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ZDNET至顶网CIO频道 7月17日 评论(文/徐纪罡):知识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当年把日本语的“知识经营”翻译成了“Knowledge Management”。英语“Management”有“经营”的意思,但也有“管理”的意思,结果中国人将“Knowledge Management”翻译成了“知识管理”。
这一错误翻译的结果是将KM的意思完全搞乱了。
KM原本的目的是通过知识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现在变成只要对知识进行了管理,就是KM。现在很多企业都想做KM,在他们看来,由于企业里很多事儿都跟知识有关,所以要管理一下知识。
其实这样想也没有错,只要把知识利用起来,让知识产生价值,就可以算是KM。至于跟KM诞生时的初衷有些差异又有什么关系呢?“尿不湿”最初是给宇航员设计的,现在却主要给孩子们用,有什么不好呢?
问题是很多企业搞KM就是一个主题:文件归档。这样搞KM就没有意思了。
文件归档永远没有错,文件是公司资产,理应收归公司所有。何况中国是有《档案法》的国家,企业的文件本来就应该归档。但这么搞KM,搞到最后就是成功的建立起一个档案室。档案管理成功了,KM却失败了。因为档案管理在中国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现在改个名字叫“知识管理”实在是没什么必要。
国家档案管理会考虑“收管用”,历史学家是国家档案的主要利用者。所以国家档案在利用方面做的还是很好的。而企业档案管理的主题是“把文件存起来”,至于存起来的文件有什么用处,是不考虑的,因为“总会有些用处”。但事实上在绝大多数企业里,存起来的文件很少被利用,甚至大家并不知道公司还有这么一批“档案”,文件成了“僵尸”。知识管理界管这个叫“建立知识的垃圾桶”,因为文件存进去跟进入垃圾桶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不想KM失败,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别搞成这个样子。换个思路:用不着的文档干脆不要收,或者说根据需要来收文档。但这样想容易,操作起来很难。一个简单但很现实的办法是:考虑一下“收上来的文件怎么用”的问题。就是让“僵尸文件”活起来。把库里的文件用起来,让知识产生价值,KM也就成功了。所以知识管理的主题是“把知识用起来”。
那文件怎么“用”呢?
企业里“重复发明轮子”的问题很严重,就是做过的事情下次做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要再“摸着石头过一次河”。这种重复率可达到90%以上。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效率不就提升了吗,成本不就降低了吗。
收上来的那么多文件里面当然有做各种事情的方法和经验。整理出来,不就是“业务流程和知识梳理”吗,这不就是标准的KM吗。
最高明的办法就是收文件时就要求文件要适合使用。这要求我们在写文件时要考虑后人用时怎么方便,做哪些关键词,以什么样的形式写文件。
KMer(知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文件的未来用户设计今天文件的样式、管理文件的格式和内容。如果做不到在文件上传时规范适合使用的样式,那就要对入库的文件进行整理,然后制做成适合使用的样式。这就是“知识挖掘”,做这个工作的部门就是“知识工程”部门。
能做到上面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但这样做效果还不明显,还发挥不出知识管理的价值。如果把同志们工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知识整理出来,放到同志们需要使用的地方,那就完美了。比如研发人员在设计车轮时,可以点一下鼠标就打开所有车轮的数据库,甚至还推荐四款最合适方案,那研发速度不就提升了吗。
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前面说了,KM是为了解决知识创新的问题才诞生的,所以KM最终要用来干这个。知识只有频繁的快速聚合才能创造新知识,所以搞KM要建立“知识螺旋”,“头脑风暴”就是“知识螺旋”的一种衍生工具。KMer一方面要建立“知识螺旋”,另一方面还要把能用于进行知识聚合的知识“挖掘”出来,推送给参与“知识螺旋”的人。这样“知识螺旋”才能运转起来,才能提升企业的创新力。这是“知识挖掘”的最高境界。
总之,只是把文件存起来,不叫KM,只有把知识用起来,让知识产生价值,才是KM。所以在企业里搞KM,一定要把“知识挖掘”做起来。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