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上半年国内硬件创新、软硬件结合风生水起,但雷声大雨点小,拿个样机没问题,真正推向市场商业化就难了。不外乎举着国外的几个例子谈谈概念,硬件创新的瓶颈到底在哪里?最近与几位真正在做产品的前辈探讨这个问题,得到如下几点靠谱的干货:
1、“互联网公司不懂硬件”
这是做快乐妈咪胎语仪的陶建辉讲的感受,做软硬结合的产品是他第三次创业,之前做过互联网的产品和信,后来卖给了富士康,现在对软硬结合的产品表现得很痴情。
他做过互联网产品,所以我认为他这一说法是很有根基的。现在国内很多参与创新硬件的公司,都是互联网公司,不管是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参与到咕咚手环合作的百度,都流淌着互联网的血液。互联网公司有互联网的思维,但是缺少制造硬件的细致和供应链基础,做起硬件来,当然不会那么顺。
所以有好想法的互联网人要做硬件,拉几个真正懂硬件的人入伙是必须的。
2、“缺少积累和经验”
咕咚网CEO申波认为,国内的公司缺少积累和经验,所以现在还落后海外挺长时间。
他说这话也有其道理,Fedbit从2007年就开始做手环研究,Jawbone在这个行业里做了10年,耐克也至少做了10年,国内从去年可穿戴设备才火起来,需要经验和时间的积累。
至少要1到2年,用户关注、产品和技术积累才会成功。
3、“创新硬件比做手机更难”
同样是申波的感受,他说,现在创新硬件比手机和平板这些产品要难做,因为手机已经是很成熟的产品,磨具和产业链都很成熟。你要做个手环,在深圳找不到几家代工厂商。
新硬件在工厂生产环节和传统产品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问题会慢慢好起来;据一位业内人士讲,现在做智能手表的方案商都有了。
4、“国内缺少想法”
Quintic是更上游的一家厂商,来自硅谷,做蓝牙低功耗芯片。其市场部副总裁洪炳坤认为国内做创新硬件的创新想法太少。言下之意,抄袭的太多,国外出个手环和手表,国内也是手环和手表。
他认为想法应该是从一些细分市场想,做差异化的产品。他举了几个例子,有一家以色列的公司,做的产品是检测婴儿睡眠情况,因为有婴儿在睡眠中出现夭折的情况,通过这个设备,可以监测婴儿的睡眠情况。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可以检测土壤湿度,自己控制浇水的花盆;在美国,有专门为训练设计的篮球;检测坐姿的椅子;通过获取手臂肌肉张力实现动作控制的等等,专注某个细分市场,更容易出彩。
5、"缺少专门的投资机构"
洪炳坤还提到一点,在国内做创新硬件缺少投资支持。他举了硅谷投资公司DCM的例子,这是一家热衷于投资创新硬件的公司,投资小项目一般10个人左右,数百万美元的投资,但是能做出很有创意的东西。
我和一些国内做投资的朋友聊起这个方向,能感受到,国内投资人对硬件创新方面的热情确实不够高,普遍认为现在国内硬件创新环境不够成熟,缺的不是产品推出的前端环节,而是后端用户接受的环节。
6、"元器件技术障碍"
SONY技术商务总监赵勇认为,现在硬件创新产品的一个瓶颈是在电子元器件。因为创新硬件通常在外观上有更高的要求,特殊的地方更多,比如手表留给电子空间很小,手环更小,如何将更多、更可靠的功能置入,对元器件的要求就更高。
这也是为什么索尼的智能手表还仅仅只是个扩展配件,既没有丰富的体征数据获取,也不能打电话的原因,他认为。
7、"技术认证的门槛"
这个门槛涉及到到医疗设备和支持通话的手表产品等,医用设备需要在灵敏度、准确度上达到相应的医用标准,而通信设备需要通过入网许可证,满足射频信号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一个直接摆在硬件创业家们面前的门槛。
九安医疗的董事长刘毅讲到,作医疗设备通过食品药品监督局的认证,动辄1年半载,没有基础和积累更慢;有多少80后、90后有经验面对这些繁文缛节的认证过程?
8、"缺少创新环境和氛围"
国内做众筹平台做得最好的点名时间联合创始人张佑认为,国内缺少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这个说法有些大,但很实际。
以他从事的众筹业务为例,普通用户还没有为一个项目无偿提供资金支持的信心,项目发起人也没想着能够从众筹平台拉到多少钱,先借平台吆喝吆喝赚赚人气。
以上是我最近接触都在创新硬件这个链条里的大拿们,对这个行业最实在的看法。做创新硬件,这是几条现阶段必须克服的门槛。相比海外市场的成熟,国内仍然在规则成型,产业链完善中。一张半空白的市场,还有很多地可以圈。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