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一个春日暖阳的下午,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潘登正在忙碌的接听门诊打来的求助电话。春天是耳鼻喉疾和眼疾的多发季节,同仁医院又是眼科与耳鼻喉科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医院,全国各地的患者纷至沓来。面对日以万计的患者流量,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患者快速有序的完成诊疗过程?如何帮助门诊医生、护理人员减轻工作负担?医院高层给潘登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医院的信息系统本就繁杂无序,既要在保持原有HIS、PACS、LIS系统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完成部里要求的电子病历建设的试点工作,又要抓紧时间把东区、西区、南区三个院区的医疗业务系统进行深度融合,潘登的心里悬着一块石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潘登
三院区融合 电子病历建设首当其冲
9年前到同仁医院看病,只能在现在的西区就诊,由于空间狭小,就诊高峰期到医院看病如同逛农贸市场,拥挤不堪、人声嘈杂。为了缓解患者的就诊压力,让郊区的患者不必大老远到城区就诊,2004年,同仁医院把与原有的西院区一条马路之隔的金朗大酒店买了下来作为东院区,又在亦庄购置了地皮开设南院区。同一年,同仁医院南区和东区同时开诊,一院三区大大方便了患者就诊。
当时,对南院区信息系统的部署,医院高层有着自己的想法,为了创新,购置了当时理念较新的新加坡电子集团的HIS系统,东区与西区仍旧沿用原来的信息系统。当时看来,三个院区,两套HIS,在国内医院信息建设中都是很罕见的。但随着医疗应用的不断升级,门诊住院等业务部门对病患信息共享的需求增大,技术人员对三区信息系统的整体运维不堪重负。所以,三区系统融合的想法被提上议程。
客观的说,两套HIS系统各有各的优劣势,单独运行没有问题,但从长远看,从医院管理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要对三区数据的顺利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三区信息系统融合的计划,医院高层明确表示支持,从信息中心的角度讲,我们准备先从三区电子病历系统的融合入手逐步开展。”潘登表示。
然而,三区的电子病历融合,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实则不易。因为同仁医院有自己的科室特点,国家级的重点眼科与耳鼻喉科是同仁医院的特色科室。以眼科为例,医院设置的检查设备与病人检查的项目名目繁多,产生大量的影像信息。目前,到同仁医院就诊的患者当中,检查项目要求有影像系统结果的的患者占整体患者的一半左右,还有眼科系统的其他诸多项检查,可以说纯文本的数据量非常大,具有标准编码的结构化数据还不足,这就给电子病历的融合设置了不小的障碍。要对其进行电子病历化,信息中心首先就要与临床医护人员做深度的交流,明确其需求,沟通好数据如何展现与整合的问题。同时大量的图像信息、数据信息要实现真正的电子化,对PACS系统与HIS系统的融合要求非常高,目前原有的HIS不能承载诸多功能,就要对其进行改造,医院需要投入大笔资金,但对医院来说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三区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打长久战的准备,虽艰难,但还是要去做。信息系统一旦整合完毕,将极大的提高院领导对整合后数据应用的需求,整合后三区的门诊病历可以共享,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极大的体现了医疗过程的连续性。不过目前,这项工作还只是个开始,电子病历的融合将是未来一年同仁医院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在同仁这样的大型医院搞IT项目,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风险也更大。只有紧紧把握住各种需求,采用有效的手段,才能最终实现项目建设成功。随着电子病历的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我相信三区信息系统融合指日可待。”潘登表示。
北京实现协同医疗 技术不是真正难点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以厦门为试点,开始做以科技支撑计划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即厦门示范区(暨厦门市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当时,厦门示范区提出了“五个统一”:具有一个统一的数字化集成平台,连接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一个统一的医疗专网,联通了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存储全市市民医疗和健康信息;一个统一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使政府能够对市民从胚胎到死亡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服务和管理;一个统一的市民健康卡(医保卡),为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实现“一卡通”。示范机制一建立,厦门老百姓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一时间,区域协同医疗标杆城市厦门,名声四起、享誉全国,这就是后来大家所说的“厦门模式”。
众所周知,实现区域协同医疗是新医改推行的重要目的之一,作为拥有超过1200万常驻人口的首都北京,医疗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所以推动区域协同医疗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大医院的上下联动,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烦、看病贵”的问题。
目前,北京地区区域协同医疗做的比较好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西城社区共同联办的西城协同医疗示范区。那么,何时才能实现覆盖全北京的协同医疗呢?“要想在北京实现区域协同医疗,最难实现的不是技术要求。”潘登说。
关于在北京地区实现协同医疗,他提出了三个关键点:
1. 各医疗机构首先要实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相互协同,要有临床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的保证。
2. 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其中要包括转诊系统,数据源系统,区域协同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各大医疗机构上传数据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格式;要有互联互通的信息集成平台,并保证医疗机构把文档传输到该平台上,并可以成功下载到本地。
3. 要加强行政干预,因为北京地区目前各医院各自为政,同仁、天坛、北大人民医院等是受北京市医管局管理,北京医院、协和医院是受卫生部直接领导,还有一些像301医院、307医院、海军总医院、二炮总医院等受军队管理的医院。各家医院上级领导单位不同,也是实现区域协同医疗的难点,所以需要行政机构出面制定统一规则,统一标准。
医疗云来袭 CIO应对需谨慎
新医改浪潮下,机遇与风险并存,冷静和理性是关键。
医疗信息化是一个非常独特、复杂的市场,作为从事此行业十几年的潘登对医疗信息化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面对新医改推动下汹涌而来的大潮,医疗IT厂商推出多种多样的产品,他告诫CIO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他说:“’十二五’是个大机遇,医疗信息化面对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冲击,有机遇,也有挑战。”
不得不承认,医疗行业的I T 比其他大多数垂直行业至少落后十年,这个毫无争议。大多数医疗系统依赖过时的工作流程:这些工作流程包括纸张病历、重复的检验结果、非数字化影像、手写记录、分散的IT 系统和孤立的信息;医疗服务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毫无效率可言,数据很少能够被移植,抑或能移植也要动用大批资源……医院信息中心的负责人们无时无刻都在寻求改变现状的好方法,希望借助新技术手段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谈及云计算对医疗行业的应用话题时,潘登认为,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如果应用到医疗行业里,其本质还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支撑整个医疗流程的模型和架构。借助医疗云,医生可以使整个医疗流程基于网络IT系统做一些访问与处理,不像之前必须要有固定位置的软件、存储等基础架构去处理。也就是说,只要有网络即可使用云,省时省力省钱,尤其缩短了医患的空间距离,方便患者远程问诊。“这种应用我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远程医疗系统中看到过,专家将其称为桌面云。我觉得,几年内这种桌面云将会成为一种在医疗行业铺开的主流应用模式。”潘登对中国信息主管网的记者说。
那么,何时才能在医疗行业大规模应用云技术?潘登表示目前来看还为时尚早。因为目前云计算还处于热炒阶段,尚没有出现医疗行业大规模应用的成功案例。一方面,就目前如此复杂的医疗环境来说,医院的CIO们也不会轻易做相关方面的投入,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况且医疗云的解决方案都价格不菲。另一方面,由于医疗信息对数据安全的高要求,医疗机构对患者隐私的信息保护程度的高要求,都影响着医疗云的应用。所以从数据安全的角度讲,医疗行业采用云技术目前来说还不是很现实。比如说哪些数据能够放到云上?怎么放?有关部门仍未出台相关规定,厂商目前提出的医疗云解决方案对其安全性都没有提出很好的标准。
对于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潘登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1. 云技术可以服务各个级别的医院,一二三级医院都可以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2. 跨区域的医疗共享借助云计算也可能会实现。
3. 云技术只有与医院现行的系统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效应。
4. 使用了云确实降低了医疗技术的门槛,但医疗云尚处于探索阶段,使用还需慎重。
记者手记:
与潘登主任的交流过程中,他无时不表现出了一位医疗信息化资深专家的风范,十几年的行业积累,让他熟谙医疗IT之道。新的一年里,移动护理、移动工作站等多个移动医疗项目将是他准备做的重点。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同仁医院里,医生护士手持移动设备穿梭于诊间与病房,为患者问诊、记录病情,一幅数字化医院的场面不由浮现眼前。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