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6页)
看潍柴动力信息化建设的历程表,2003年~2007年是潍柴动力信息化建设15年规划的第一个5年。这个大规模建设阶段,在潍柴动力内部有一个颇为务实的口号,叫“理念导入,踏踏实实打基础”。
为了打好信息化基础,从2003年开始,潍柴动力陆续淘汰此前的信息系统,重新对ERP、PDM、MES等系统进行选型和实施,并在系统规划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系统之间的集成和深化应用。
实际上,早在1986年,潍柴信息化就已启动。在20多年的信息化历程中,企业经历了从计算机代替手工的简单应用,到借助于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提升的复杂应用等一系列重大转变。在2003年之前,潍柴动力的信息化应用已经初具规模,不过大都是单点化、部门级的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各自独立、信息孤岛严重。
面对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提出的“进军世界500强,构建世界级发动机企业”的战略目标,信息系统的单个应用显然已不能满足潍柴动力的要求,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许多“信息孤岛”、“业务孤岛”逐渐成为进一步提高业务运营水平的障碍。
为消除管理瓶颈,实现潍柴管理水平的再提升,使大量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各类孤岛的限制和束缚,实现信息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业务的协同一致。
然而,即便这些孤立系统在各自业务领域差强人意,但是不容易集成,即便集成起来,也不具备发展前景,长远来看更不能满足“国际潍柴”的发展要求。
几经商讨之后,为了奠定企业长远的信息化基础,潍柴动力决定彻底换掉现存系统,哪怕是更多地增加投入。
在当时,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出现了很多争议。有人觉得原来系统很好用,不同意彻底换掉;有人倾向于找投资少、风险小的系统;也有人干脆不信任信息系统。让潍柴动力信息化团队较为欣慰的是,公司董事长谭旭光和分管信息化建设的执行总裁徐新玉站在“国际潍柴”的战略高度,对信息化建设的高标准与高起点给予了明确支持。
“在我接触的企业中,公司高层能做到如潍柴动力这般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确实不多。”国家制造业信息化ERP认证培训专家组组长金达仁告诉《CIO INSIGHT/信息方略》杂志记者。作为外部专家,金达仁曾多次参与潍柴动力的管理和信息化咨询,
与此同时,为了在公司内部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潍柴动力企业管理与信息化部部长韩黎生也花费了很多心思。
在信息化领域,有一个著名理论叫“垃圾理论”,即进入系统的数据如果是错误的,出来的数据必定也是错误的,属于垃圾数据。韩黎生借用这个理论的逆向思维来做说服工作。
他认为,如果进入系统的数据是垃圾,出来的数据不一定就是垃圾。如果数据自始至终都是准确的,那么应用信息系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凡是数据都有错误存在,如果按照“垃圾理论”来解释,则根本不该使用信息系统,然而我们都还要使用信息系统,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太垃圾的数据拒绝进入,然后让进入系统的70%正确的数据,输出系统时能够实现80%的正确率,这样一步一步改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韩黎生正是用这个“垃圾理论”的逆命题给广大员工和干部做了一次信息化概念普及,打消了业务部门对信息系统的疑虑。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