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春节期间,一个朋友向我吐槽:医护网改了新网站,居然没通知!
新网站是晚上8:30开始预约,老网站则是晚上10点开始,不明所以的老用户到10点才打开网站,结果专家号全没了。
第二天,医保中心的系统宕机,导致医院无法医保挂号。
这位朋友总结说,IT系统快成社会瓶颈了。
事实上,不仅IT系统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实际上其他信息化手段的发展状况也有诸多问题。
究其根源,我总结有三方面因素:
信息化建设效果被夸大
从硬件到软件,从互联网到云计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士到处宣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技术的成熟性,以及推动信息化取得的价值。
那些炫酷的PPT,完美的解决方案,日新月异的先进科技,让众多决策者眼花缭乱,心向往之。于是:大笔一挥,上项目,装系统。
然而,到真正上系统时,客户往往没那么多预算,这下怎么办呢?
客户问:可不可以省点儿啊?IT专家说:可以。
于是,为了拿项目、调整报价,修改技术方案,降低安全等级,导致很多IT项目先天不足,系统带病上岗。
这样做出来的系统,怎么可能当初描绘的那么完美。
更何况,把结果和当初的承诺相比,客户往往发现,专家们在介绍技术和方案时,回避了问题,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考虑不完善,导致很多项目最终建成后,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现实是残酷的,大笔资金投入的结果,没有带来当初预想的效果,等上了系统才发现,原来IT系统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原来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作用。
这时候,IT专家们又出来了,说我们有新的技术,更加完善的方案,如果能再启动一期项目,就可以弥补上一期项目中存在的哪些问题,或者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同样的工作。
可以说:信息化确实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但是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初,或者只是依靠信息系统的建设,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被专业人士夸大了功能的信息化,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吓坏了那些吃螃蟹的先行者,对信息化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信息化需要配套生产关系
IT系统是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需要有配套的生产关系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里所谓的生产关系,指的是流程、管理、组织架构等。
在先进的IT系统上,跑原有的管理流程,是很多信息化项目未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有个行业笑话说,实施无纸化办公之后,所有的文档审批还要打印,交领导签字,存档等,复印纸的消耗量不降反增。
小打小闹的改造,违背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初衷,如果仅在个别环节上提高了效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改造。
如果沿用传统的流程建IT系统,本质上也并不是推进信息化,而只是简单的技术革新,不但不会降本增效,反而只会增加了IT方面的投资和运维成本。
真正的信息化改造,是利用推动信息化的契机,在构建信息系统的同时,进行管理流程甚至组织结构的再造,重新设计系统实现场景和人机交互关系,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生产关系的。
信息化运营问题被忽视
在很多领导眼里,信息化系统就是一排排的机器,里面的软件自动地做着一切工作,只要给了电,什么都能搞定。
实际上,忽视系统运营的代价,是惨重的。
运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是系统运行维护方面的工作。系统运行也是会有垃圾产生的,定期进行维护操作和数据更新,都是让系统持续保持良好状态的重要工作,必须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资源。
其二,是需求变更时,需要系统化地梳理和设计,让业务需求和现有IT系统进行有效整合。
尤其,要分析某一个需求变动,会引发哪些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这方面工作如果做不到位,很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系统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其三,是对系统运行中出现问题的及时响应和修复。
软件是人编的,会出错,尤其系统运行时间久了,修修补补之下会有很多潜在的风险。事实上,很多对IT系统的负面评价来自于对系统不熟悉或者操作不当,在这方面适当投入资源,事半功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自觉不自觉中,我们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IT系统出现故障甚至挂掉所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信息化到底是救星还是瓶颈,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系统自身,还是在于建设、运营和使用系统的人。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