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Erik Brynjolfsson是MIT数字化企业中心的主任以及斯隆管理学院的Schussel Family教席教授。最近他提出大数据将会推动未来的管理革命。在本访谈的第一部分中,Brynjolfsson列出了大数据改变企业运作模式的例子,以及为什么有些CEO们可能会对此心存抵触的原因。
在本篇中,Brynjolfsson列出了一些在大数据资产化方面的负面案例——即伪数据驱动(pseudo data-driven),以及在大数据管理方面令其忧心的安全和隐私事宜。
问:在和数据科学家的交流中,我们被告知除了数据处理技术的挑战之外,还有一种危险是用数据来证实已有的观点。在这类行为中,数据不是被用来发现盲点,而是被刻意地挑选出来支持业已形成腹稿的决策。
Erik Brynjolfsson: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我们称之为伪数字驱动。这类公司表面上装作以数据为驱动,其实是先做出决策,然后找数据来证明正确性。CEO说‘搞点数字图表来作为证明’,然后一大堆PPT由此产生。这是一种倒退,让大数据蒙受不白之冤。真正的转型需要开放的胸襟,你要勇于说出‘我不知道’这几个字。在面对问题时,要承认‘我不知道,我不是专家,让我们在数据中找到答案吧’,然后根据数据来做出决定。
问:你也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Brynjolfsson:对,这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关键是及时了解错在哪里并从中吸取经验:进行快速的实验,持续改进;每个假设都是实验性的,可能最终会被数据证实为假。
问:还有其他大数据被误用的情况吗?
Brynjolfsson:有,另外一种情况是数据如此之多,其中的关联无处不在,到处都有相应的模式。于是,你不得不进行优先级排序。
对此,我给出的建议是,不要从数据本身入手,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然后看是否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数据存在。我们调查发现,从业务问题(也就是你需要创造价值的地方)入手更加有效,因为能够提供帮助的数据可能已经存在了。但如果从数据入手,就将陷于纷繁杂乱的各种关联中,而你真正所需的是与具体业务目标有联系的那一部分。
问:我们曾提过,有些CEO对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感到不安和困扰。就你自己而言,对于大数据及其对业务的影响是否也有过相同的感受?
Brynjolfsson:当然,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因果关系的问题。关联性(Correlation)并不意味着因果性。因此,仅仅找到数据中的模式是不够的,管理和人员培训也同样重要。人们需要认识到,A和B存在关联,并不意味着A导致B或B导致A –有可能存在另外的因素。
另外两个让我担心的问题实际上紧密相关,即数据隐私和安全。与过去相比,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可以获取海量信息的时代。这一点在某处程度上是令人担心的,比如通过分析个人的数据流(通过Facebook、推特和移动电话),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即便是一些隐私(比如负债和犯罪记录),从原则上来说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如果你带着Google Glass,就能在与人交谈时仍可以自然地获取实时信息。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我们无法再依靠物理定律来选择所接触到的信息。因此,必须依赖于其他的东西–比如法律和道德伦理等,但是这些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问:有件事我困惑很久:面对在隐私和信息分享上毫无顾忌的一代,整个经济结构会遭受什么样的冲击?你在商业学院任教,如果一代人对任何信息都习惯于共产主义式的分享方式,那最终会对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Brynjolfsson: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从没听过这样的比较。这是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我们必须有相应的准则。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导致我们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过早或过晚的立法上,我可能更担心前者,因为这样也许会有所遗漏。我认为,我们应该持续地加以关注,然后一步步解决问题。
但是形势的变化是如此迅速。由于身处学界的原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构建一个学术性的框架来思考这方面的利弊所在。没人愿意堵塞所有的信息共享通道,因为基本上来说共享是有益的。因此,真正的艺术(但愿有朝一日成为一门科学)在于设计一种机制,鼓励有益的共享(比如亚马逊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并防止负面的信息泄露(比如假设所有人的疾病能被提前预知,那么保险业也就无以为续了)。在经济学领域,人所共知的是,不同方面的信息共享会摧毁或创造价值。我们也许正处在这个框架形成的初期。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