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数据中心融合趋势正席卷IT界

数据中心融合趋势正席卷IT界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今天,融合系统的市场价值已经充分彰显。作为开拓者,甲骨文、思科与惠普都收获了创新带来的真金白银。Exadata全球销售额目前已经接近20亿美元;思科更是凭借UCS迅速撬开服务器市场,其在全球x86刀片服务器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20%,仅次于惠普,排名第二。

来源:网界网 2013年10月16日

关键字: 数据中心 思科 甲骨文 惠普 戴尔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2008年业界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思科在内部成立了服务器业务部门,二是甲骨文与惠普联合推出了HP Oracle Database Machine(数据库机)。

这两件事情看似风牛马不相及,但如果要谈及今天大红大紫的数据中心融合系统,却不得不追溯到这两件事情上——成立了服务器部门的思科在次年,也就是2009年春天发布了UCS(统一计算系统);同年秋天,甲骨文于OpenWorld大会上推出了Exadata数据库机。而这个Exadata数据库机的雏形可以说就是HP Oracle Database Machine,只不过在2009年收购Sun之后,甲骨文用Sun的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替换了惠普的硬件,并更名为Exadata数据库机。与甲骨文“分手”之后,惠普在2009年率先提出“融合基础架构”这个词,并以此为战略,也成为了第一批大力推动数据中心融合的IT厂商。

今天,融合系统的市场价值已经充分彰显。作为开拓者,甲骨文、思科与惠普都收获了创新带来的真金白银。据甲骨文透露,Exadata全球销售额目前已经接近20亿美元;思科更是凭借UCS迅速撬开服务器市场,目前该公司在全球x86刀片服务器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20%,仅次于惠普,排名第二。至于惠普,也早早地推动其融合系统“进驻”在用户的数据中心里,其融合系统之一Cloud System Matrix的用户已经超过上千家。

更令人鼓舞的是,这可是一片才刚刚开垦潜力无限的新大陆。IDC在《全球融合系统2013-2016年预测》报告中写道,2011年到2016年,融合系统支出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4%。Gartner则认为,到2015年,全球1/3的服务器中将作为集成在融合系统中的受管资源而集中发售。

然而,“融合”可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的IT设备形态和细分市场的形成。实际上,当我们进一步去与不同厂商交流对“融合”二字的理解,去分析市场上各类融合系统,去询问不同行业用户对融合系统的看法时,真切地感受到,一场以“融合”为核心关键词的革命,正发生在数据中心并将席卷整个信息世界。同时,这场革命势必对IT厂商自身和用户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作为产业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我们总结出了四个关键词,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场革命。

关键词1:井喷

回顾融合系统从2009年到迄今为止的发展历史,用“井喷”来形容毫不为过。短短不过五年时间,市面上的融合产品从少到多,迅速走向丰富。例如思科UCS、Vblock与FlexPod;IBM PureSystems专家集成系统家族;惠普融合基础架构类产品;甲骨文以Exadata为代表的融合中间件系列;戴尔灵动产品系列;华为Fusion Cube一体机,等等。应该说,几乎所有拥有服务器产品线的企业级IT厂商都推出了融合类系统。

根据维基百科对融合系统的定义,融合系统是把多个信息技术(IT)组件进行融合,组成一个单一的、优化的计算解决方案。融合系统方案的组件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IT基础设施管理,以及自动化和业务流程的软件。

显然,维基百科的这个定义比较宽泛,不能进一步描述如今各融合系统之间的区别。Forrester关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分析师刘亮表示,在他们看来,融合系统这几年逐渐形成了三个类别:第一类是模块化的融合系统,通常是一些刀片服务器与虚拟化软件,再加上管理软件的融合产品;第二类是整合了特定的应用软件的融合系统;第三类指的是更上一层,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软件定义的基础架构解决方案。“这可能就不是一个产品了,而是一个软件定的平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软件和硬件。”刘亮说。

这三个类别的融合系统实际上代表了用户对融合系统的三种实际需求。用户可能只需要一个个“Box”构建基础的IT平台,以实现业务的快速部署,那么购买思科UCS或戴尔PowerEdge VRTX(灵聚)服务器或华为Tecal E9000等产品就好;如果要部署云平台或虚拟数据中心,惠普Cloud System、IBM PureFlex、思科Vblock或FlexPod等都是好的选择;而甲骨文Exadata、IBM PureData、SAP HANA、华为FusionInsight等则属于与特定应用紧密绑定的融合系统。实际上,IBM、惠普、戴尔、华为等厂商已经推出了各个类别的融合系统,以尽可能全面地覆盖用户的需求。

从融合技术本身,华为计算领域高级架构师姚益民表示,同一类融合系统,即使都是实现了服务器、存储、网络、管理的融合,其实技术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首先,姚益民表示,融合系统的发展,关键要依赖几个关键技术。一是融合网络,思科在FCoE上的创新,使得计算网络、存储网络走向融合,组网和管理得到简化。其次是SSD技术,它是填补存储与计算在性能鸿沟的桥梁,使数据离计算系统更近,系统性能成倍提升。再次是分布式存储,结合低延时网络技术,使得存储和计算实现融合。存储的性能瓶颈被突破,融合架构的性能实现飞跃。同时,系统不再局限于传统存储的性能、容量限制,能够为用户不断增长、变化的业务,提供平滑扩展,在同一个基础架构下满足不同容量、不同性能的要求。

就具体产品来说,姚益民评价说,思科在网络上有所创新,因此其融合系统UCS在网络和计算的统一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IBM有计算有存储,但网络方面有所欠缺,在融合这条路上缺少一个将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纽带。“华为的服务器、存储、网络产品线齐全,掌握了各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具有融合架构技术全面的优势,但创新思路还需要向思科、IBM等厂商多学习。”姚益民坦诚地说。融合架构是高性能的计算、分布式存储、低时延网络构成的各种资源的灵活配置、扩展,统一管理,满足客户特定或多种应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华为的FusionCube就是这样的系统,它集成了分布式存储,摆脱了传统存储的性能和扩展性不足,同时实现计算、存储资源的灵活配比,适应不同应用要求。

作为最早力推融合概念的厂商,惠普不断地追求数据中心产品线之间的深度融合。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集团云计算解决方案销售部中国区云销售总监吕洪告诉记者,融合系统如果仅仅只是服务器、存储、网络、管理的融合还不足够,该公司还要将安全融合进来。此外,记者以为,惠普和IBM这种拥有UNIX服务器产品线的厂商,在计算的深度融合方面还是具有先天优势的。

戴尔特别之处在于首先推出的是一个面向融合系统的灵动架构(Active Infrastructure)。对此,戴尔亚太区企业级解决方案产品经理赖雪梅解释说:“一般来讲客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用一款产品去满足所有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戴尔提出了灵动架构的设计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例如用户可以从基础架构角度选择预集成预配置的不同规模的产品,也可以针对某类应用参考灵动架构提供的应用白皮书,以最佳实践的角度进行灵活组合。”

总的来说,融合类系统都是各厂商当前极为看重的产品线。随着需求的增长和竞争的加剧,融合类产品本身会更丰富更完善,也会更加考验厂商们在技术与市场上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2:混战

在融合系统大行其道之前,除了IBM等个别几家产品线比较齐全的厂商之外,各厂商主业清晰,彼此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因此每个厂商很容易被归类。

虽然到今天,每个厂商身上的分类“标签”依然没有太明显的改变,例如思科仍然被视为网络厂商,HDS仍然被视为存储厂商。但不可否认,曾经的服务器厂商、存储厂商、网络厂商都开始向用户销售功能类似的融合产品及解决方案。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融合战场,一片“混战”。

这种混战首先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IT厂商之间的“竞合”关系。VCE联盟(思科、EMC和VMware结成的虚拟计算环境Virtual Computing Environment,简称VCE联盟)的成立、思科与NetApp的紧密合作、IBM和甲骨文在数据库一体机上的公开“斗嘴”等,都是“竞合”关系改变的体现。

其次,“混战”也会催生一些更耐人寻味的收并购。例如,思科收购固态存储厂商Whiptail就是典型案例。融合系统本身的特性决定了那些拥有服务器、存储、网络,即企业级IT产品线比较齐全的厂商在先天上会有优势,因为那会便于对融合系统进行深度优化。因此,即使不是所有厂商都会走“高大全”之路,也会去通过收并购补足一些关键技术。同时,每个厂商必然要增强在软件方面的实力,因为融合的关键在软件。

再次,“混战”也促进了技术创新。先进的融合系统不是传统IT技术的总集成,而是需要一批先进技术。例如,计算和网络的融合,IP/FC(光纤通道)网络融合,虚拟化的感知,集成化管理等先进技术成为衡量融合系统先进性的关键指标。

关键词3:培育

尽管IDC与Gartner对融合系统的预测报告令人鼓舞,但用户,尤其我们国家的企业用户对此似乎还没显示出十足的热情。

随机的用户采访中,有些用户表示至今还没听说过融合系统或融合基础架构这个词;有些用户虽然了解但表示缺乏兴趣;甚至有些用户比较排斥,理由是“贵、对我们而言是个‘黑盒子’,而且会被锁定”;当然,也有银行业的受访对象告诉记者,银行业现在对数据库一体机等融合系统相当感兴趣。

综合各方采访来看,用户对融合系统的顾虑似乎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觉得初期采购成本比较高。但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高级系统工程师经理蒋星说:“虽然中国用户采购模式很多比较关注初始采购成本,但融合网络系统管理更简便,资源利用率更高,各种实际部署案例显示其总体拥有成本其实是更低的。同时融合系统避免了不同模块间兼容性的风险,建设速度更快,扩展更容易。”此外,刘亮表示现在很多融合系统的初期维护成本也要高一些,“有些厂商为融合系统单独设立了维护费,如果用户单独去买服务器、存储设备自己组建系统,可能就不会产生这笔费用。”他说。

比成本还让用户介意的问题就是担心被单个厂商“锁定”,丧失后期议价的能力。不过,厂商都在纷纷努力让融合系统变得更加开放和标准,减轻用户的顾虑。同时,刘亮告诉记者,根据他近年来跟众多企业IT主管接触的经验来看,还是有越来越多的CIO、ITM认可融合系统。 “企业用户在选购新系统时,首先关心的是能解决我什么问题,其次才是成本、绿色节能等其他方面的考虑。融合系统毕竟能为用户带来显著价值,会逐渐走向普及。”刘亮说。

简言之,至少在中国市场,还需要厂商耐心培育才能迎来融合系统的广泛应用。“惠普会提供各种工具和服务,来帮助用户进行融合基础设施成熟度评估。因为不是企业IT水平各不相同,其业务和发展目标也千差万别,必须通过合理评估来为用户选择最合适的融合系统解决方案,让用户明明白白看到融合的商业回报。”吕洪说。

谈及具体的采购,赖雪梅也给出了建议,她表示,用户首先要明确自己购买融合类产品的背后的源动力或目标是什么,是想改善管理、提升IT服务能力、优化应用或是其它目的,然后有侧重性地衡量融合类产品技术特点。例如,资源集成和统一管理的集成度如何,与现有环境的兼容程度好不好,对第三方产品的态度是否开放,与应用系统的结合程度怎么样,等等。

关键词4:核心

在从产品层面探讨了融合系统应用与发展情况后,我们仍有必要追问:IT厂商为何如此重视融合系统?

仅仅是因为融合系统代表着新的利润增长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否则,不会有越来有多的厂商赋予了其战略层面的意义。

作为一直执行融合基础架构战略的厂商。在前阶段所举行的惠普世界之旅中,惠普亚太及日本地区高级副总裁兼企业集团总经理James Merritt依旧坚称,融合基础架构、云计算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是未来的三大发展趋势。

无独有偶,华为今年也明确提出了“融合”战略。据悉,华为“融合”战略包含三个层面的融合:一是在产品、技术层面,实现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的大融合,构筑一个融合的、软件定义的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二是所有产品与方案采用开放架构与第三方系统实现无缝融合;三是通过融合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打破企业数据中心中的IT孤岛,实现精简部署、精简运维和精简管理,达到“精简IT,敏捷商道”目的。

在另一个厂商思科那里,融合的战略意义亦很明显。众所周知,思科新近提出了“万物互联”理念。“要想实现万物互联,必然要将人所在的互联网、物所在的物联网、数据所在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系统实现融合互通。为此我们制定了面向未来的万物互联网络发展战略。”思科大中国区副总裁兼转型业务运营部总经理张力告诉记者。

在思科万物互联网络发展战略里,从下至上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融合开放的基础设施架构(包含数据中心融合基础架构与思科ONE开放网络架构)、融合开放的可编程管控平面(支持应用对多种网络实现通讯和控制)、思科和合作伙伴的创新型万物互联应用和创新业务模式。“所以通过一层一层地融合,我们逻辑分明切实有序地构建万物互联。”张力说。

至此,不难看出,将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进行真正的融合,是我们构建一个无缝信息社会的核心与基础。

融合,无论作为一项技术还是一个目标,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融合系统的三个融合】

资源的融合,能够通过基础架构模板将物理裸设备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等自动安装部署配置成一个可共享的一体化的资源池。

管理的融合,能够以统一的方式对基础架构的物理设备(包含服务器、存储、网络)和虚拟化设备(包含虚拟宿主机,虚拟机)进行管理和控制,而不需要和不同的管理工具打交道。

服务的融合,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应用服务模板针对不同的应用特点提供资源服务,部署及根据业务快速调整应用环境。

【融合系统使用者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简称“川庆物探”)近日选用IBM PureSystems搭建了运行核心物探数据分析应用的新一代HPC平台。

川庆物探副总工程师邓亚力表示,IBM PureSystems充分解决了川庆物探的需求。首先,为了满足更高的I/O带宽需求,川庆物探一直采用Power系列设备作为I/O节点。而PureSystems是全新的一体化集成系统,支持Power节点和x86节点的混插,从而既满足了性能需求,也保证了技术一致性的延续。其次,在管理层面,PureSystems的管理节点FSM提供了对服务器、机箱、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的统一管理,在同一界面下就能管理HPC项目的所有设备,并且实现了全图形化管理和向导管理,极大地减轻了IT人员的维护负担和能力要求。此外,在绿色节能方面,相比用传统产品和技术来构建HPC平台,采用PureSystems大概可以节能10%~20%。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