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3月20日 北京消息: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行为,与情景和文化相适宜的行为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同样也可获得较好的预期结果。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热爱甚至崇拜的传统文化。但现代,因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工具的发达和交通体系的革命,加速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任何民族都无法回避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多民族共生于同一组织之中,沐浴着多文化的侵染,遭遇多元文化环境下多重行为的冲突与合作,这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管理现实。
周有光先生论及文化结构和文化运动时认为,流传较广的人类文化分类是东西方两分法,进一步还可按区域细分成多种;但若按层次分,也可区分为民族文化和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即双文化现象。若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了双文化时代。
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双文化现象:如生活中的中餐和西餐、唐装和西服、中医和西医等;文化方面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领域的”应试教育”与“平民教育”,“灌输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政治上的“一国两制”;中外合作企业的制度、文化和行为的差异等等。理论上讲,国际现代文化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的结晶。然而毋容置疑的是,文化的浸染和融合以致汇成主流,具有一定的背后推力,现代国际文化以科学为主导、以世界物质文明为基础在演变和蔓延着,因近代西方科学和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文化中西方文化浓厚的影子。换句话说,无论心里高兴和接受与否,在双文化时代,我们无法回避主导现代文化的西方文化。要让世界主流文化中包含更多中华文化或东方文化色彩,我们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发展,不只是通过孔子学院等方式在世界范围扩散中华传统文化,更要以我们自身的实力和发展获得世界的认同。
研究西方文化,不难发现因为它兼收并蓄,汇集众长,重视科技,奖励发明,思想自由,人才辈出,人的智慧得以充分释放。在双文化时代,要认知、学习、适应现代文化或西方文化,更需要清醒和清晰理解我们自身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滞后性,研究双文化的策略,提升我们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要跑赢双文化时代,就需要双文化人才,还要造就双文化领导。MaryYokoBrannen指出,企业应善用拥有双文化或多文化背景的人才。相较于来自单一文化背景的人才,那些经过双文化或多元文化熏陶并将之溶入自己血液中的人拥有更完善的跨文化技能。她认为:“这些人才的适应能力好,他们善于观察,善于了解他人并协同不同文化差别。”可以说,他们容易架起“文化的桥梁”。她还将双文化人才分成四类:“两者兼备”,“两者全无”,“左右逢源”,“单一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企业组织架构日益复杂、虚拟团队无处不在、知识和人才全球移动,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人到组织、国家甚至世界,文化冲突、碰撞、交融已为常态,能够协同组织内外不同情境、组织内部不同文化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事关系,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日益成为组织及其领导的重要能力和竞争力之源。然而,趋同是逐利的一种捷径,如模仿、拷贝、从众,但同时也是缩小生存空间的通途。进化论讲适者生存,但竞争规则表明,特者才会有更大生存空间。于是,在全球化交流、学习、竞争背景下,学会民族性和全球性双向思维,保持个性、民族独特性至关存亡大事。换句话说,在双文化时代,双文化人才在世界的角逐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双文化人才不仅强于对不同文化特性的理解,协同不同文化之差异,更在于能在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优点的同时,融会贯通,创造新文化。现在,经济、社会、管理学界研究两元性
(Ambidexterity(两手同利))很热,就双文化而言,可以借鉴这类研究,围绕发展之主题,成长为Mary所说的“两者兼备”和“左右逢源”型,以适应和创造性地运用双元或多元文化,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作为人才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组织的领导者更需要成为双文化人才,或双文化领导,因为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更需要双文化甚或多元文化的认同、融合和创新。
本文录于《逆俗生存---管理之道》,席酉民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临近年底,苹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热门应用和游戏榜单,Temu再次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免费应用。
云基础设施市场现在已经非常庞大,很难再有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就像开启它们那样,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开支可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