总把七千块钱那个支票拿回来的时候,哎呀,我们高兴半天。大家很兴奋,因为七千块当时对我们来讲就是很大的单子了。就跟我们今天拿一个七百万的单子这种概念是一样的。

  主持人:那个时候大家一个月的收入也就是?

  王文京:一个月,我记得我离开机关的时候,那个时候,总的收入加到一块是一百三十几元。

  主持人:这一单就卖了七千多。那个时候有没有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王文京:定过。我们每年都要定目标。不光要定年度目标,我们还要定中长期规划目标。

  画面:关键词1999年目标王文京: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公司没几个人,后面到1989年的时候也就十多个人。那个时候我们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我记得那时候做了一个十年规划,十年后要达到三千万。

  主持人:也就是1999年?

  王文京:对,要达到三千万的规模。那个时候说一个一千万的规模在我们心目里面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说要达到三千万,这是很高的一个目标。

  旁白:在那间只有九平米的小房间里,王文京不仅定了这个当时看起来似乎遥不可及的数字目标,甚至他还为用友定了一个叫得更响更大的使命目标,“发展民族软件产业,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那个1999年达到三千万销售额的数字目标实际上到了1995年就提前实现了。到1997年时用友的营业额已经超过了一亿。2007年,用友的年销售额更是超过了13亿。当年那个使命目标王文京也一步一步地实现了。

  主持人:对于今天所获得的一切成绩,王文京的解释是由于二十年来用友没有犯过大的错误。没有犯错,可并不等于没有危机,我手里的是一份从用友公司的档案室借来的文件,这是1996年用友公司的工作思路,之所以这份文件拿到镜头前,那是因为有关人员说,如果没有它就没有用友的今天。

  主持人:1996年用友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而这次转变似乎就源于你在广东的东莞听到的一条消息,或是说一个反馈。

  王文京:我记得那年夏天我走到东莞,东莞我们当地的一个合作伙伴的老总跟我讲,他说现在在东莞,我们的财务软件已经越来越不好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确实震惊蛮大。因为东莞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走得比较前的,而且当地的很多公司,这些公司它的选择它的趋向代表了未来很多其他地方的一个选择和趋向。所以当时一听我确实感觉到这个问题很大。

  旁白:此时距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有三年时间。但是欧美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生产制造的很多环节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同时来自与台湾香港的外资企业也不断向这里迁移。尤其在东莞深圳这样的城市,生产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而这次东莞之行,这里市场发生的悄然变化,都令王文京仿佛感觉到了一次来自于地壳深处的震动。尽管此时,用友在市场份额上依然遥遥领先,但是他却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断。

  郑雨林:我记得,他在一次会上,王总说未来,就说独立的财务软件公司在市场上将不会存在。这句话对当时公司很多人,包括高管,正东都很大。就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财务软件的市场非常好,我们公司的成长性也非常好,收入啊,利润啊,都非常好。就在财务软件市场还在成长的时期,王总就有这样一个论断,就是独立的财务软件公司未来将不复存在。

  画面:关键词第一次转型财务软件管理软件王文京:那次以后,就安排公司相关人员做了一个专项调研。那么在这个调研基础上,当时我们就做一个决定,要往企业管理软件进军。那实际上就是启动了我们公司的第一次转型。从财务软件向ERP向企业管理软件转型。

  旁白:也许任何一种变革都势必要承受各种压力,不过王文京没有想到,这种压力会持续十年。用友自主研发的一款企业管理软件历时三年,耗资上亿,期间还经历了一次员工的集体跳槽,上市后却持续七年亏损。当周围的人多次建议放弃这款产品时,王文京却始终没有动摇。而正是这次转型使得用友从全国财务软件市场的老大一跃成为中国管理软件行业的领跑者。

  主持人:之后没过多久,很多市场上的财务软件公司都纷纷倒闭了。你是不是这次转变之后甩掉了很多平时的竞争对手?

  王文京:我们是2002年成为中国ERP管理软件市场的第一。那么到2000年左右,你说的这个情况大致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就出现了就发生了,就是一些原来只有财务软件没有及时调整他的战略往ERP往企业管理软件去转型的公司,到2000年的时候慢慢生存就很成问题了,有的是倒闭了,有的是转行了,有的是被我们收购。

  主持人:所以很多人都说如果没有那次转型的话,那市场上根本就不存在用友这两个字。

  王文京:一定程度来讲,可以这么讲。如果说我们还只有财务软件的话,那我觉得我们肯定,我们肯定存活不下来。

  主持人:很多人都说,当一个公司倒闭的时候,往往听到这个消息的最后一个人是这个公司的CEO,这个公司的老板,你恰恰相反,你似乎是你们公司听到这种坏消息的第一个人。

  王文京:这个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接触客户,接触一线的经理和员工。

  主持人:你现在还保持着习惯,亲自去拜访客户?

  王文京:对。因为我们最后无论你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你还是为客户服务。所以只要你跟客户保持相应的接触,实际上客户的一些需求他的一些愿望,他的一些发展和变化,我觉得你就能感知到。

  旁白:如果说王文京对于市场的判断让人称道,那么他与创业伙伴苏启强的分手更令人称奇。两个人既是同事,又是一同辞职合伙创业,当苏启强有意离开的时候,他在用友占有的股份几乎与王文京不相上下。在见惯了分分合合、吵吵闹闹的中关村,这样的分手就意味着一场激烈的纷争。

  主持人:在用友高速发展的那段时间,苏启强和你突然分手了。是为什么呢?

  王文京:当时就是我们做了五年。做了五年之后了就是,确实那五年做软件是蛮艰难的。

  主持人:老觉得你这个行业是个慢热的行业。

  王文京:对,对,对。不像有的行业一下子增长得那么快。就是说做软件还是蛮辛苦,蛮艰难的一个行业。那个时候就是说苏总自己也在思考,做了五年的软件之后,他也感觉,他发现做企业开发企业压力比较大。但是社会上缺这个专门做软件销售的企业。所以我们也比较自然,我就在用友这边继续做,那么苏总去创办一个新的企业,原来在用友这边的我们共同合作的股份大家以一个合适的价格来做一个处置。

  画面:关键词分家主持人:你说的很轻松,一个合适的价格,但是在当时好像是一个天文数字。

  王文京:也不是一个很大的天文数字,但是也确实是不小的一个数字。但我们觉得这个是,就是按这个企业实际的价值去评估它,该多少就是多少。

  主持人:创业到第五个年头的时候,苏启强突然自立门户。王文京不得不花巨资买下了苏启强在用友公司的所有的股份,最后导致当年连工资都差点发不出来。但即使是这样,两个人一起创业的照片却一直被挂在用友公司最为显著的位置上。该是谁的就是谁的,甚至包括荣誉。这一切对于王文京来说就是这么简单。

  旁白:在这简单的背后,其实是两个人在经营思路上的分歧。大凡分手总难免会带上几许纷争,而他们看起来却分得是如此轻松,很多人将此归功于用友在产权上的明晰。而事实上,分家带走了现金,却留下了品牌和发展基础。人们不禁要问,同样面临国内外强劲的竞争,面临创业伙伴的离去和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用友为什么会如此例外。

  主持人:外界对你的评价是那种很稳健很平和的一个企业家,你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王文京:我觉得确实相对来讲,稳健,相对平和,这个可能是有这个风格吧。

  主持人:用友的风格是不是也是?

  王文京:用友的风格也是相对稳健。

  主持人:那么你的进攻性表现在哪儿?

  王文京:其实稳健不等于保守。实际上你讲到进攻性,我觉得对用友对我们这个行业、企业来讲可能更主要表现在创新这点上。其实我们二十年走过来,你看我们的产品技术发展,公司的组织管理发展,你就能感受到这一点。如果我们不是这么创新的话,刚才我们讲的第一次转型,我们可能今天就不能存在。

  旁白:王超,IT经理世界创始人之一,曾经跟踪采访王文京多年,对与这个被媒体广泛称之为枯燥的采访对象,他有着自己的体会。

  王超:你看他的发展历程中,他每一步都踩在点上。所以这点上面来讲也是有他的性格的特点,就是他的专注度非常高,注意力非常集中。一个人他如果注意力不够集中的话,他无论是对机会的捕捉,对事情的判断都会大打折扣,无论你人多么聪明,但是你看王文京来讲,他专心致志就做好自己的企业。这个时候,这种专注度保证了他能够捕捉住机会,把握住节奏。

  旁白:多年以来,用友似乎一直只是关注于做好自己。在软件行列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王文京很少提及竞争对手。然而,2007年起,王文京似乎变得一反常态,他多次在公共场合批评国际管理软件厂商的商业模式,这背后很多人都在揣测王文京的真正意图究竟何在。

  主持人:在2007年的时候,好像有了一点变数。你已经开始公开去批评一些国际上的一些软件生产商的商业模式。这好像很有悖于你自己的风格。

  王文京:这是因为我们确确实实看到国际厂商,在中国的一些国际厂商,他们的产品解决方案和他们的服务模式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同时我觉得这些问题的背后,就是我们作为本土厂商的机会所在。

  主持人:这是不是又说明着你又看到了一片新的领域?

  王文京:我觉得今天形成这样一个格局和效果。比如说在高端市场,我们全国的客户、集团客户已经超过三千家。那么国际的厂商在中国他绝对没这个数量。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提出客户经营的战略,也就是我们的第二次转型,就是要从原来的产品经营,解决方案经营往以客户为中心的基于全面企业应用服务的这种客户经营模式转型。那么通过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建立起我们一个更大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画面:第二次转型世界前三梦想主持人:从财务软件到ERP让用友变成了中国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那么这一次转型之后……

  王文京:这就有点像说,当年日本丰田汽车,他们在汽车行业先是学的德国、美国的汽车工业的做法。然后在学习欧美的汽车业成功做法的基础上,他也看到他们中的一些问题,然后结合日本的文化,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法,用这种新的汽车生产法,把丰田汽车发展成一个世界级的汽车提供商。那我觉得在管理软件和企业软件领域里面,今天对于中国的本土的管理软件厂商,对用友来讲,我们一样也是有这样一个机会。

  主持人:什么样的机会?

  王文京:希望通过这次转型的成功实现,把用友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前三的管理软件提供商。

  主持人:2007年3月22日,用友软件园正式开园。在这一天,3000多名员工同时进入软件园进行办公。这里是亚洲乃至于亚太地区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的生产基地。规划总面积达到了40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2万人进行办公。建立这么一个软件园,这是王文京多年以来的一个梦想,在这样一个软件园里王文京越来越多地提到他的世界级软件企业的梦想。

  王文京:企业它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它是需要梦想去驱动的。当年我们的梦想是要发展民族软件产业,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今天我们的梦想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推动商业和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把用友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软件公司。

  主持人:我也看过很多你的文章和对你的一些采访。你的原话,商业是作用于这个社会最有效率的方式。为什么商业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王文京:这是我对商业的一个理解。所谓商业呢,它本质上就是用企业或者说我们把它称为商业的这种方式,这样一种更加有效率的方式,从事着某一项社会事业。比如说我们用友软件公司,我们的社会事业是什么?我们就是要通过软件的服务让我们这些客户实现信息化。信息化带来什么?带来他经营和管理的进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一个社会事业,我们给社会创造价值。那么创造了这些价值,社会一定会回馈企业,商业上我们一定会成功。

  主持人:从1988年发现财务软件的商机进而投身商海,到1996年把用友从一个单纯的财务软件公司转型成为一个企业管理软件公司,再到如今,在企业管理软件的服务领域,突然又发现了一片蓝海,在每一次决战商海的前夜,王文京心中的那种暗潮汹涌,我们总是能够轻微地触摸得到。有人说王文京活得实在是太累了,但是作为一个心怀梦想的企业家,什么叫做真正的轻松呢?也许就像王文京自己所说的那句话,这一切都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所决定的。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