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信息科技界研究权威机构Gartner,公布2012年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最具策略性意义的十大技术与趋势。IoT的主要成因包括:嵌入式的传感器:流动装置、愈来愈多地点与对象都嵌入了用来侦测和通知变化的传感器。
据报道,信息科技界研究权威机构Gartner,公布2012年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最具策略性意义的十大技术与趋势。Gartner认为,策略性技术可能在未来三年中为企业带来重大冲击。原因包括:极可能会破坏现有信息科技或业务、需要投入大笔资金,或太迟采用带来的风险。
策略性技术可能是目前已臻成熟的技术,以及/或者适用于更大范围的技术;亦可能是正在萌芽的技术,让早期采用者有机会创造策略性业务优势,或可能在未来五年严重冲击市场。这些技术影响着企业的长远规划、活动项目与倡议策略计划。
Gartner副总裁David Cearley 表示:“这十大技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都具有策略性意义。企业IT主管在规划策略时,可利用此清单进行技术检讨,并评估这些技术能否协助公司达成预期目标。”
Gartner副总裁Carl Claunch指出:“我们建议企业展开测试计划,以评估日后可望采用的技术,并研究如何结合各信息来源,包括可能隐含独特意见的社群网站与非结构性数据。”
2012年十大策略性技术包括:
平板计算机与未来产品——用户可选择不同外形的流动运算装置。没有任何一种平台、外形或技术能主导市场。直至2015年,Gartner预计企业须管理拥有两至四个智能客户端后备的多元化环境。IT主管需要采用多元管理方案以处理各种外形的装置,并管理自行携带智能手机和平板装置到公司上班的员工。
企业须规划两种流动策略,一种是用于企业对员工 (B2E) 的情境,另一种则用于企业对客户 (B2C) 的情境。在B2E的情况下,IT主管需要考虑社会目标、业务目标、财务目标及风险管理目标。在B2C的情况下,包括支持消费者的企业对企业 (B2B) 活动,IT主管须处理一些额外问题,例如凸显和管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 以存取企业信息与及系统、与第三方应用程序整合、与不同合作伙伴的功能进行整合,例如研究、社交网络,以及透过App商店发布等。
以流动为主的应用程序与接口——二十多年来一直维持不变的用户接口 (UI) 模式开始出现变化。具备窗口、图标、菜单、指针的用户接口将被注重触控、手势、搜寻、影音的流动接口所取代。应用程序本身可能会转变成针对性更高的简单软件,从而被组合成较为复杂的解决方案。这些改变将推动新用户接口设计技术方面的需求。
因应多间供货商不同的装置类型而开发应用程序用户接口时,需要了解分散的建构区块,以及一个可兼容的程序架构,以为每个装置组合优化内容。流动消费应用程序平台工具和流动企业平台工具逐渐兴起,可让开发商更容易在跨平台环境中开发程序。HTML5亦将提供长期模型以处理某些跨平台问题。预计到二零一五年,流动网络技术将大幅提升,因此原本在二零一一年编写的本机应用程序,日后有半数将会被网络软件所替代。
情境与社交用户体验——情境感知运算利用计算机用户或物体环境、活动、关系与偏好等信息,提高与该用户或物体的互动质量。一个情境感知系统会预测用户的需求,并主动提供最合适与定制化的内容、产品或服务。情境可用来连结手机、社群、地理位置、付费系统与商务,有助开发扩增实境 (augmented reality) 技术、模型导向 (model-driven) 安全与集成(ensemble) 应用程序。预计至二零一三年,情境感知应用程序将出现在部分目标市场,例如流动装置的地理位置服务 (location-based services) 、扩增实境与流动商务。
在社交方面,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开始朝着社交网络的特性来发展。社交信息亦成为情境信息的主要来源,能强化搜寻效果或程序操作。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或IoT) ——物联网是指如何将传感器和信息,加到消费者装置或实体资产等连于网络的实体对象上,来扩大网络范围的概念。此构想和概念其实已存在多年,连上网络、拥有辨识、感测与沟通功能的物体数量与类型亦愈来愈多。这些科技将在未来数年达到临界量 (critical mass) 并带动经济发展。IoT的主要成因包括:
嵌入式的传感器:流动装置、愈来愈多地点与对象都嵌入了用来侦测和通知变化的传感器。
影像辨识:影像辨识技术用于辨识对消费者和企业具有价值的对象、人物、建筑物、地理标示与其他事物。智能手机和平板计算机安装相机的趋势,推动此技术从原本主要用于业界的应用程序,变为针对庞大消费者与企业的应用程序。
近距离无线通信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或NFC) 付费:NFC技术让用户只要把手机在兼容的读卡器面前摇晃一下即能付费。一旦NFC被嵌入臻于临界量的手机内并用于付费,公共运输、航空业、零售业及医疗保健等产业便能进一步开发可运用NFC的其他领域,以提高效率和客户服务质素。 App商店与市集——苹果与Android的App商店能为流动用户提供成千上万种应用程序。Gartner预测,直至二零一四年, App商店流动应用程序每年的下载量将超过七百亿次,而且原先只集中于消费者的风潮将转为以企业为主。有了企业App商店后,IT的角色将由过去的集中规划者,转变为针对用户提供管理与经纪服务的市场经理,甚至有潜力形成一个为企业提供支持的生态系统。企业采用App时应妥善规划并采用多元化手法,并须根据风险与价值区分各种App。
新世代分析技术 (Next-Generation Analytics) ——目前分析技术正随着下列三种趋势增长:
从传统的脱机 (Offline) 分析技术,进化至在线嵌入式 (In-line embedded) 分析技术。过去各界已对此主题投入许多心血,未来这仍将是分析技术的主要焦点之一。
从过去仅止于分析历史数据,转而解释如何分析多重系统的历史与实时数据,以仿真并预测未来。
未来三年内,分析法将在第三个层面上逐渐成熟,从个人执行的简单结构性数据分析,转变为能针对来自众多系统、种类繁多 (文字、影音等) 的复杂信息进行分析,这有利于协作式的决策过程,结合众人之力来进行分析、集思广益,并作出决策。 分析技术也开始迈向云技术,并利用云资源提升效能,进行网格运算 (grid computing) 。
在2011与2012年,分析技术将日渐集中于决策与协作。新的方法并非仅仅提供信息,并能提供仿真、预测、优化与其他分析技术,让每一种业务流程作业 (BPA) 随时随地都拥有更高的决策灵活性。
大型数据 (Big Data) ——传统数据管理技术已难以应付目前档案传送的大小、格式复杂程度以至速度的要求;单是管理大量档案,就必须有新颖独特的技术。目前已出现很多新兴技术,有些甚至具有破坏潜力 (例如内存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分析技术已成为推动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ing) 的一大应用,不但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外部或内部使用MapReduce程序,还用于自助式数据特卖场 (self-service data mart)。Big data这股趋势意味着,未来用户将无法把所有有用信息存放在单一信息仓储中。能按需整合多重来源信息的逻辑数据仓库,将取代单一信息仓库模式。
内存内运算 (In-Momory Computing)——Gartner预测,消费性装置、娱乐设备及其他嵌入式IT系统,将大量采用闪存。此外,闪存亦可为具备关键优势的服务器提供新一层储存层,这些优势涵盖空间、散热、性能、耐用性等方面。此外,记忆空间大量增加也会带动新应用模式的出现。内存内应用平台包括:内存内分析技术、事件处理平台(Event processing platform) 、内存内应用服务器、内存内数据管理以及内存内讯息传送。
无论是利用内存内既有的应用程序,抑或是重构这些应用程序以利用内存内模式,都能提升过渡期间应用程序的效能与延展性、减少应用讯息延迟 (低于百万分之一秒) 、大幅加快批次执行 (Batch execution) ,并加速分析应用程序的反应时间。由于内存密集硬件平台的成本与普及率将在二零一二及二零一三年间达到临界点,内存内运算势将成为主流。
超低耗能服务器 (Extreme Low-Energy Server)——超低耗能服务器主要由服务器业界新晋业者所提议、推出及推广。采用这种服务器将带领买家回到过去。这类新系统采用流动装置常用的低耗能处理器,每一个特定服务器单位下最多可为三十倍或以上的处理器服务,并较现有服务器耗能更低。这种新方法非常适合特定的非运算密集任务,例如规划/减少工作量或对网站传送静态变量 (Static object)。然而,大部分应用将需要更高的处理能力,而低耗能服务器模型也可能增加管理成本,使这种方法的普及受到限制。
云运算——云运算将形成一股破坏力量,可能会对多数产业带来长期及广泛的冲击。虽然在二零一一及二零一二年,云运算市场仍停留在初期阶段。未来各行业大型企业均可望全力投入各式产品,以建构云环境并提供云运算服务。未来两年内甲骨文、IBM及SAP都将推出大型计划,提供各式云运算服务。此外Microsoft亦将继续扩大其云运算产品供应。由于上述传统科技业者持续扩大相关服务,市场竞争势趋激烈,企业级云运算服务也将逐渐增加。
过去企业对云技术仍在摸索及了解阶段,现在则开始针对特定工作量部署云运算服务,并决定是否需要建构私有云。混合云运算 (Hybrid cloud computing) 将在二零一二年成为市场一大焦点。混合云运算能结合外部公共云及内部私有云服务,并能提供保护、管理及监督整个云架构的能力。在信息保安方面,FedRAMP与CAMM等新型认证制度即将进入初步实验阶段,为提升云运算安全奠定基础。至于私有云方面,IT的挑战将在于如何利用「DevOps」概念,整合负责操作及开发的团队,以跟上公有云服务供货商的速度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