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日本的国家IT战略与无处不在的网络

日本的国家IT战略与无处不在的网络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日本,2004年以来,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不断地被融入中长期远景规划的基本概念之中:“u-Japan战略”成为了信息与通信政策,“制定科技基本政策的原则”成为了科技政策,而“UNS战略计划”成为了ICT领域中研究与开发战略。

2008年1月23日

关键字: IT战略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6页)

  无处不在一词已完全渗透进了日本社会之中。大多数IT公司一直在开发与无处不在相关的项目。这些都始于21世纪初。虽然无处不在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但无处不在的网络的概念却是在日本建立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的概念现在已成为一种独立的IT模式。2004年以来,无处不在的模式已走出了日本,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最活跃的地方是韩国,它已制定出无处不在的韩国(u-Korea)发展战略。最近,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也开始采取类似的行动。日本政府在联合国召开的全球信息社会高峰会议上描绘了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和“u-Japan 政策”的前景(u-Japan指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日本)。

  在日本,2004年以来,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不断地被融入中长期远景规划的基本概念之中:“u-Japan战略”成为了信息与通信政策,“制定科技基本政策的原则”成为了科技政策,而“UNS战略计划”成为了ICT领域中研究与开发战略。(UNS的意思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

  考虑到实际情况,例如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的推广,它的全球发展,以及政治扩展,在将于2005年底前后制定的下一阶段国家IT战略中,应该始终把以下三点作为核心因素来考虑:1)把“e-Japan”更名为“u-Japan”, 2)把战略重点从“应用战略”向“创造价值战略”转移,3)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安全、隐私权和网络犯罪有关的措施”上。

、无处不在的模式在日本的渗透

  野村研究所(NRI)自开始阐述无处不在的网络这一议题以来,迄今已过去五年。在这五年中,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与无处不在的网络相关的最重大的变化发生在我过去的论文“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商业机会与战略问题”发表之后(野村研究所论文第79号,2004年8月)。这些变化包括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的全球进展及其对国家中长期信息与通信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科技政策等的影响。

  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两个方面并检验了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在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IT战略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在详细讨论之前,本章概述了无处不在的模式是如何深深渗透进日本的社会和公司活动之中的。

  无处不在的模式植根于日本社会之中

2004年3月25,日本庆应大学的佐藤雅彦教授对30,000多名普通日本居民进行了一次调查。对如果你夜间行走感到害怕会往哪里跑?这个问题,

29%的人选择了警察局,而70%的人选择了便利店。对你的后半生想住在日本吗?这个问题,60%的人说,而40%的人选择了

你知道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有意思的问题,24%的人回答:是的,我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而其他76%的人则回答:不,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日本人知道无处不在的意思。


这个问题问的不是IT专家或IT公司如索尼或日立的雇员,而是普通的日本老百姓。另外,在76%选择不,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的回答者中,可能有人听说过无处不在,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韩国恐怕也是这样,这样高的比率在其他国家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所以说,无处不在这个词已深入日本社会之中。


我在2003年之后的文章中,重点介绍了无处不在网络的概念,但那24%的人不见得是单单根据无处不在的网络回答说是的,他们是根据与无处不在有关的各种说法回答说的,包括无处不在的计算技术无处不在的信息社会


所以,本文不仅要谈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而且要讨论覆盖更多领域的与无处不在有关的所有概念,例如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计算技术以及无处不在的信息社会等30多种无处不在的概念,这些都是无处不在的模式。


24%
的回答者说他们知道无处不在这个词,并不意味着他们知道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也不能说明他们完全了解无处不在的模式。但是,这个结果清楚地表明,虽然在2000年几乎没有日本人熟悉无处不在一词,但现在已有相当多的人知道了它的含义。


1988
年,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新的模式,第一次被用于IT领域。施乐公司帕洛亚托研究中心(PARC)的首席技术专家马克·魏瑟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直到1991年,这个词才出现在日本的出版物上。魏瑟的论文刊登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


由于未在报纸上登载,这个词很快就消失了,在1999年之前,很少有人注意魏瑟所提出的无处不在的计算技术一词。


1999
年,野村研究所提出了一个不同于魏瑟的新概念,研究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重点是网络接收的无处不在的特性(特别是因特网)。
 
   2000年,日本产业界开始注意无处不在的话题了,人们知道这个概念是由魏瑟提出的,然后才出口到日本。但是魏瑟的观点既不同于野村研究所的提法,也不同于日本政府的“u-Japan政策的概念。

野村研究所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理论,目标是提高日本IT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该理论依赖的基础是因特网的大量渗透,由NTT DoCoMo(日本领先的手机公司)于19992

月开始提供的移动因特网服务的普及,以及视频游戏机、电视机、电话亭终端都能联接到网络的现实。

1999
年,在野村研究所开始研究无处不在的问题时,这个概念就开始在日本生根。《日本经济新闻》2000年开始宣传这个概念,并在“2001年全球信息高峰会议上把无处不在网络的新时代作为论坛的主题。


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2000年,这个词就开始植根于快速发展的日本产业基础之中。大家都知道,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在魏瑟提出无处不在一词之前,就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他用的词是到处都有计算机。大约从2002年起,坂村健就开始积极鼓吹无处不在的计算技术,他对无处不在模式的推广贡献是巨大的。


在企业家和商人经常阅读的《日本经济新闻》、《日本商业日报》和《工业新闻日刊》三份报纸上, 每两天就会出现三篇与无处不在有关的文章,而人们看到的与无处不在有关的广告就更多了。


无处不在模式植根于日本公司之中


在这种形势下,大约从2001年起,涉及无处不在模式的公司行为开始多了起来。首先是各公司在贸易展览会和论坛上推出了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毫无疑问,每个公司为这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都做出了很大努力并组织了项目队伍。


2002
4月,这些公司行为公开化了。有三家公司,即日立,索尼和日本优利系统株式会社,同时宣布成立了名字带有无处不在字样的新的机构。用人们所不熟悉的字样做新机构名称的前缀必然出于特别的考虑或特别的管理战略。在贸易展览会上推出产品,目的是检验人们的反应,同时公布公司的研发项目,如果效果不好,就立即改变战略。不过,相对比较长期的办法是建立新的机构,如果新成立的机构要关闭,就要从管理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实际上,日本内田有限公司,一家提供办公室和教育解决方案的公司,是在日本第一个成立带有无处不在前缀机构的公司。在上述三家公司建立新的机构之前两年,内田有限公司就成立了无处不在的销售部,它以无处不在为宣传口号,推销自己的办公室解决方案。该公司还在继续这样做,以推行类似于魏瑟的概念。


无论如何,20024月这三家公司宣布成立新机构还是有象征性的意义的。日立公司建立的是无处不在的解决方案总部和无处不在的平台系统,索尼公司建立的是无处不在的技术实验室,而日本优利系统有限公司建立的是无处不在的业务中心。后来,日本的IT公司陆续宣布成立了各种与无处不在相关的机构,包括理光、富士通、野村研究所数据服务公司、三菱电子公司、富士复印机公司等。现在,几乎所有的日本IT公司都成立了与无处不在有关的机构。建立新机构的趋势还在发展,从事各类业务的公司都要成立这样的新机构。当然,许多公司虽然没有使用无处不在这个词,但也在进行类似的活动。现在,在日本只有少数IT公司没有开展无处不在的业务。


每个公司采用的无处不在的模式都略有不同,开展业务的方式也不一样。当然,公众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非要和实际的业务进展符合,使用关键词和实际业务运行之间可能会有一个时间差。总的来说,绝大多数日本公司都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了无处不在的业务。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