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不为整合而整合

不为整合而整合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记者以往关注的焦点中,总是将目光放在了其他行业或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但是却忽略了一点:作为新闻媒体的一分子,我们媒体的信息化建设该如何进行?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新华通讯社通信技术局陈明祥副局长。

2008年1月22日

关键字: 政府与公共事业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编者按:在记者以往关注的焦点中,总是将目光放在了其他行业或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但是却忽略了一点:作为新闻媒体的一分子,我们媒体的信息化建设该如何进行?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新华通讯社通信技术局陈明祥副局长,新华社在全国每个省都设有自己的分社,在国外也有十大分社、150多个记者站,这样大的覆盖面,给新华社带来的是大量的信息收集、传递和发布,那么新华社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处理大量的信息呢?新闻媒体的信息化又该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期待从新华社的信息化建设中学习到一些经验。

不为整合而整合

早几年,新华社的“多媒体数据库”就被媒体关注着,当时不少行业的信息化都还处于起步、摸索的阶段,但新华社的信息化却已经进行得有声有色了。而这几年,在多媒体数据库的基础之上,新华社信息化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整合”。“整合”是2005IT界最流行的词语了,有不少行业都迎着整合的大潮勇往直前。然而就在同样实行整合的新华社却有难得的冷静头脑来思考:整合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迎合潮流?是为了信息化进度不落人后?显然答案都是否定的。新华通讯社通信技术局陈明祥副局长说:“整合是为业务需求服务的,千万不可为了整合而整合。”

信息化成果显著

新华社作为我国最大的新闻信息发布的机构,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目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了包括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新闻通信、经济信息、资料检索等10多个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拥有包括卫星通信和互联网在内的传输网络,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香港、纽约、巴黎、伦敦为转发中心,覆盖全国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通信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媒体数据库分两个库。待编稿库与各分社的地方子库连接。新华社所有记者采集的稿件、素材都要进入待编稿库,并以待编稿库为依托建立起全社资源统一共享的采编平台;另外还有成品稿库,新华社所有新闻信息产品都要进入成品稿库,并以成品稿库为依托建立起全社统一的营销平台,通过分社营销平台与用户连接,供广大用户选择、采用,成为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营销的总出口。

庞大的新闻体系,带来海量的文字、图片及多媒体信息,因此,以多媒体数据库为依托,加快采编业务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实施步伐,建成满足多媒体新闻信息采编发、产品营销等不同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是新华社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大量信息需要统一平台

新华社早在2002年就以多媒体数据库为中心建立了全社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随后,建起了集文字、图片、图表、音频和视频五种媒体于一体的多媒体采编发系统,挂接到多媒体数据库这个平台上,成为统一的应用系统,实现了新闻信息的采集、共享、管理、编辑和发布等多种功能,整合了新华社的新闻信息资源。从而,新华社的技术系统由垂直型体系架构,逐步变成为水平型体系架构。多媒体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把新华社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移,在整合新华社新闻信息资源、实现新闻信息资源共享和对外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方面发挥作用。

目前,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存储管理包含新华社播发的中、英文等七种文字的新闻信息,实时播发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和多媒体新闻信息;文字资料已入库约2000多万条,图片已入库近140万底,音视频资料也陆续经数字化处理后存入数据库。200471日,多媒体数据库产品库正式开通试运行,新华社播发的所有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及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按照用户定制的要求,在网上分类展示,提供检索功能,并实现了网上支付和结算。

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对新华社新闻信息业务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将带动包括人力、机构的优化配置等一系列改革,引发通讯社工作方式、发稿方式、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从而对新华社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整合是必经之路

在采访中,陈副局长反复谈到“整合”二字,“整合是信息化的必经之路,尤其像新华社这样的单位,在国内每个省都有分社,在国外有近100个分社,二十多年来,不同时期为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而建设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技术系统,不能满足新的业务发展的要求,整合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目前,在新华社总社与国内分社之间已经实现了通信网络的提速,每个分社都有62M的带宽与总社通信。在这个通信网络之上,新华社将原来分散放置在国内各分社的服务器调整后集中部署在总社,服务器之间互为备份,通过网络路由迂回备份,建起了支持内部业务流转的内网,形成了分社内容采集、总社内容编辑和发布的工作机制。陈副局长说,网络建成后关键要应用、发挥作用。新华社的网络应用非常饱满,其中,每天的业务指挥报道会以及一周一到两次的营销会议都是通过这个网上的电视会议系统进行的,既直接又省时。

整合是为业务服务

当被问及为什么进行整合时,陈副局长说,新华社的信息化整合始终都是为业务的需求服务的。近年来,新华社的新闻信息报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文字、图片传统报道形式的基础上又增加网络、视音频和报刊三种新形式的报道,这些变化给新华社信息化整合带来了很大的需求。同时,陈副局长还强调了一点:信息化既应当为业务服务,又应对业务流程的优化有促进。他说,信息化对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优化是否能有效支撑和有力促进,将直接影响着业务整合和技术整合的效果。新华社上上下下对资源整合都有了共识,资源的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共享资源。那就是把不同部门的资源都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全社人员根据需要和规则共享资源。业务整合有了共识,因而技术整合的目的就十分明确了。

整合需要标准

如果说信息化过程中会碰到什么硬障碍的话,也许就是标准的缺失了。陈副局长说,通信行业有设计规范等标准,而信息化却缺乏相应的规范或标准。这一情况不仅发生在新闻媒体行业,几乎是信息化的一个通病。陈副局长向记者介绍说,建筑行业或是与信息化相近的通信行业都有自己的相应的设计规范,但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却没有;比如通信行业,仅从设备安装、设备间连线等施工工艺有许多成熟的规范,计算机业远远落在后面。陈副局长说:“现在很多计算机设备在安装时甚至都是不固定的,如果遇上6级左右的地震,建筑物也许没有什么损失,但是计算机系统却很可能瘫痪。”同样,国际上英文新闻技术标准有NewsML语言,而国内却没有统一的中文新闻置标语言,使得新闻信息的交换没有标准可依,影响了新闻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交换。可见标准——不管是硬件标准还是软件标准——都是计算机行业亟待统一的问题,标准的缺失将影响信息化的进程。陈副局长介绍,目前新闻分类标准及中文新闻置标语言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正在申请成为国家标准,进而进行推广。

容灾系统且备且用

整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数据的大集中,这给系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容灾系统的建设也成了当务之急。“容灾系统是建立在应用整合之上的。”新华社的容灾系统早在23年前就开始了论证和评估的工作,“我们将要做的是数据和应用的容灾系统,且备且用是这个系统的特点。”陈副局长说,如果容灾系统只在发生灾难时才用,那么系统的使用率不会很高,因为毕竟灾难的发生不会太频繁。因此新华社希望自己的容灾系统既能在灾难发生时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可以在平时发挥作用。这种“且备且用”的容灾系统同时也是新华社为建设异地技术中心做出的探索和尝试。

与国外的差距逐渐缩小

陈副局长说,以往被问到新华社与美联、路透、法新这样的国际化的通讯社的差距时,总是感到信心不足,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华社自身信息化的不断成熟,这样的差距已经逐步缩小,“技术系统上,我们不比其他通讯社落后;部分技术装备上,我们甚至比其他通讯社还要先进。”

美联社现在的信息化工程叫做“电子美联”,也是希望建立一个基于数据库和互联网的信息化系统。陈副局长说,前不久美联社的领导到新华社来参观时,了解了新华社的“多媒体数据库”以后赞不绝口,认为这个数据库跟他们正在建设的系统非常相似,但没想到新华社这么快就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了;路透集团总裁也对新华社在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上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和敬意。

但同时陈副局长也说,技术系统的规模、通信网络的规模和带宽、技术管理、技术建设观念、创新及合作开发等方面依然和这些通讯社有着一定的差距。新华社将在未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和应用,将信息化做得更好。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