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新疆油田迈进智能化时代

新疆油田迈进智能化时代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对于新疆油田来说,2009年是向智能化油田迈进的过渡年,但这一大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15年积淀、水到渠成的结果。新疆油田从1993年就开始大规模组织勘探、开发相关专业人员,将油田生产的动静态数据整理入库,这是业内闻名的新疆“数字油田”的雏形。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9年1月22日

关键字: 石化 信息化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对于新疆油田来说,2009年是向智能化油田迈进的过渡年,但这一大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15年积淀、水到渠成的结果。

  丰沛的矿产资源让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基地。

  据中国石油集团预计,到2010年,新疆的油气当量可超过5000万吨,到2020年可超过1亿吨。远至1955年新中国第一个油田——克拉玛依的建立,近至2008年12月14日准噶尔盆地第一个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田——克拉美丽气田的确认,都展现出新疆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要塞地位。

  新疆地方财政中有30%都和石油天然气及石油化工密切相关,克拉玛依更是一座建在油田上的城市,这颗西部明珠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建市整整50周年。

  走过弯路的“数字”征程

  在幅员辽阔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三大油田:新疆油田(主要集中于准噶尔盆地)、吐哈油田(吐鲁番与哈密,位于新疆天山山脉以东)、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天山山脉以南)。其中,以克拉玛依油田为核心的新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新疆油田从1993年就开始大规模组织勘探、开发相关专业人员,将油田生产的动静态数据整理入库,这是业内闻名的新疆“数字油田”的雏形。起步之早,在中国的石油石化行业都算是首屈一指。

  但鲜有人知新疆数字油田在最初也做过一段“无用功”。新疆油田公司数据中心总工程师李清辉从建设初期就参与其中,现在已是数字油田的元老了。他说,新疆油田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从小打小闹开始的。

  1993年,借着中石油对全国油气探区和探井开展双普查项目的契机,新疆石油管理局成立了勘探、开发、经营管理三个项目组,集中力量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李清辉当时在勘探组,和十几个人一起历时两年多开发了油气勘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到1995年系统开发完毕却无法投入使用。原因就是两年之后最初的需求全都变了,系统已经派不上用场了。这样下去可不行,系统的开发永远滞后于需求应对,他们发现必须得改变思路。要想在用户需求变化的情况下,系统还能不过时,就得搭建一个数据平台。于是,从1995年开始,新疆油田转而进行平台设计,这才正式踏上了数字征程。

  并不孤立的信息岛

  经过新疆油田内部专家,国内数据库专家罗晓沛,清华、中科院、科大和国外厂商甲骨文、微软、IBM的技术专家,以及美国壳牌石油的资深专家的反复论证,这个数据平台得到各方肯定,新疆石油管理局的领导终于下定决心把这条道走到底。

  1999年11月,数字油田信息平台的第一个版本在北京正式发布,次年5月就在中石油集团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油田广泛推广。现在,这套平台已经不断完善升级至6.0版。不论是勘探、开发还是管理,新疆油田的80多套信息系统全都是基于这个基础平台开发的。李清辉说:“逐个搭建系统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而我们的系统不是孤岛,是一个个信息岛。因为基于统一的平台、统一的标准,所以很容易就能实现互联互通。”

  平台有了,但不可能一下子铺开包容所有系统。在“边建边用、急用先建”的思想指导下,几年下来这80多套系统洋洋洒洒一共开发了16000多项功能,集成工作随即被提上日程。

  从2004~2007年这三年间,新疆油田数据中心完成了所有系统的集成,也就是说可以打破系统边界,通过平台不仅能共享数据,也能共享系统的功能。对于集团领导来说,避免了逐个系统登录的麻烦,对专业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权限直达与自己相关的系统。数据采集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多种应用都涵盖其中,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对此无不欢迎。

  水到渠成的“智能决策”

  2009年是新疆油田“实现管理决策智能化”的主题年。这个智能决策绝非一蹴而就,它是1993年信息化发展到现在,数据量积累和系统发展都足够成熟的结果。

  数字油田建设分为全面开展、初步实现和全面实现这三个阶段。1993年起,第一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将新疆油田从开展油气生产以来的所有数据采集、整理、质检,并录入数据库,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光数据整理就做了足足3遍,而且这一做就是7年。直到2000年,大规模数据建设和信息平台的开发才首战告捷。

  从2001~2005年的第二阶段,新疆油田提出三步走工程,分别实现档案资料桌面化、业务工作桌面化、新疆油田桌面化。尤其是2005年,新疆油田建立起以准噶尔盆地空间地理为基础的信息应用系统,把入库数据以地理形态进行展示,覆盖了大部分油田业务。

  2006年,新疆数字油田进入到全面实现的阶段,这一年,也实现了新数据按标准和管理制度准时、齐全、完整入库的一个突破。但在新疆油田公司科技信息处副处长沈建林看来,这还远不够。

  2000年之后开发的新油田都采用自动化生产方式,但没有实现网络连接,只能采用人工现场抄表,回来录入、出报表的“半自动”补充,远未做到实时监控。2008年,这种局面终于被打开,这些生产过程自动化数据都能及时上网管理,对油井、站库、长输管线等都采用自动化设备监控,数据能实时集成到系统中,领导可以随时上网查看、给前方下达命令。

  所以,2009年以生产指挥系统为核心的决策智能化,主要是为决策层提供各种关键数据的预警。这些目标从各项指标来看,在2008年已准备就绪。

  2009年是向智能化油田过渡的一年。打造智能化油田也是下一个5~10年的主要任务。李清辉说,数字化是以数据为目的,以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而智能化油田则要利用各种业务模型,包括知识库、专家库等,对生产和决策做出智能辅助,真正地用计算机管理油田。业务模型就是其中的核心所在。

  没有围墙的工厂

  除了石油产业链上游的勘探开发,新疆油田的业务还包括油气集输。油田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工厂”,遍布范围辽远广袤。以前,在戈壁和沙漠中间几乎没有任何通信手段,一个勘探队伍几十人、上百人在一口井一待就是两三个月,临时拉根光缆或电话线都不合算。现在则实现了探井数据的远程传输,在前端设有采集设备,通过卫星发回数据,位于后端的地质工程人员及领导都可以在办公室实时监看,随时发现问题。

  开发也是一样,彩南油田是中国的第一个自动化油田,当时曾提出“100人管理100万吨”的口号。这是什么概念?以前100万吨的油气田需要1000个人来管理,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和信息系统,人数被缩减到1/10。现在,由于产量不断增加,后期开发的复杂程度增大,已经实现了200多人管理100万吨的目标。

  现在的采油工可能无法想象以前的境况:两三个人或徒步或骑自行车,带着资料本提着小桶去野外巡井,采油工又多为女性,既不安全又不方便。现在有了视频监控系统和自动化仪器仪表,终控室设在石油基地而不是沙漠,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就能控制和观察各个油井的生产情况。在现场只需要驻扎少量工作人员,发生问题随时开车到现场解决。改“巡”为有目的地解决问题。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现在,新疆油田一年就能勘探100多口井,开发2000多口井。

  “一把手”推进的信息化

  提到2008年自己最得意的一个项目,李清辉说,那毫无疑问是地理信息系统从二维到三维的升级。2005年开始的中西部油区航测项目在2008年正式完成,以飞机航拍的方式采集到准噶尔盆地中西部油区5000平方公里的影像数据,将地面起伏、油田景观等都搬上了计算机,任何一个油区的地面状况、外部景观都直观可见。虽然仅仅是对原有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完善,但对勘探、开发等生产应用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地质专家、开发工程师、物探工程师在设计、规划时需要精确了解大量的地面状况,比如修路、铺管线、建集输站,怎样修建最经济方便,这些都不用再去现场勘察,足不出户就能设计出多套方案。

  新疆油田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其实也是中国石油行业的信息化进程的缩影。沈建林说,信息化其实不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管理问题和人的思想问题,有些弯路现在看来是绕不过去的,或者看似很美的系统开发了却很难推广应用,这都和人的思路、信息化素质分不开。

  新疆油田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信息化征程中大步向前,归根结底离不开公司领导的重视。最为难得的是,新疆数字油田打造信息平台的思路正是克拉玛依市党委副书记、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陈新发提出的,这也就解释了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设前瞻性发展的根本原因。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