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云云众声》第96期:英特尔至强D显身手 思科与微软、惠普同富士康合作共赢市场

《云云众声》第96期:英特尔至强D显身手 思科与微软、惠普同富士康合作共赢市场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本期的云云众声将讨论三大话题:1.思科与微软合作链接“云孤岛”;2.英特尔至强D显身手;3.惠普同富士康共建白盒战线。

来源:ZDNet CIO与应用频道【原创】 2015年3月16日

关键字: 云云众声 英特尔 思科 微软 惠普 富士康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ZDNET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3月16日 专栏:本期的云云众声将讨论三大话题:1.思科与微软合作链接“云孤岛”;2.英特尔至强D显身手;3.惠普同富士康共建白盒战线。

云云众声栏目链接:http://voice.zdnet.com.cn/2015/0313/3047925.shtml

嘉宾观点提炼:

【00:00】思科与微软合作链接“云孤岛”

未来云如果成为常态,厂商没有自己强有力的云解决方案是会被市场边缘化的,而能结交更多的盟友肯定没有坏处,横纵联合,思科和微软的互补是此次合作的关键。思科InterCloud的目标是互联云,是能尽量渗透到用户可能的应用场景中来帮助用户去完善他们的跨云路径,微软Windows Azure已经是InterCloud一个公有云的很好的合作伙伴了。

【8:30】英特尔至强D显身手

至强系列的D的芯片系统名字叫做Xeon Processor D,是一个典型的SOC处理器,是英特尔交互前进阶段中的tick阶段,相对于以前最大的一个不同和明显的进步是,它集成了双路的10G,万兆以太网的接口,所以说这款产品算是英特尔当之无愧的面向数据中心的一个新一代的拳头产品,或者说它是面向一种新兴的这种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的必然的一种进化的选择,对于整个数据中心和互联网边缘应用平台的承载它提供了很好的选择。至强D芯片系统与至强E系列形成互补,在数据中心和Web的边缘建起可靠的城墙。至强D集成了双路的万兆以太网,Facebook经过重重测试和比对选择了用它的OCP整体的设计结合至强D的特性成就一个完整的服务器。

【42:00】惠普同富士康共建白盒战线。

富士康与HP的合作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这其实也算是一个新的对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的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尤其是对于传统的服务器厂商来讲。传统服务器厂商的“盘子”正在变小,云服务的兴起使更多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都倒戈不再自行购买服务器,更多厂商加入OCP项目,OCP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尤其是对于FaceBook这样大的企业,它是未来主要的采购模式,惠普跟富士康的合作有多少这样的一种影子在里面,它也是在OCP的峰会上去发布了自己新的这种Cloudline产品,这是我们叫做,这个产品线很明确就是为云来做的,口号就是以白牌服务器的价格提供一流的品质。同时也不排除双方有合资的考虑,这也能使客户更加放心。

以下为访谈实录:

思科与微软合作链接“云孤岛”

杨昀煦: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可能还没立春,刚过惊蜇,但是天气已经一天一天回暖了,咱们费话不多说了,直接进入正题,今天话题有点多,首先是思科与微软扩大了一个合作,在云方面,好像是大公司和大公司之间合作以后好发展业务,但是他们两家的云之间就没有竞争关系吗?为什么会有合作?

赵效民:我觉得其实现在这个市场里面云其实还属于一种快速扩张的机会,大家还都是愿意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地,横纵联合,能结交更多的盟友肯定没有坏处,这个方面合作要大于竞争。其实在云的时代,原来我们可以看到各家厂商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思科有思科的方案,微软有微软的方案,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思科跟微软本质上其实他们双方的互补面大一些,微软它是做软件的,思科主要是做基础设施的。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思科的InterCloud,它的一个目的,它叫互联云,它希望能解决所有的云的孤岛问题,如果说未来IT世界是以云为主的世界,我们也看到现在不断生成的一朵朵云,有亚马逊的AWS,微软的Windows Azure,SoftLayer,Rackspace,谷歌什么的,你看看对于用户他选择又面临以前传统IT市场里面一个格局,传统IT市场里面好比说我用了IBM的系统,Oracle的系统,惠普的系统,尤其像他们的UNIX之间这些系统可能很难去做一些平滑的迁移。

在云里面我用了你这个云,我也用了另外的云,但是这个云之间的财产都是我的,数据之间或者说信息之间能更好互动的关系,现在其实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思科做的InterCloud的解决方案其实我认为它就是一个自己的云集成的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无论是你做出哪种的,它的愿景是无论你是在什么地方,你的私有云平台能跟越来越多外部这些云产生互联,就是打通云和云之间的隔阂。

所以说InterCloud一个目标就是能尽量渗透到用户可能的应用场景中来帮助用户去完善他们的这种跨云的路径。这次的合作其实是跟微软,微软Windows Azure已经是InterCloud一个公有云的很好的合作伙伴了,当然我们刚刚也强调了InterCloud主要是帮助用户在构建私有云的同时能更好地去享受混合的交付服务,这种混合交付的对象可能不仅仅是一些公有云,还有其他的一些云的伙伴,这些云的伙伴可能管理的云不见得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这种公共云,Public Cloud,可能还会有一些做托管云的,有一些做托管私有云的,或者怎么样的一种相关的云的形态。

微软的Azure Pack它其实是在微软的Windowsever还有System Center之上的一个层面,它其实做集成的这种total,包括管理员的界面和最终用户的界面,它其实是做这种云的应用管理层中间的界面,其实这次思科和微软的合作,Azure Pack和InterCloud之间能够达成一个很好的互通,所以说如果一个客户他的私有云里边部署了InterCloud这样的平台,它外部如果想跟Azure Pack这样的界面层的云平台去沟通,以后会减少很多麻烦,他们组件之间已经是相互认证,而且有相互的接口了,我觉得对于那些云的集成商,云的中介商来讲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我觉得是一个好消息,对他们来说是比较能简化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难度和复杂度。

杨昀煦:你也说了他们面向的是那些云的提供商,还有中介商来做的这么一个云的互相互通,其他云服务商和提供商为什么不能自己发展,一定会用它这个呢?

赵效民:你说是发展什么呢?用思科的InterCloud。

杨昀煦:对。

赵效民:因为这个InterCloud主要也是说,你得这么想,一般来说它第一批用的肯定是愿意支持或者愿意采用它给客户提供服务的肯定是传统的思科的合作伙伴,他们的合作伙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渠道会加入InterCloud,但这些渠道可能面临客户的需求是千奇百怪或者是丰富多彩的,有可能这个客户有这样的一种需求,希望我用这个云能跟那个云之间有一种互通,现在它对于主流的公有云,像谷歌,AWS,Azure来讲,InterCloud都能很好支持了。但是,如果说对于某些合作伙伴自己做的一些内部行业云,或者是托管云的一些平台,那是不是能很好相互之间的沟通,这个可能是InterCloud未来要不断解决的问题,这次可能跟微软解决了,未来是不是还会跟其他一些用Red Hat,或者说相当于这些其他的一些平台的这种基础设施平台的云,能有更好的沟通,这也是未来InterCloud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终究来说,我觉得这件事情对于思科的利好要大于对微软的利好。当然微软可能是被动的合作方,你愿意跟我合作,我也愿意跟你互通有无,我未来的这种Azure Pack这样的一个平台能跟你InterCloud平台打通,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去做它云之间的管理,我觉得无论是对于最终用户还是对于云服务商来讲,应该都是一件好事。

杨昀煦:所以您觉得思科现在把云也提上比较重要的位置发展,也是它战略的转变吗?因为它之前好像不是依靠云。

赵效民:肯定,我觉得未来如果云成为常态,你没有自己一个强有力的云解决方案,就意味着会被市场边缘化,这是很明显的一个趋势。

【8:30】英特尔至强D显身手

杨昀煦:所以人们都在完善自己的产品线,当然英特尔也是没有停下脚步,它的至强系列也推出了一个针对自己至强系列的D的芯片系统,您觉得这个芯片系统有什么亮点,什么优势?

赵效民:我觉得芯片系统这个词用得还是不错的,因为业界对于这种产品真正的名字叫做Xeon Processor D,我们叫做至强D。其实这款产品是一个典型的SOC处理器,所谓的SOC就是System onChip,片上系统,片上系统我们可以看到这个CPU里面已经非常全面了,首先它有CPU的核心,最高8个核心,然后16个线程,每个核心双线程的,它还有IO通道,它有24条PCIE 3.0的通道,还有8个PCIE 2.0的通道,还有6个SATA 3.0的接口,还有4个USB3.0或2.0的接口,也集成了内存控制器。

相对于以前最大的一个不同,它集成了双路的10G,万兆以太网的接口,这个的确是一个很明显的进步了。所以说这款产品算是英特尔当之无愧的面向数据中心的一个新一代的拳头产品,或者说它是面向一种新兴的这种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的必然的一种进化的选择。

这款产品我们也知道它是属于在英特尔的tick-tock交互前进的阶段里边算是tick,我们知道tock是核心架构的变革,tick是生产工艺的变革,上一代的产品Haswell其实是已经带来了这种核心的变革,它是属于tock这个阶段的,但是它那时候的生产工艺是22纳米,这次是tick阶段,它核心也有一些小的改动,它的主要变化就是生产工艺从22纳米进一步缩减到14纳米。所以说这个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这款处理器刚才也说了它的配置还是很不错的,两个通道的内存,每个通道有两个DM,一共4条DM,最高是128GB的内存。

所以说对于整个数据中心和互联网边缘应用平台的承载它提供了很好的选择,而且它最高的TDP功耗是45瓦,所以说这款产品一经推出,我觉得其实已经预示着英特尔在网络边缘和数据中心边缘市场的强势回归。

杨昀煦:所以您也说它是在数据中心边缘和网络边缘,它和之前的英特尔至强E系列的芯片是互补的关系吗?

赵效民:对,没错,这是一个互补的关系。我们知道英特尔原来在它的数据中心里面,它其实是一直在发展至强E系列,还有一款产品你说它是企业级,也可以说不是企业级,它就是凌动,Atom,Atom其实算是一个低功耗的,完全是为了低功耗去做的一款X86的处理器,最早其实大家对于Atom的认知还来自于久远以前的上网本,红极一时的一个上网本。但是,上网本出来以后,后来很快发现它的功耗是很低,但是性能也很低,那个时候大家觉得Atom好像是一个鸡肋,谁会用它呢,上网本只能上网,装点word,用用可能就开始卡了,或者说你就算上网,多开几个网页也撑不住了。

但是,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的发展,它迅速地扩展出了一种新兴的市场,这个市场原来英特尔是忽视的,比如说我们刚才说边缘市场,什么叫数据中心和网络边缘,其实很早以前大家也都明白,说企业里面整体的IT架构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就是接入层,就是输入请求,反馈,跟最终用户有一个输入输出的这种直接的界面这一层,叫输入输出层,中间这层叫应用层。比如说你买票,在12306你买票,你点一个查询做一个比较,归类,最终你要订票的时候这一整套的网页后边的应用全都在应用层这一块,你外部这些网页的承载怎么去把这个相关的数据呈现,交付,接收客户的访问,返回客户的需求,这都在接入层。

后台根据你的输入做出响应的,这是应用层,应用层再往下第三层就是数据层,数据库,比如说12306毋庸置疑有一个很大的数据库,里面有票仓,有你个人的信息。所以这个应用层和数据库之间做沟通,你要买票,买哪个车次,哪个路段之间的票,在数据库里面进行修改,进行更新,这个数据再反馈,通过前端的接入层反馈给访问者和用户,这是一个典型的企业的三层架构。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现在互联网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我们很多的事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去做了,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想在互联网上做生意的,他都要面临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互联网接入层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那些巨型的网站,这些巨型的网站随着它的产品不断丰富,它的服务类别不断增多,它的前端应用外部应用的负载量绝对要高很多,最简单的比方,比如说腾讯以前它的产品很多,有QQ,QQ游戏,上一款新的服务这个应用层和WEB层都要去扩展一下,因为你要应对更多的客户,比如又开发一个微信,一下微信几亿的用户量又上来了,你又必须把你这个,能有一个相当于漏斗,最上面这个漏斗是外部接入层,到中间是你的应用层,最后最关键大家都要汇总到你的数据库里面,然后再反馈出来。

所以你的漏斗越大,就意味着你能接纳更多人的请求,反过来其实越来的人想用你的产品时候,你的漏斗也必须要越大。这个时候所谓的边缘层反而成了一个致命的关隘,如果你接入都不能接入进来,那你用户的体验就非常差了。所以说很多这种大的互联网企业非常注重外部接入层的设计,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比如说CDN,像内容的分发网络,负载均衡,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外部层这一块去做的,有时候根据不同的数据中心这样的一些带宽的匹配来整合,综合来体现出它外部的承载能力。它先承载下来很有可能有时候它跟应用层之间的界限就会稍微模糊一些,有些轻量级的应用就可以直接在外部层解决掉了,我没有必要再往后走了。

回到你刚才那个话题,原来英特尔最主要的至强E系列其实在应用层,它是很强大的处理器平台。但是,那个时候英特尔做个其实还是面向传统企业级,传统企业也有接入层,但是它接入层并不大,接入层是比较窄的,量也比较小,它主要还是自己要跑ERP,自己要跑自己的这种CRM,跑自己的邮件,跑自己的SharePoint共享的门户。这类是它传统企业的需求,所以说以英特尔当时的思路是无可厚非的,它先把企业应用这一层占住,现在又推出更高端的至强E系列,比如E7,往数据库这一层去扩展,关键应用数据库这一层去扩展。

我刚才说回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外部层开始扩大了,扩大了以后一开始英特尔并没有特别在意,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的潮流,与之相对应的就是ARM处理器的兴起,ARM是从手机端出来的,它的显著特性就是功耗低,我们刚才谈到了外部层是非常大的层,外部接入层非常大,接入大的层就要求你有更多更高的节点的处理能力,它这个层次上其实相对来说单个节点的处理性能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单个节点的IO性能要求特别高,因为它保证你输入输出的效率,还要保存你外部层缓存的效率。

所以说在这个情况下,ARM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叫进军数据中心,它进军数据中心的着眼点就是外部层需要大量的节点,如果按照英特尔原来E系列处理器的配置来讲,E系列是性能很好,但是我知道外部层并不强调你单节点的性能,不是那么强调。但是,你单节点的功耗如果特别高的话也受不了,外部层如果上千个节点,只要每个节点功耗能多出20W,30W,一个小时下来一下就多少度电,几千度电可能就出去了,好几十度电就出去了,日积月累下来一年这个电费你可能就受不了。

而且至强E系列E5,E3这些性能超出了你节点的一些需求了,它价格也贵,整体这种综合的成本可能里外里都是这样。所以ARM处理器进来以后它提出这么一个理念,很快就受到了大家的不能说认可,但是获得了大家的重视,我在外部层里面众多的节点,节点完了以后我降低每个节点的功耗是不是能对我整体的成本有一个很好的降低,这是一个说得通的道理。

但是,它另一方面来讲你必须还要保证一定的性能,我们不能说至强E5这个性能有点愚了,但是也不能说这个性能一定要特别低就能用。在这个结骨眼上我们刚才也谈到了英特尔原来那个处理器是Atom,Atom性能很低,所以当时ARM提出这个主张的时候,英特尔说我有Atom,Atom的性能的确拿出来一看还真不如当时最好的ARM处理器,而且能耗也是非常高的,也因此有一部分的互联网公司在前几年的时候真的会去尝试拿ARM来去做一些可能的前端负载。

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情况也因为云和互联网的情况,比如说我们每个个人可能都会在网上有自己的空间,比如我微信上有,微博上也有,有可能我还租个云盘,网盘,我里面要去放我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我发过的信息,只要我个人不删除按理说应该它永久保存,那是我个人在网上的一段历史,你不能说你承载商不经我同意就把我数据删了,但是承载商他也觉得你这个数据到最后都会演变成硬盘,我必须得拿硬盘承载你这些数据。那你这个数据都不删我就帮你保留了,但是日积月累我的硬盘,一堆的硬盘我都要放着不断占用机架,那谁受得了。

这个情况下又出现一种新的需求叫冷存储,冷存储就是我上面存储的数据可能一年我都不会访问它一次,但是它有做到一种能力,就是如果我想访问,在可接受的时间里边它是能把这个数据提取出来的。比如说我突然想看到我十年前照片对比一下褶子又多了多少,但是你不能说这个照片存在你的网盘上你就给我删了,但是很有可能这张照片在网盘服务商的体系里面已经最终挪到冷存储这一块了,但是冷存储又不需要那么高的硬盘的控制能力。很多这种存储足迹用双节点,双路的服务器去做存储访问的处理,访问需求的处理,因为它对这种时续,要求,延迟要求特别高了,但是对于冷存储不需要这么高的处理能力,所以说有可能当时能不能一个大的硬盘的盘柜里面装20多块硬盘,我可能一颗处理器就把它带动了。

这么着等于说我能最大节省我的成本,但是在那个时候至强有点太豪华了,至强它一颗处理器能带动没有问题,但是没必要。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换一颗低配置的处理器来做这个事情,ARM说我来做,Atom说,当然这已经后话了,当时据说有一家特别著名的互联网公司找到英特尔说我们有这样一个冷存储需求,我想用你的Atom来做,当时英特尔的人我不知道怎么想的,Atom不是做这个事的,直接给人拒了。然后这个互联网公司,就是另外一家专门做ARM处理器的,找到这家大的互联网公司说我帮你来做,还真做成了。后来人家互联网公司也说,通过这个我们真看到成本效益的确上升,后来英特尔也急了,先低性能的,低功耗的处理器是有作用的,不同的,在整体的数据中心和互联网不同层级上的处理要求,边缘类的层级是需要这种产品的,而且它数量很大,所以说从那个时候英特尔开始痛下决心,开始不断去增强Atom产品线的产品能力。

应该是在前年还是去年,前年,可能它推出了一款更新的Atom Avoton的产品C系列,其实它那个时候已经基本上算是挡住了很大一部分ARM的攻击,它也许说如果你要这么看,我们刚才说三层的企业的架构,也可以算成英特尔目前X86产品家族的地盘,ARM既要进攻要抢占地盘它必须要从外围开始打起,外围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数据中心边缘和网络边缘的网络,英特尔前年发布的Avoton其实就是在边缘上先构建起了一个城墙,但是ARM也不示弱,马上在2012年还是2011年年底的时候推出了64位的ARM处理器架构,明显是奔着企业级市场来的。

所以这个64位处理器出来以后,其实跟Avoton这个产品,就是C系列这种Atom的产品来讲,性能其实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分伯仲的,其实反过来已经是给英特尔很大的压力了。这次至强D的出现它其实算Atom的大哥,它相当于在Atom和传统的至强E系列之间又插进一层更高一层的这样一个综合能力更强的数据中心边缘和网络边缘的一套新的城墙,比Atom的城墙又高又壮,ARM这帮人想再进攻的时候可能要费更多的力气了。

回答你这么长,我不知道你能听明白没有,它跟至强E系列之间的历史沿革,英特尔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它是有一个历史的原因,在我看来它其实是一种,当然英特尔不会说,英特尔肯定会说我们一直按照这个想法来做,但是我觉得英特尔其实从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亡羊补牢,但是不算晚上,英特尔这一定我还是非常赞赏,它的调整自我能力非常强,它看到了这种趋势,看到了因为互联网的不断扩展,不断丰富的应用进来以后带来的这种数据中心的整体规模架构,不能说架构的变革,而是它整体的前后搭配的一种变革,因此再去改变它处理器的设计线路,最终推出了至强D,我对这款产品当时给它一个定义,我说ARM在数据中心之路越发难走了,或者说ARM在数据中心进军的路上又多了一只更大的拦路虎,我觉得真的的确是对于ARM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我们有几个数据,我们先用Atom,Avoton这款产品和目前来看我们能拿到的,我们能看到的最高水平的ARM64位处理器性能之间的对比,它的性能平均是1.7倍于ARM,当然我们刚才也说了,在有些具体的项目当中双方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我们在此不说了,我们就说综合的一些性能表现。

另外,在你为了得到这样一个性能,你所付出的功耗,叫性能功耗比,Avoton是ARM的两倍,在你为了获得这个性能而要花费的成本,就是金钱,每1美元所获得的性能这个比值是1.4倍,这还是Avoton跟ARM 64。

但是,至强D和Avoton又是什么比值呢,就是综合性能是它的3.4倍,等于说你这么一比它其实相对于ARM64位处理器来讲,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讲都已经是一个不能说比不上,是ARM比不上了,它都是更明显领先于ARM64位处理器。所以说这个对于用户来讲是一个,尤其是对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来讲我觉得的确是非常吸引用户的。

杨昀煦:不管怎么说英特尔完善自己产品,想要比过ARM,我觉得这都无可厚非,谁不希望自己家产品好。基于英特尔至强D有这么高性能的外部接入层的表现,一定要给它一个草原让它去驰骋,就是FaceBook,每个月有13.9亿的社交用户的访问量,两者肯定是互联网提高的状态。

赵效民:是每天吧?

杨昀煦:每月高达13.9亿,那也挺多了,它是测试阶段,还是抱有测试的感觉,还是已经就能胜任了?

赵效民:其实FaceBook这个案例在近期召开的OCP峰会上去透露的,OCP我们知道是FaceBook督导的OpenComputeProgram,开放计算的项目,这已经吸引了世界众多好手去参与了,也是在这个峰会上英特尔正式颁布了自己的至强D处理器,好像是在这个峰会之前,我记得是在美国时间3月9日,3月10日是这个峰会,具体日期我们先不管,FaceBook展示了基于至强D的高密度服务器开放机架的一个设计,在这个设计中其实我们能看出来,FaceBook其实它做了很多实验,几年前就跟英特尔讨论这件事。

我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一点至强D很重要的变化在我看来是它集成了双路的万兆以太网,等于说你这一颗处理器上,你只要配上相关的组件,它就是一个完整的服务器了。所以说你这个服务器能做得更小,你单个服务器能不能做得更好的话,等于你整个机架能容纳的服务器数量就更多。等于在这样的情况下,FaceBook用它的OCP整体的设计,来去结合至强D的特性做,就这么大一个卡,就是一个完整的服务器了,里边带着它的固态存储,内存,CPU,它CPU里面带网卡,双路的万兆以太网。

外边你只要配相应的设备就可以用,所以说这样对于互联网公司肯定是非常欢迎的,而且它的单线形性能是非常好的,我们也知道它既然已经敢叫至强不叫新一代的Atom,不叫凌动,已经证明了它具备了至强的血统了。

FaceBook的人说过,他们其实以前也测过ARM,也用过ARM,当时他们不可否认,用ARM的时候它的密度会更高,但是他们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当时ARM处理器的单线程性能不足以满足FaceBook复杂的网页,因为FaceBook的网页里面它有大量的小的程序,我们做网站都知道一个网站的背后,只要不是静态的,它肯定是动态网页,动态网页每一个板块里面嵌着不同的程序,你怎么能更好前端去负载去缓存这样的一种应用,对于外部服务器其实是很大的考验。

我们刚才也强调了一点,功耗虽然很重要,但是往往性能更是保证用户体验的一个根本的要求,你不能说FaceBook把整体的数据中心能耗降下来了,结果人家都不愿意用了,访问你一个网页10秒钟出不来,画面的网页动态效果很差,交互的这种体验很糟糕,你说你节省点电费有什么用。

所以说可能ARM的能耗咱们只是打个比方,可能20W,10W,人家至强D是45W,但是你要从综合的整体考量来讲,人家觉得我用45W反而更好,你36个节点可能还比不过我十几个节点,所以说你36个节点成本不见得比我十几个节点还要低。所以说这么反复的一些综合考量,FaceBook也给我们另外一种,给很多人另外一种这样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以前很多人,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不是很懂行的媒体,或者说一些IT人士一说ARM好,低功耗怎么着,他其实可能忘了一点,我们一定要结合我们的工作负载来去看待这种处理器平台的优劣。除非是说至强的功耗是你的100倍,你的性能只是它的1/2或者是哪怕是1/3,怎么都有得谈,其实大家这个功耗还在一个量级,所谓的一个量级在于说你是10,我也是在两位数了,我没到三位数,你到三位数是量级的变化。其实在这个点来讲,很多人就觉得当时ARM必然会进军数据中心,但是我觉得FaceBook工程师很细致的讲解,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大家在当前这个新的形态,互联网不断扩展到我们方方面面来说,互联网本身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像我们以前建一个个人网站就一个静态的页面往上一放就完了,它现在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程序,CPI,PHP的一些程序,都需要你在最前端的外部服务器有一个很好的相应的负载,也许你原来的那种静态页面你拿ARM来做缓存,做CDN,没问题,但是你现在它要求你有一个更高的处理要求的时候,你的ARM处理器,目前只是强调功耗,其实并不真正能打动用户的心。

所以我为什么要那么说呢,不仅仅是英特尔自己响应用户的需求推出了至强D,反过来它真的给ARM处理器进军数据中心市场立下了一个更高的更强壮,更坚固的一个城墙。不仅仅FaceBook,我相信肯定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都会非常关注至强D,我相信它真的是未来很快会在互联网企业里边去流行,普及,它是一款明星的产品,这是我对它的定位。

杨昀煦:如果有一天网络允许,国内也能上FaceBook,猛然增加那点访问量,反正FaceBook家里跑着至强D,也不会怕。

赵效民:对,比如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十年前访问的网站都特土,一篇文章,图片可能都很小,但是你现在去淘宝,你去京东,不同的筛选,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查询,那个时候这个网页很多人可能不是做这行的,他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做这行的都应该知道这个网页比十年前的网页复杂多了,意味着它需要的处理性能就越高,十年前你的电脑是什么样的,你把十年前的电脑拿过来跑现在的应用,一样的道理,你现在的操作系统能不能装十年前的电脑上,还能有效运行,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时代在变,这些技术在变,所有技术都在变,它对于底层这种支持技术的需求也不再仅仅围绕在这种低功耗,当然我不是强调说低功耗不好,但是前提是我们更要看重性能的功耗比,这个我觉得是更关键的一个指标,尤其对于大量节点的外部接入层来讲,过分去强调某一点可能都不是正确的,ARM非常强调它的低功能高密度,但是你高密度,高那么多,单线程不行你还会成为瓶颈,不能靠低功耗吃一辈子。我也希望ARM64能尽快把自己的性能提升上来,也能让英特尔感受到一些压力。

【42:00】惠普同富士康共建白盒战线。

杨昀煦:接着下一个话题,我们之前一直都在说惠普这些事,包括它收购Aruba,发展Helion云,它现在还是跟富士康共同共建了一个白盒战线,就是服务器方面想要冲击一下市场,您觉得它两个人的合作有必然性存在吗?

赵效民:有,而且我觉得这个其实也算是一个新的对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的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尤其是对于传统的服务器厂商来讲,还是我们拿FaceBook来举例,FaceBook现在强调它数据中心里面的所有服务器全都是它的开放设计,全都没有采购于某一家传统的这种OEM厂商,比如说戴尔,惠普,IBM这类的,思科,没有用工业标准的服务器,全都是一种开放的标准来去做的,都是基于OCP的这个理念来去做。这样就带动了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就是采购量巨大的这些互联网的企业用户,它可以直接去找这些服务器的原始设计的企业来去定制化它的需求,我不跟这些惠普人合作了,但是我跟这些原始的服务器设计部门,设计类的公司来去合作,来更好地为我定制产品,这个产品我也不卖,我就是拿来我自己用,我一次采购10万台,这钱也很可观了。

这类的合作就慢慢你会发现它会让那些传统的服务器厂商没得可玩了,什么道理呢?比如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它会看中云的效果,尤其像一些初创企业它可能,一般我觉得大多数初创企业不会考虑自己购买服务器,可能会去买云的服务,原来这类的初创企业它可能就是那些传统服务器厂商的客户,我哪怕买一台它也是客户,积少成多,一年兴起一万家新兴企业,可能要买一万台服务器,这可能都是一个盘子。这类的需求就包括一些既有的中大型企业,它可能某些应用按原来模式上一个应用我就买一台新的服务器,可能随着虚拟化或者云的这种进步,它要不就内部做虚拟化做整合,要不然我的应用用SaaS,或者我部署到云上去,我也不买服务器了。

这时候你会发现传统的客户的盘子在缩小,反过来说都集中到云去了,云很多都是互联网公司在做,互联网公司它们按理说采购量更大,变相这些不采购服务器的那些数量应该或多或少会转嫁到这种大的云服务商和互联网企业,但是这帮企业要自己设计了,我也不找你,我自己专门找这些专门做服务器设计企业,比如像台湾的广达,富士康,我跟他们来设计,设计之后我就直接从他们那采购,等于跳过了惠普,戴尔,联想这些企业。

所以说传统这些企业还想固守原来那个市场,就是慢慢这个市场越来越萎缩,真正需要服务器的人他不找你了,你就必须改变自己的玩法,你要去适应这个新的需求。所以说为什么很多厂商都在去加入OCP的项目,因为知道OCP这是互联网的企业来讲,尤其是对于FaceBook这样大的企业,它是未来主要的采购模式。在OCP这样里边有专门制定规则的,有专门做方案实施的,方案实施就很多现在这种传统的服务器厂商开始做方案实施了,规格我可能不帮助你定,但是我可以根据你的规格马上给你推出你所需要的产品。惠普跟富士康的合作有多少这样的一种影子在里面,它也是在OCP的峰会上去发布了自己新的这种Cloudline产品,这是我们叫做,这个产品线很明确就是为云来做的。

所以说它也给它的一个缩写就是CL,在惠普的ProLiant整体服务器产品线里面有好几个前缀,有DL,就是机架式的,有BL是刀片,有SL是可扩展,所以说你就想吧,你说CL明显就是对于这云条线互联网这条路,所以它这次选择了跟富士康合作,它的一个口号就是以白牌服务器的价格提供一线的品质,就是一流的品质。可能很多时候大家都觉得ODM,就是原始设计生产商,原来的服务器厂商的套路是什么呢,你是我最终客户,我拿到你的需求以后,我把需求转嫁给比如台湾广达,富士康,我告诉你我要这样的服务器,这帮人就帮你设计,设计完了以后可能就还会帮你生产,但是他们不管销售,把服务器你拿走了,你卖给大客户什么的你负责售后服务,方案集成。现在ODM刚才我说那个有些互联网企业直接找到ODM,它变成一种惠普,戴尔那种感觉了,我的规格我告诉你,原来是它的规格告诉给惠普,戴尔这些厂商,然后这些厂商要不自己设计,要不找人设计,现在它跳过了中间OEM厂商直接找ODM。

但是ODM有一个问题,它的售后支持能力差,因为它原来只管设计,生产,制造,发货给你惠普了,你该卖给谁卖给这我不管,除非你有返修货退换货我帮你处理一下就完了,但是你在应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那是那些厂商要负责的,跟广达、富士康没关系。

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有一帮人就是客户直接管你订货了,售后如果有些技术问题你肯定得管,所以对于ODM厂商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所以这次富士康和惠普两家顶级的ODM和OEM厂商的合作可能会带来一种新的模式,它会给客户一个更高的信心,它有ODM的灵活性又有OEM售后服务的保障,可能这样一种新的模式也许会打动更多新的客户,他的感觉,它有白盘的成本优势,又有一线大厂的服务优势,它是属于介于两者之间,CL产品线,CL发布了三、四款,总共现在我记得有五款,它是介于原来的传统的ProLiant商业化产品,又跟全开放设计不太一样,它是走了一个中间路线,以开放型设计的硬件为核心,但是包裹了一个商业支持的一个要素在里面,所以说这种切入的手段我认为还是比较好的一个措施。

纵观全球这些大的OEM厂商,有些可能它宣传自己就已经是ODM了,它自己能做设计也能做售后服务,生产制造,但是主要的大的服务器厂商还没有跟大的ODM厂商有这样一种合作,富士康和谁在一起来讲算是一个,可能算是开了一个先河,也算是一个,我只是说这种规模的开了一个先河,我觉得前景还是可期的。

杨昀煦:所以它以后前景会变成一条龙式服务,从设计到生产,销售和售后,都变成一体,ODM和OEM会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公司吧?

赵效民:不排除,好像双方是有这么一个合资的考虑,专门针对这个部分的市场,惠普可能也有一些传统的客户往互联网转移,富士康这个品牌很响,也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可能会直接找到他。通过双方的合资公司去共同支撑这样的一种模式,可能对客户也是放心的,多少我也算是惠普的客户了,我能享受惠普的服务也是挺好的一件事,富士康本身设计,生产制造的能力也是惠普比较理想的合作伙伴。

杨昀煦:它们俩一合作对客户挺多利好的,宣传语说注重成本的基础设施,这样一合作可能成本也降低了很多。

赵效民:没错,这类的成本的确是很多互联网企业第一关注的要点,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挺烧钱的行业,你要不注重自身的成本控制,你在竞争中可能就会越来越被动。

杨昀煦:因为富士康是我们非常挺有市场影响力的公司,除了这一点以外惠普会不会也看重国内市场,所以跟它合作,有这一点吗?

赵效民:他们看重是全球市场,富士康也是面向全球客户服务的,所以说在这个层面中国肯定是其中一部分,当然中国BAT三家在全球也是响当当的,就看基于这种开放式设计的产品与商业化的结合是不是能打动更多的互联网企业的心,当然我觉得可能对那些更愿意从传统的企业模式走向一种互联网模式的这种企业,可能会有一个更大的吸引力,它可能不会想成为说转型成为一个BAT那样大规模的互联网,但是它可能会不断加强自己的互联网这种体系的建设,这类的传统企业的变革很有可能是CL服务器的一个潜在的大客户。

杨昀煦:我们也希望以后多多有这种合作,以至于以后能发展成一个完善的产品线,好像用户更占便宜。

赵效民:对。

杨昀煦:我们今天就聊到这,祝大家周末愉快,天气好就多出去活动活动吧,谢谢各位,下期再见。

赵效民:再见。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