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贵公司研发部门的组成情况。相比同行(尤其是国际领先企业)贵公司在研发环节上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
王国俭: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建筑设计企业,拥有3000多名员工,去年的产值14.7亿,已经走入国际市场。我们集团的信息化装备,软硬件都是国内建筑行业最齐全的,ANSYS应用的很早,早期一些国内重大项目就由我们集团来做弹性分析和校核。
我们集团的信息中心承担集团软硬件的建设和管理服务。设计院下面有IT部门,承担集团的管理、客户端维护、管理软件、生产软件分层性质。硬件设施齐全,实现了万兆网,千兆到桌面,大大提高了网络运行速度。办公楼之间用异地光纤连接,配置了多个CPU的高性能计算平台。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贵公司在研发环节上主要应用了哪些信息化产品?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瓶颈问题?未来对整个研发部门的信息化期望是什么?
王国俭:目前使用的产品有CAD、CAE、ERP。我们对人员选拔很严格,因为优秀的人才才能把这些软件用好。目前我们集团已经在高端市场有一定的优势。
我们规划未来三年里要把CAD、CAE、PDM的一体化应用实现。我觉得未来也许所有的应用都会成为在线服务,即ONLINE平台,在前台递交数据,在后台计算,然后在WEB上给出结果,高效规范地把项目报告给出来,这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收费的服务。未来希望我们集团可以面对行业市场开发出一套这样的体系。在线服务也是现在风险投资很重视的,只要不泄露保密内容,这样的服务是可以提高行业整体设计水平的。未来我们要把后台的软件配齐全,朝这个目标努力。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贵公司应用CAE的情况?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瓶颈问题?未来对CAE的应用期望是什么?
王国俭:使用CAE软件后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建筑行业,涉及到的面很多,包括动力,振动,电磁等,现在ANSYS基本涵盖需要的所有功能。
但是CAE应用目前存在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的工程人员怕麻烦,学新东西很费力,按照他原来的习惯和经验,一般也不会出错,但往往效率不高。我们集团各个院都设立了一个技术中心,组织一些博士专门使用有限元来分析,但是要每个设计人员都去把ANSYS用的很好、很完整有困难;地基方面的设计人才少,所以发展比较慢。
记者:e-works曾经做过调查显示:“企业CAE的应用不深,所用功能不到软件功能的30%,并且但应用效果一般”,您对此有何评价?您认为企业要实现CAE技术的深化应用,应注意哪些重要环节?
王国俭:ANSYS是个通用软件,要照顾到各个面,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也就用到30%,而我认为这30%在我们行业里已经够了,我们的项目涉及到机械、动力计算、振动问题,我们曾经做磁悬浮列车的项目,振动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用ANSYS很好的完成了这个项目。
像刚才提到的,一些工程人员在计算的时候应用经验,比如地基下桩的时候,隔一米下一个桩还是隔半米下一个?通常都是粗略计算一下,然后打多少米,我认为这些计算是比较粗糙的,也比较保守。如果用ANSYS来计算就很好,但是他们都有一点怕麻烦,因为用ANSYS要划分很多单元。现在应用的有限元,其实还有很多领域可以应用。希望以后随着软件开发的越来越好,更广泛的应用开。所以今年我们在列一些集团科研课题的时候,希望多一些地下课题,然后用一些比较好的软件来做,带动整个团队把有限元应用起来。
记者:贵公司是否实现了产品设计环节中的“设计、仿真、优化一体化”?
王国俭:现在市场竞争激烈,CAD、CAE肯定是要集成的。目前正在寻找一些产品,与CAD进行数据转化。我们也自己做过很多软件如KPM,实现这些软件与ANSYS的数据转换,总体来说我们的数据转换能力很强,但是要达到设计、仿真、优化一体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CAD一体化平台。我们集团从2001年开始购买软件,如果每一台机子都配一套软件,数量太大,现在开始使用动态许可证。许可证统一放到CAD服务器上,客户端可以安装5000-10000套。这样的好处是我们可以把集团已经形成的某些特殊标准放到平台上,用自己开发的模板——比如字型、字库、图层都按标准来,统一了规范。我们还建立了协同设计平台,原来的方式,是把结构设计好后将图纸通过网络传给机电人员,但如果进行修改,机电人员就无法及时了解,没有协同过程。现在用一个项目管理系统菜单,设计初始阶段就把任务分好,谁做设计,谁做机电大家都把设计好的图放到这个目录,形成协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软件资源。
记者:您如何看待安世亚太推出的“精益研发”理念并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品的平台PERA,您认为是贵企业所急需的吗?为什么?
王国俭:我们会考虑购买这个平台,但还需要深入了解。如果平台的开放性很好,适合于设计院,走集成应用这条路是必然的,我们肯定能能走的很好,因为我们的ANSYS应用基础很好。
记者:贵公司当初选择安世亚太作为合作伙伴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对与安世亚太在未来合作上有什么期望?
王国俭:我们集团从1994年就开始与ANSYS合作。比如金茂大厦的项目,我们作为配合企业,拥有很好的技术手段,与国外设计师一起校核整个建筑的各项指标。1996年再看到ANSYS时,已经是全新的交互式界面,功能很多,可以算温度场、动力分析等等,当时觉得功能很强大,很受震撼,于是开始购买ANSYS产品,和安世亚太开始建立合作关系。
我们集团的信息中心承担集团软硬件的建设和管理服务。设计院下面有IT部门,承担集团的管理、客户端维护、管理软件、生产软件分层性质。硬件设施齐全,实现了万兆网,千兆到桌面,大大提高了网络运行速度。办公楼之间用异地光纤连接,配置了多个CPU的高性能计算平台。
记者:从用户的角度,您认为安世亚太取得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相对与竞争对手而言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国俭:我认为首先安世亚太具有一个优秀的产品,通用性很高。其次是因为有一批非常负责、专业的团队,十几年如一日真诚的为客户服务。安世亚太的市场已经做的很开阔,产品的知名度也很高,队伍也越来越强大。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