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缺少准确的通俗化定义
实际上,云计算一直有着严谨明确的定义。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业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云计算是一种模型,它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便捷地,随需应变地从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中获取所需的资源(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及服务),资源能够快速供应并释放,使管理资源的工作量和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减小到最低限度。云计算的基本特点是:随需应变的自助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访问、资源共享池、快速而灵活、计量付费服务。
这个版本倾向于专业,充满了技术化的词汇,它很难让非专业人士(大部分云计算的最终用户恰好是这样的人)理解云计算的本质特点。于是,“云计算是什么”的通俗化解释不断出炉。
“我们讨论的云计算到底为何物?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理解云计算的最好方法就是,这是一种工作环境,我们科技行业和所有的IT员工都将为公司服务的一种工作 环境。我们要用这种方式来最好地服务于当前的PC、电话、电视、互联网和企业数据库业务。这是一个机遇。”——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
“最早人们只是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后来有了钱庄,很安全,不过兑现起来比较麻烦。因此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发展到银行可以到任何一个网点取钱,甚至通过ATM,或者国外的渠道。在打一个比方:就像用电不需要家家装备发电机,直接从电力公司购买一样。“云计算”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变革——由谷歌、IBM这样的专业网络公司来搭建计算机存储、运算中心,用户通过一根网线借助浏览器就可以很方便的访问,把“云”做为资料存储以及应用服务的中心。”——前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
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原有的产品服务前面加了“云”字,从“云计算”扩展出了更多名词——云邮件、云手机、云存储……这些名词的流行,逐渐将网络应用服务与云计算等同了起来。只要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就是在做云计算。于是乎,连一些做Web 2.0应用的厂商也鼓吹着“我们也是做云计算的”。云计算被渲染成了一项活跃在网络云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技术,仿佛什么都可以云化,在互联网上什么都是云计算。
这种过分延伸云计算定义的现象,对于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当年纳米技术的教训犹历历在目。纳米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促进了军用民用材料领域的很多重大变革。但是这个概念被一些商家滥用,牵强附会,夸大效果,出现了很多冠以“纳米”名称但最后被证明是骗局的产品。以致于连累了真正的纳米技术产品也被视为过街老鼠。此后“纳米”这个概念由于会引发用户“虚假宣传”的联想,逐渐在媒体宣传上销声匿迹。国内云计算产业远未成熟,但是业界已经开始有滥用“云计算”概念的情况,尤其是在向最终用户宣传的时候。如果“云计算”概念的滥用现象持续下去,最终只能驱使用户认为“云计算”不过是互联网应用的代名词,进而彻底抛弃“云计算”的口号。
云计算服务的本质是IT系统外包
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云计算技术”和“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技术”是指一种技术架构,主要包含了虚拟机、虚拟资源管理调度、数据存储、海量数据管理、分布式计算等技术,这个技术架构对外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并行计算性能、规模伸缩性和健壮性。
“云计算服务”(简称云服务)是指使用云计算技术架构建立资源共享池,向用户提供随需应变、可计量付费、快速灵活的自助服务,可用于替代用户本地自建的IT系统,用户可使用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口访问服务。
云计算厂商采用“云计算技术”向用户提供“云服务”,最终用户通过网络访问“云服务”。云计算厂商在面向最终用户的宣传中,很少区分这两个概念,而是将这两者统称为“云计算”。由于用户对服务内容的兴趣远大于技术实现细节,所以厂商宣传更多集中在前者,对“云计算”概念的炒作和滥用也多出现在前者。
要区分什么是“云服务”,什么不是“云服务”,需要抓住其本质。云服务的本质就是IT系统外包,使用外部厂商提供的云服务取代内部自建的IT系统。其重点不是用户通过网络访问云端的服务,而是将原本在用户内部部署的IT系统放到了服务厂商的云端。这是云服务区别于其他网络应用的地方。使用云服务之前,用户访问内部网络,使用内部IT系统提供的功能。使用云服务之后,用户将IT系统的建设维护外包给服务厂商,通过租用“云服务”的付费方式,通过外部网络访问“云服务“,使用原有IT系统所提供的功能。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