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气象应用“动”起来

气象应用“动”起来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天气情况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在网络不够发达的过往,每天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的收视率是极高的。因为天气关系着老百姓的穿衣吃饭、农作物生长、出行问题。尤其在今天,天气情况慢慢跟人类健康是否遭到威胁产生了联系。

来源:支点网 2014年1月23日

关键字: 气象 应用 信息化 移动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天气情况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在网络不够发达的过往,每天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的收视率是极高的。因为天气关系着老百姓的穿衣吃饭、农作物生长、出行问题。尤其在今天,天气情况慢慢跟人类健康是否遭到威胁产生了联系。于是,天气预报是否准确,可参考性高低成为了老百姓更为关心的问题。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资源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信心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规划,制定气象信息网络业务技术标准、规范;负责全国气象信息网络及资料业务的技术指导;承担气象通信任务,负责国家级局域网、气象通信广域网(CMANet)、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中国气象局互联网等业务系统建设、运行;负责全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运行、应急通信协调与技术保障;负责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及相关多媒体业务系统建设、运行和用户服务。

信息流动和处理

天气预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工作,而对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员工来说却只有两件大事。这两件事是气象工作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工作。第一就是想办法提高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影响预测评估的水平和能力,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第二项工作就是搞好气候变化的预测和预估,增强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及气候资源利用能力。

国家气象局为了能够做好这两项工作,建立了业务体系。信息中心主任赵立成说:“我们气象局首先要有一个观测点,我们要知道现在天气怎么样,在知道现在的基础上,我们再去预测未来。根据它的变化规律来预测将来一天、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或者说几十年的变化。同时把预测的结果要告诉大家,将要发生什么?老百姓想了解什么?所以我们是观测现在、预测未来,告诉大家。说起来简单,但是这个事情做起来真的难,因为人算不如天算,有时候也把握不准。”在赵立成说的这三个体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流动和处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气象部门这个体系里面,负责信息的流动和处理以及信息的分发的一些公布,需要一些移动的技术。

科技支持信息收集

为了知道现在的天气状况,大气的状况,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完整的观测系统,这个系统在国际商来说也是领先的。从地面到空中、甚至到太空、海洋。这个观测系统规模很大。目前,我国有382个气象台,但是发布天气预报并不是谁都可以的,按照法律是国家省地级市,县级的是用上级预报转给大家,他是没有发布的权利的。

地面观测网被定义为国家级的有三大类:基准的气侯站,设备性能很好,运行要求比较过,共143个;基本气象站,685个;还有一般气象站1588个。我国目前还没有做到每一个县都有气象站,像西藏、河北很多县是没有气象站的。此外,我国还有一百多个探空站,从地面到30公里左右高空大气垂直变化、风等等都可以探测到。再就是天气雷达基本布设在地一级的市,300多个,可以实时感觉到空中云水的运动。大气成分方面也分三个方面。赵立成说:“大气本地站,就是标准大气里面成分含量怎么样,我们在青藏高原有一个本地站,全世界最高的。大气各个气体含量是这些本体站和成分站,这是我们跟全国环保部门合作对全国的雾霾、沙尘暴等监测。”风能观测也是气象预报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再就是平时重大活动应急移动气象观测及指挥,再就是国家的气象卫星。

这些观测设备所产生的数据,信息中心都要逐级要汇集到从台站到省、到北京、到国家。国家方面横向跟一些部委要交办,为此,信息中心要建立一个比较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发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主要是地面网络加卫星,加一些移动的技术。地面网络主要是跟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三家合作,构成了地面网络。它们之间互相有竞争,也有一些备份。我们是一个星状的,省与省之间路都是网状打通的,省跟地、县之间没有发展成网状,下一步会发展成网状。”赵立成介绍到。

在我国的气象站中,较远地方的大多是无人站。为了能够实时了解那边的数据并且运用到气象预测中,信息中心启用了移动GPRS方案。在移动、联通等无线信号可以到达的地方,信息中心就通过移动技术将这些数据传到有人值守的县气象站,然后再逐级上传。“首先边远地区,海上观测,还有西部沙漠、荒芜的地方不可能检测,我们就用太阳能。数据怎么回来?这就是我们对无线通信的要求。下一步我们会建到南海。这些地方数据回来,我们希望无线的技术能将比较稳定、可靠的数据传回来。”对于未来移动技术应用在数据回传上,赵立成显得颇有信心。

移动气象预警

气象部门除了发布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也是起着非常重要的气象保障作用。国家、人民政府和公共组织的重大活动需要气象报道提供服务。要搞好这些服务,气象工作有六个纬度的追求。为了便捷强化信息发布渠道的建设能力,千方百计让千变万化的气象信息走向千家万户,信息中心利用各种手段,提高信息发布覆盖面,不断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覆盖方面还要做到能分片、分区,提供精准服务。

移动技术的出现,让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找到了卓有成效的方法。

信息中心在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领导下,建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用到了卫星、用到了地面网络,还跟电视、手机短信、显示屏等实现了连接。这个系统的目标是能够实现主动预警,发布时效小于5秒,覆盖区域达到国家总体的90%。

中国天气通移动终端的开发也帮助信息中心实现了一个飞跃。用户通过这个获取我们的气象信息。现在气象服务有三个,一个是天气网、一个是电视天气频道、第三个就是中国天气通。从2011年开放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产品了。为了能够更好的符合现在移动应用的发展,信息中心整合了手机、电脑、电视三屏, 手机方面,信息中心还和一些手机厂商达成了合作,目前开通用户达到了2000多万。从数据现实看,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对于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的需求越旺盛。

手机端方面,新媒体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发布和收集意见的窗口。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也开通了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一方面可以跟用户互动,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微信中扫描手段来关注天气资讯。

电视端方面,为了照顾很多对于手机端并不是很热衷的中老年群体,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还推出了天气盒子,平板电脑或者高清设备安装这个盒子以后,可以接受天气方面的信息服务,让气象信息变得不再是固定时间段才能获得的资讯。

PC端方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开发了一款电脑桌面软件,下载之后可以获取定制信息。“我们基于移动的技术,为了更加方便用户获取天气信息,做了很多技术手段的更新。”当被问及这三屏的整合的感受时,赵立成说道。

未来,精细化服务是大趋势,赵立成也表示,在和运营商的合作中,有望会根据位置信息进行天气情况变更的推送。这也是移动应用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但是这一切需要符合法律情况,并且得到用户许可,所以这算是一个需要国家和个人共同推进的精准发布计划。“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大数据云计算时代,涉及到了移动方面的问题,是我们气象部门潜在需求非常大的一块。”赵立成对于未来一样充满了期待。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