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广州农村信息化:全力打造农产品“广州价格”

广州农村信息化:全力打造农产品“广州价格”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网上荔枝节充分发挥网络非直接接触、无边界覆盖的优势,为疏通广州特色水果的产销助上了一臂之力,效果令人瞩目。实时发布每天各大市场农产品价格;有效整合全市涉农系统公共信息资源,形成了市-区-镇-村四级涉农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政务、科技等信息的采集体系。

作者:黄征宇 来源:中国信息化 2009年8月4日

关键字: 信息化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广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海外侨胞的人缘优势和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发生蝶变。200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8000亿元,达8215.82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经济整体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同时新农村建设也有了较好的基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广州市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对农村信息化的要求是:“推进现代装备,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加强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进交易手段,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镇村行政管理软件的推广运用,把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镇村,使村民享用到信息化的成果”。镇村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突出的薄弱环节,广州在坚持以镇村为重点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主动适应“新趋势”,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到镇里去、村里去建设,从而走上一条信息富农的快速路。

  广州农村信息化坚持政府主导建设,围绕应用和服务的最高原则,通过创新信息化服务思路,寻求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契合点,成功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网上与网下、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信息化服务之路。

  “网上荔枝节”的超时空交易

  广州是水果之乡,水果品种有500多种,其中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萝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作为四大名果之一的荔枝是广州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促进荔枝流通,广州在2001年利用广州农业信息网平台建设了荔枝网站,于每年5~7月举办“网上荔枝节”,通过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沟通荔枝产销,为荔农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信息服务。

  网上荔枝节充分发挥网络非直接接触、无边界覆盖的优势,为疏通广州特色水果的产销助上了一臂之力,效果令人瞩目。如在2003年第三届网上荔枝节举办初期,恰逢全国非典肆虐,外地来穗购买荔枝的客商锐减,广大荔农面临特殊的“卖难”问题,正是网上荔枝节的举办解决了这一难题。广州增城市仙村镇的竹园村以盛产“三月红”荔枝扬名,村委会在每年的四月底便通过荔枝节网发布“竹园三月红”即将上市的信息,而在“五一”长假过后,就有许多外省的客商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并纷纷来村购买荔枝,在五月中旬整个村的荔枝就基本售罄。随着荔枝节网站影响力的逐渐增强,类似这样的以网络为“红娘”,沟通荔枝产销的案例不胜枚举。上网卖荔枝,网上找商机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而通过举办网上农博会,宣传名优农产品是创新信息服务手段的另一重要举措。网上农博会是在以农业信息网为平台的基础之上,增设制作“网上农博会”网站来实施运作的,如今广州名优农产品博览会已是广州农业的一件大事。“网上农博会”针对会展的形式、内容、参展人员群体的特点,以及农博会预期的社会效应,分别开设了“会展快讯”、“名品展示”、“现场花絮”、“企业名录”等栏目。用多视角、从多方位在网络上充分展现广州名优农产品状貌,从而通过互联网将广州名优农产品的魅力和广州农业取得的经验向全国、全世界做实时精彩的介绍,促进产销结合,使得广州名优农产品真正走向世界。

  下一站:“广州价格”

  广州既是岭南名优农产品(特别是水果和花卉)的生产基地,又是华南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和消费的中心城市。在这里形成的价格和供求走势,对于生产和流通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打造“广州价格”,可对华南乃至全国各地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能起到风向标的导向作用。

  按此思路,广州市农业信息中心与江南蔬菜批发市场、白云山农批市场、黄沙水产品批发市场、南源水果批发市场、百兴三鸟批发市场、嘉和生猪批发市场、广州岭南花卉市场等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市场信息采集合作关系,并成立专家小组,加强市场信息深度分析工作。每天汇集发布各大市场农产品价格,每周推出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生猪与三鸟等主要农产品的行情分析与预测。如今,在业界基本形成了“全国价格看华南,华南价格看广州”的骄人态势。

  但“广州价格”的成功打造,还必须强化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健全发布体系。自1999年以来,广州就把建立广泛、稳定的信息源头和信息采集点作为搞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工作的一项要务来抓。

  这包括:在积极发掘、培育一批稳固的信息源头和信息采集点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调整和科学布局工作,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的信息采集管理制度、农产品价格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信息员定期协调会制度,从而规范信息采集点的运作机制;着手制定了农业信息采集工作规范,从根源和制度上充分保障广州市农业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及时性,同时力求把信息采集渠道尽可能延伸到基层,延伸到流通领域;广泛建立由民间力量自主形成的农产品信息来源体系,并立足广州地区,选取一些日成交量大、辐射广兼具行业代表性的各类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作为长久的信息采集点。

  实时发布每天各大市场农产品价格;有效整合全市涉农系统公共信息资源,形成了市-区-镇-村四级涉农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政务、科技等信息的采集体系。

  在加强信息发布工作方面,据统计,到目前为止,通过广州农业信息网及其网站群发布的信息已达100多万条。除了利用网络对外发布信息外,还积极探索信息服务方式的多元化。主要通过与传统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同《南方农村报》合作推每周三期的“广州价格”专版,整合了报业媒体的传统优势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在线浏览优势,较好地消除了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此外,还通过有线电视、村委会信息公告栏、信息简报、固话信息机和手机短信息等方式,将与农民利益切实相关的“三农”政策、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业科技等信息送至千家万户。

  而保证村村通网络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中的基础,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农村信息化就会卡在“最后一公里”上。广州通过实施网络延伸工程,促进信息进村入户,2003年就已启动实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项目建设。目前,该工程项目已覆盖全市所有农业的区(县级市)农业局、中心镇、农业重点镇、农业街道、行政村、农批市场、农口事业单位等项目应用单位。并成功开发出配套的“自助建网”系统,圆满完成了38个项目应用单位信息服务站建设,有效缓解了广州城乡信息“鸿沟”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而为打造“广州价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