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城外的人想进去,在城里的人却想出去。CIO这个职业也正处在这样的围城状态。
这是一个新兴群体,和任何新兴事物一样,CIO职业群体也难逃曲折多变的命运。在这个圈子里,CIO个体就如同一个个活跃的小水珠,一会儿是液态的存在着,从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家企业;一会儿又蒸发成水气,飘摇到IT服务商的怀抱;一会儿则变成云,成了第三方独立顾问。
如果可以把CIO群体比做是一个圆的话,那么围绕着这个圆圈,想进的、出来的、圆圈里面走动的,这些形形色色的闪亮的个体点缀着CIO圆圈,成为绚丽一景。
对于一个人来说,职业规划是不存在正确与否的,不管是现在安分地固守在CIO岗位上,或把CIO当作一种向上的跳板,CIO勇于击破天花板的动力,总是源于自身和行业的发展需要。
CIO做久了,总会考虑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所以我们身边不乏CIO跳槽的实例。
如果把跳槽当作寻求转变的一种思路的话,在自己的企业内部成功转型也是不少CIO的选择,而且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前年国泰君安的左峰从CIO职位转向了业务;东经集团的CIO王甲佳去年兼起了COO;上海家化的CIO王茁今年也转向了业务运营……当然也有一些CIO自己出来创业,这种现象在温州的一些企业中更加多见。
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不想当CEO的CIO不是好CIO;虽然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但是CIO这个群体如何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向CEO瞄准,还是向COO转型?哪一条路是CIO最容易击破天花板的选择?
“只要双汇集团存在,我会一辈子在双汇CIO的职位上做下去。”习惯于语出惊人的双汇集团CIO刘小兵这样说。在一个CIO跳槽已经蔚然成风的时代,这样的定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刘小兵为什么这样说呢?他的理由是:“一个合格的CIO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很多,而随着企业的发展,新的需求会不断出来,对CIO的要求则不断严格和复杂。即使在这同一个职位上,CIO依然是在更加进步,因为企业的发展对这个职位的要求是无止境的。”
同时他彻底否定了想成为CEO的CIO,他认为,如果一个CIO时刻想取代CEO的话,那么在他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会被CEO炒掉。基于这个理由,刘小兵认为,CIO职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是可以作为一辈子的职业来做的。
刘小兵特别不赞同CIO的跳槽,在他看来既然已经做到CIO的职位了,那么对于金钱的追求已经不是那么迫切了,在这样的前提下跳槽的理由如果是“不开心,觉得现在的工作没有挑战”,那不过是自己逃避的借口。
在双汇集团做了近十年的CIO,刘小兵显然对自己的CIO道路信心百倍。他认为,CIO练好内功才能把“Career is over”变为“ Career is opportunity”。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CIO就应该是杂家。精通计算机技术,懂业务,会沟通,懂管理,会公关,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道德水平,要不断地学习,练就了这十八般武艺,才能使“Career is over”变为“ Career is opportunity”。
做CIO要低调,做CEO要高调,这是他一直遵循的原则。“每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孩子、家长、兄弟或姐妹、员工、老板等。我既是集团的CIO也是软件公司的CEO。做CIO,最重要的是要多做事,用事实说话,让领导看到信息化的成绩,领导自然会重视你,我在双汇集团呆了十年,也就在集团大会上有过一次长时间的报告。做CEO就要高调,要对外宣传我们公司,能从容应对客户、媒体,会管理员工,给员工寻找投资机会。”
其实在CIO的群体里,刘小兵只是个例。因为他不仅是双汇集团的CIO,而他本身也是双汇软件的CEO。换句话说,他已经找到了CIO职业的突破口。与他同行的人也不少,比如金城摩托的胡列平,人本集团的李宗安,他们无一例外都击破了CIO头上的天花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CIO都像他们一样幸运。做了二十年CIO之后的赵春雨,依然在反思自己的重新定位;而离开CIO岗位的王清铉在转向信息化顾问之后,还是认为CIO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当然还有很多正在CIO职位上的人们,依然在探索着CIO可以向上发展的空间。
政府CIO该何去何从
美国道纳斯格罗夫市CIO 吴量福
美国道纳斯格罗夫市CIO 吴量福
人总是有野心的。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嘛!但说起CIO的前途、自己的将来,却也没有仔细盘算过。直到和《中国计算机报》编辑聊起这个话题时,我才开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自己在CIO这个职位上已经十多年了,将来怎么办?我自己的梦就是离开政府机构,去创办自己的公司。自己当自己的老板——在美国,这是每个人的梦!但是,就职场规则来说,CIO何去何从却是另一个问题了。
就美国各级政府机构中的CIO来说,由于政府机构的运作规则与私人工商企业的运作规则迥异,跨行业发展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如果一个政府CIO欲在职业阶梯上向上攀登,比较好的选择是跳槽到较大的政府机构中去当CIO。
如何解释我这个说法呢?就拿CFO来做个对比。由于CFO这个职位掌握整个组织的经济命脉,对组织运作有纵观全局的角度。人们都说,CFO不但掌握一个组织的财政命脉,同时还知晓组织高层的每一个秘密。另外,CFO对调节、平衡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利益至关重要。甚至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调节、平衡,而是替各个部门进行决策。CFO的这个角色在预算过程中最为突出。当然,这是指美国的情况。
相比之下,CIO一职对组织运作的要求和运作规律也必须精通,但并没有决策权。换言之,CIO这个职位的政治色彩较淡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它使得CIO一职具有浓厚的技术特点。这样一来,CIO在组织内部跨职升迁就比较困难,比如CIO转型到其他高职(比如CEO)比较困难。
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高,技术含量高的领域规则性也强。所以,CIO考虑问题和行事的规则性也比较强——这一点与CEO所应具有的能力格格不入。CEO上有董事会(在政府运作中有议会),下有一整套运作系统,外加组织的顾客。日常工作中管钱、管物、管人,各种事物处理方式各有不同,无规则可循,技术含量低。CIO若想转型升迁到CEO,必须克服自身以技术指标行事的习惯,这就等于在两套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方式之间转型。这是很困难的!
最后,虽然CEO职高权大,但所伴随的风险也就大。而且,CEO上面的董事会,政府议会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机构,人员经常变换。一朝董事会,一个发展方向。在美国经常出现董事会变换经营方式,结果换CEO以贯彻新政策。相比之下,恰好因为CIO一职的技术性,无论组织发展的大方向如何变化,信息技术在组织运作中的地位不会有大变化。CIO一职的安全系数远比CEO 要高。
美国地方政府组建形式有多种,但最常见的是所谓“议会-管理员”这一种。这实际就是照搬私营工商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模式。管理员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最高行政长官(CEO)。议会与CEO之间的关系是——简单地说吧,议会就大方向决策,CEO主管市政厅的日常工作,执行议会的决策。这样一来,至少在理论上,这位CEO就有在市政厅里“一手遮天”的权力。所有高级主管都须听从CEO的指挥,CEO有权组建自己的管理团队。我在道纳斯格罗夫市市政府已经工作了14年了。这期间,一共有5位CEO来来往往,不是被议会炒掉,就是“老子不伺候了”,自己走人。但这么多年,我与这几位不幸的CEO都还能相处得不错。原因就是:第一,能当好CEO团组的成员,但不是他的朋友;第二,知晓地方政府的运作。
就CIO一职本身看呢,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是以“狗年”( 美国有一种说法,人类年龄的一年等于狗年龄的七年。比喻为人间一年,信息技术已发展了七年)计算的,所以CIO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大的。严峻的挑战使工作本身就很有意思。在这一点上,我自己深有体会。但如果想在本组织内部的阶梯上升迁会十分困难。若想更上一层楼,那就只有到更大的政府机构去干一番事业。
就我个人讲,技术、职业、组织阶梯上的挑战都不重要,也不难战胜。重要的、难以战胜的挑战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挑战!
我眼中企业CIO的三条出路
东方集成CIO 金春姬
东方集成信息主管 金春姬
我走上信息主管的岗位并不偶然。1995年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下简称北京分行)计算中心工作,负责储蓄业务的程序开发。当时,北京分行正处于新老系统更换的时期。借此机会,我熟悉了银行储蓄业务和储蓄业务信息化的全貌。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我被调到其他部门,相继参与开发了对公业务系统、贷款业务系统、住房公积金业务系统等,此后又参与了“工行数据大集中”项目。到2000年我离开工行时,对大型信息系统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后来担任信息主管奠定了基础。
2001年从加拿大学习回国后,我加入了首创网络IPSG(互联网专业服务事业部),担任应用开发总监,主要负责企业信息化咨询。在IPSG工作期间,我接触到各行业中大大小小的企业,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企业信息化需求。由于每个客户的基础、背景、信息化需求都不一样,企业管理的形式和要求也各异,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更多的企业管理思路,也从中获得了咨询工作的乐趣,同时积累了管理经验。
2004年底,我加入了东方集成,担任信息技术部经理,成为企业内的一名信息化主管。东方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一家以电子测试测量仪器销售和分销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全国共有12家分支机构,年营业额超过3亿元。人员规模200人。东方集成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由于有以往的企业信息化背景,我在加入东方集成后,与团队一起成功实施SAP系统,并成为SAP(中国)的行业标杆客户;之后全面实施SaleLogix CRM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固化业务流程,加强销售过程的规范性,实现管理可复制性,提高公司整体销售管理水平;在改版企业门户网站的同时推出VIP客户订单查询系统,为客户提供在线查询工具,可随时通过互联网,自助查询订单的进展情况。在重视新的IT项目部署的同时,关注融合、整合、优化原有系统,在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在整体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东方集成公司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上榜“中国商业科技100强”。
随着东方集成的发展,公司正准备上市融资。随着上市日期的临近,IT治理成为IT团队的又一挑战。作为公司信息化主管,如何协助公司进行好风险控制,提供更完善的IT服务,是一个新的挑战。
回顾参加工作以来的十几年,我从软件开发工程师,到一个企业信息化咨询顾问,最终进入企业做信息化主管。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向和选择。
继续做原公司CIO
首先,我会选择继续在东方集成做企业信息化主管,并与公司一起成长。东方集成是一家成长型企业,企业运营对IT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在创新业务——科技租赁方面,IT如何不断满足发展中的管理需求,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重大挑战。继续在东方集成工作,我最大的财富是对公司业务的深入了解,尤其是对公司创新业务的了解,这些都使我在IT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快速准确地把握公司需求。
换东家做COO
如果离开东方集成,我也许会选择去其他企业做运营主管。在我刚刚接任东方集成信息部经理一职时,我的直接上司,也就是公司的CEO对我说:“信息主管这个工作做好了,将来是可以做COO的。”当时我并不太理解领导的话,但随着在这个岗位的经验积累渐多,我慢慢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
在企业中,IT部门虽然不是业务的核心部门,但是他与业务部门紧密相连。任何一个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都需要IT人员充分了解其业务流程和管理要求。因此IT部门就像一个核心枢纽,联系着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作为IT主管,势必要对公司运营有整体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IT战略规划以及后续的IT项目实施。尤其在做IT战略规划时,只了解公司发展战略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了解公司整体经营理念、运营方式、业务流程,以及人财物、进销存的方方面面。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一个信息主管在新企业中承担公司运营的职务,并体现个人全新价值。
当然,从一个信息主管到运营主管,这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跨越难度的。例如,作为COO,其承担着公司整体运营的责任,需要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和经验。而这往往是信息主管暂时缺少的。作为信息主管更多的是考虑企业战略的支持和保障,而作为COO,则需要将公司战略完全落实到公司日常运营策略中,在管理中完成企业战略的分解和落实,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从CIO到COO,看上去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站在更高的舞台,承担更多的职责,展示更多的个人才华。但这也是一个难度较高的跨越,需要有一定的勇气。
改进咨询行业
当然,除了去其他企业做COO,回到咨询公司继续做企业信息化咨询也许是更吸引我的选择。
现在有很多信息化咨询顾问回归企业,成为成功的CIO。例如特步集团的CIO吴联银就曾经是AMT高级咨询顾问。但反过来想,在企业深入信息化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积累更多企业运营及管理的相关经验。同时,很多咨询工作时期的理念可以得到实施和验证,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因此,如果此时再次回到咨询行业,便可以与更多企业分享这些经验。对我而言,有了东方集成企业信息化主管的经验,在为其他企业做信息化咨询时,我可以更多地从管理角度提出咨询意见。
成为IT治理培训顾问
由于东方集成准备上市融资,合规问题成为我当前新的研究课题。对于如何实现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正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之中。目前在中国,与我们类似的企业很多,我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这些经验,使更多的企业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同时实现持续合规的理想目标。因此,在充分学习和实施IT治理框架的前提下,成为一名IT治理培训顾问,是未来一个选择。
就当前国家管理要求的趋势来看,不论企业上市与否,内部控制和IT治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IT治理框架落实到计划、组织、交付、监控等各个环节,是一个企业信息化部门的重点和难点。引入IT治理相关培训和咨询是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明智选择。因此,IT治理培训顾问的需求量预计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增加。
就目前的水平来讲,我离一名合格的IT治理培训顾问还相距甚远,需要学习和积累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过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全程参与公司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参与制定公司内控和IT治理框架工作还是十分难得的。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学习相关知识,可以为今后有机会成为一名IT治理方面的培训顾问打下基础。
IT人二十年后再定位
赵春雨
通常我们IT人常见职业路线有三:技术路线,成为技术专家,例如架构师、DBA等;管理路线,成为职业经理人,例如CIO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创业路线,成为资本家。根据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给大家总结一下按照第二条路线,即管理路线的一个线路图,供大家参考。
回头看二十多年的工作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技术阶段、初级管理阶段、高层管理阶段和目前笔者处于的第四阶段,即重新定位的状态。
第一阶段:技术发展
二十多年前,如同所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笔者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编程员。只是那个时代还是刚刚有PC/AT,一般还是要用工作站、小型机或者大型机。相同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仍然日新月异,3个月不学习就面临落伍的威胁。在技术发展阶段,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是能不能快速地掌握和吸收新知识,以及扩大知识的范围。社会对IT人员的要求是“一专多能”,也就是说,你必须做到在一个专业方向上无可替代,在其他很多方向上也能够做好。其次是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考察自己到底适合做真正的技术专家还是转移到管理领域。如果自己的潜力是技术领域,那就应该向具有高度技术价值的方向不断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同时还要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发挥出来,让领导看得见、感觉得到。如果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那需要学习的内容就更多了,比如有计划地积累管理方面的知识,最好去读EMBA或者类似的管理课程,以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管理技能最容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并让领导提拔你到管理岗位上去锻炼和施展。
我的个人经验是,要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创造价值,即便是在某个环境里没有更大的空间,仍然可以有创造更大价值的机会;如果你创造的价值高于你的价格,那就说明你就有更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我的管理经验是通过一次更换工作单位换来的——从一家公司跳到另外一家开始做IT经理,虽然刚开始时只有一个部下,但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对我来说,这个技术阶段花了近十年时间才完成。
第二阶段:初级管理
从IT人员到管理人员的跨度是很大的,也许我不是那种很具有管理天分或者情商的人。初级管理阶段的第一个挑战是从自己动手做,变成了如何安排、指导他人完成相同的工作任务。这个转换需要落实到业务和IT项目上,先做好项目经理,然后逐步再做日常经理。第二个挑战是沟通,IT部门内部沟通非常容易,因为大家具有相同的语言和逻辑思维方式。但是,与不同的业务部门沟通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语言不同、逻辑不同、背景不同,这都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实现。换位思考是这个过程的最佳模式,也是成为初级管理者的必备技能。
如果已经开始了IT经理的路程,那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技术阶段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也许有些测试自己天分的因素,但是,到了IT经理的岗位上,读EMBA或者管理课程那是越快越好。
在IT经理阶段,指挥团队与业务沟通、培训队员是基本工作任务。IT经理的成长仍与业务与IT项目实施紧密相连。从小到大,规模递增的项目是达到有效锻炼的舞台。
在我的职业史上,这个阶段用了五年时间,然后遇到了下一个挑战和跨越的机会。
第三阶段:高层管理
大型项目是初级管理者成长为高层管理者的重要台阶,企业舞台的大小也决定了这个台阶的高低,个人的技能积累和机会决定了你是否可以迈上这个台阶。
高层管理与初级管理的重大区别在于全局观、战略洞察力、人才培养能力等其他重要因素。初级管理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执行层面,一般处于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资源调度。而高层管理则是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变动范围内进行资源调度,达到预期目标。
丰富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在高层管理阶段是必不可少的,EMBA的学习是获取这些知识最迅速的渠道,日常工作中对技能和技巧的锻炼是要特别关注的。这些是高层管理的基本要求。
全局观和战略洞察力是高层管理者取得成功的保障。快速了解各种技术知识,全面抽取各种概要知识、预测技术的发展,研究技术与业务结合后的价值,创造性地使用技术手段,都是提高洞察力的行动。
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高层管理人员重要的日常工作,不仅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并培养他们达到和超过业界平均水平。同时,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和激励体系,创造合适的环境氛围,使整个人才队伍能够自动学习和不断提升。
高层管理阶段应已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对环境、业务、技术、人才等核心资源有自己特有的认识,并通过不断更新,形成了一个适合自己管理模式的高效率方式。在我的职业史上,这个阶段也花费了五年时间,从一个初级技术管理人员转换为对市场、销售、运营和IT专业领域有全局观的高层管理者。
时至今日,我自己也进入了第四阶段——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重定位。
CIO跳槽并不容易
王清铉
王清铉(任托普集团CIO,现为信息化顾问)
CIO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业。作为一个CIO,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能力,既要熟悉并精通技术,又要深入到企业的管理核心。虽然作为CIO不需要亲自参与企业的运营,但却要用信息化去帮助和提升企业运营水平。
成为一个CIO后,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超越过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CIO。这样的人生是充实的,既有逆水行舟的激越,又有忙碌许久后突然感悟的喜悦。当然,这其中也会遇到与公司领导层产生冲突时的不悦。这难免会引起跳槽。但是,CIO跳槽的前景不容乐观,虽然现在CIO的跳槽率居高不下。
过去,CIO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管理公司的IT资源,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同时提升效率;今天,CIO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CIO需要帮助企业制订IT策略,CEO越来越多地依赖CIO。
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CIO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为此,笔者放弃了原来信息化服务商的角色,转而成为一个CIO。然而,CIO这个职业远不像笔者想象的那样,还没有到真正成熟的时期。
笔者在CIO从业经历中总结了一些CIO跳槽以及职业规划的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CIO跳槽的三大动机
《中国计算机报》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统计:北美公司执行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在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中,CIO是所有高级主管中跳槽率最高的一个岗位,平均每年有多达34%的CIO改换门庭。相比之下,CFO和CEO的跳槽率仅仅为17%和12%。
可见,CIO频繁跳槽不是我国的个体现象,而是全球的一个共性。那么,为什么CIO拥有如此高的跳槽率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的情况。
虽然我国在整体上信息化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是在局部地区,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和欧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今天的水平,只是经历了一个较短的时期。在这个较短的时期内,一些CIO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在不同项目上的不断尝试,总结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但是,这样的CIO的数量并不多,而企业对这样的CIO的需求数量却不断上升。特别是很多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以后,希望通过高薪来获取经验丰富的CIO,从而快速实现他们的信息化规划。这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对经验丰富的CIO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薪成为很多经验丰富的CIO的一个重要的跳槽动机。
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作为当前企业管理的一个前沿领域,每天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停顿在一个企业中,CIO担心会导致自己没有足够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更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或者技术,很快就被人超越。有些CIO期望通过跳槽来获得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所以说,长久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是CIO跳槽的人生动机。
当然,除了这些因素以外,也有CIO跳槽是出于无奈,比如说,工作环境不理想,企业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不够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CIO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往往都是些理想主义者,比较不善于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遇到这类问题时,选择一走了之,寻求新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而且很多CIO认为,留下来忍气吞声地化解这些矛盾意味着浪费时间,会阻碍他们前进的步伐。所以说,追求个人的发展空间是CIO跳槽的又一个原因。
首先考虑行内跳槽
但是,CIO职场还不是十分完善,CIO跳槽的前景并不十分乐观,跨行业的跳槽更是艰难。相比之下,在同行业或者类似行业的企业间的跳槽是比较容易的。有意识向上发展的CIO,可以考虑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中的规模较小的企业跳跃到规模较大的企业。这可以大幅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和应用经验。
事实上,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过工作经验的CIO跨行业跳槽后,胜任新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企业往往宁愿选择来自同行业,但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的CIO。
所以说,如果CIO打定主意离开本行业了,跳槽不那么容易了。这时,人脉关系就比较重要——如果让企业关键领导对你的业务能力非常信任,招聘你来当CIO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CIO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建立并维护好人际关系。
此外,猎头提供的信息或者公开招聘信息也是CIO跳槽的途径。但是,通过这两个途径跳槽成功的概率比较小。特别是公开的招聘信息,不但成功率很低,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公开的招聘网站注册简历后,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笔者在网上注册简历以后,平均一两天就会接到推销电话,推销理财产品、MBA课程、各种会所、培训等,但真正表达招聘意向的电话却很难出现。
而且,公开招聘的职位信息往往不是很准确,这会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通过公开招聘信息得到面试机会,去面试的时候见到的面试官往往都不是企业高管,而可能只是一个办公室主任——虽然他们在提供信息时填写的招聘职位是CIO或者信息总监,但是实际上他们只需要一个高级一点的程序师或者网管。
还有的企业在进行公开招聘的时候操作非常不规范。这样带来的重复面试或者无效面试也是非常令人烦恼的事情。
CIO可以做多项选择
CIO这个职位虽然隐含了企业的运营管理功能,但按照职位设置,CIO是没有权利直接参与的。正因为此,CIO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与企业的直接经营管理者发生一些矛盾。
让很多CIO羡慕的是,某知名女装生产企业的CIO肖利华,逐渐兼任了该企业的COO。这还不是肖利华职业的终极目标。肖利华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成为一个企业的CEO——尽管他开玩笑说希望成为其夫人创立的公司的CEO。
CIO还可能成为一个IT顾问——通过担任CIO期间积累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为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用的建议。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