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中国的政府信息化已经超过20个年头,以“十二金”为代表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在信息化的演进之路上,各地方政府从简单的电脑打字,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现在的城市管理、辅助决策等等,发挥电子政务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面渗透与推动作用,逐步确立了信息化在区域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战略地位。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为了解当前地方政府的信息化现状,中国信息主管网的记者日前走访了北京市海淀区信息办主任梁爱民,为大家揭示地方政府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区域政府信息化之痛
海淀区是全国高新技术和IT产业的核心,海淀区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更是不遗余力。据梁爱民介绍,海淀区领导一贯重视信息化工作,21世纪以来区政府及各委办局在信息化方面的年投入达5000万元,加上信息办等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队伍,海淀区政府无论从信息基础的建设水平、业务与数据信息化的程度还是用户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应用系统建设越来越多,区域信息化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分散的项目建设与区政府统一信息化规划脱节,造成一些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各部门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绩效差别大,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二是由于初期按照部门职能和业务进行系统建设,使得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交互不足,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积累处于半无序状态,难以直接为区域政府决策者服务。
这些问题使得地方政府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在不断开发和应用的同时,却无法达到最大的效用。不仅影响了系统和资源的应用效率,也使得政府的信息化资金风险难以控制。
“为政府各部门搭建毛坯房”
2004年开始,由海淀区信息办策划的“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项目经区领导批准,并作为“数字海淀”的建设核心,建立面向全区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支撑体系。“我们搭建的实际上是一个基础平台,相当于为政府各部门搭建了毛坯房”,梁爱民如此形容,“有了这个基础平台,各部门可以直接根据业务需求来开发上层的应用,相当于直接在毛坯房上进行精装修,而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都不需要再进行投资,业务系统也可以实现整合和共享”。
梁主任还介绍,为打通各部门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实现业务交互和资源共享,海淀区从2006年开始建设区域电子政务共享交换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整合,2010年已经形成了各业务资源标准化、目录式的共享交换平台,并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保证政府各部门的业务协同能够高效的进行。
目前,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承载着区政府、政协、人事局、旅游局、商务局、劳动局、发改委、环保局、监察局、卫生局、安监局、统计局、审计局、国资委、文化委、疾控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的126个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同时承载着目录体系系统、全文检索系统、综合查询系统以及海淀区部门间数据共享平台,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服务的公开化、透明化,实现了全区电子政务资源的高度共享和统一管理。
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以一个集中的物理机房环境为载体,建立了包括网络系统、安全系统、主机系统、存储系统、备份系统以及软件支撑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在内的、全区统一的信息系统基础支撑环境。目前,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共有应用服务器设备64台,安全设备16台,小机类服务器9台,存储类设备6台。其中36台外网应用服务器共享网通50M光纤与Internet连接,28台内网应用服务器通过150M光纤与区政府办公网络连接。对于各部门应用,平台按需分配计算和存储资源,有效地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从整体上降低了政府在IT技术设施方面的投资。梁爱民介绍,经咨询公司测算目前平台上运行的这126个应用系统,仅硬件方面就比分散建设节约资金90%。
创新的平台建设模式
据梁爱民主任介绍,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不仅用先进的建设理念解决了数据共享和业务交互的问题,同时平台的建设模式也是创新。平台采用外包的整体运维模式,基础设施最初由承包商投资建设,从2004年至2008年,以租用的形式为海淀区政府提供服务;2008年底,承包商将平台固定资产移交区政府,并继续提供运维服务,这种整体运维服务以SLA(服务级别协议)为标准,改变了过去项目交付评审的验收机制,有效地降低了政府投资风险,控制了服务水平。通过协议严格的约束条款使得海淀区政府从一开始就能够明确地获知自己将接受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并在整个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以量化的方式考核与控制IT服务提供商。
这种集设备采购、租赁及运维服务于一体化的整体外包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特别是由企业出资先代为建设、交付、运维一条龙服务,然后由区政府进行分期付款,最终据政府所有的模式,充分发挥了信息系统集成公司的专业优势,帮助探索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不仅使信息系统的服务得到保证,而且降低政府一次性投入风险,使财政支出更加均衡,使电子政务的服务得到了长效保证。这种创新的平台运维模式应当对目前电子政务领域的建设有着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新平台带来的新转变
随着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运转渐渐走向成熟,各委办局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过去实施任何一个应用都需要从底到顶的建设,考虑建设过程中各方面的问题。现在应用建设方只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务和应用本身。这样就有效地节省了项目建设投资,并以应用生命周期的严格划分,保障了上线应用的高可用性。如海淀区农委将海淀新区网站迁入平台,这其中没有为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平台花一分钱,IT支持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单位内用户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梁爱民介绍,据估计到目前为止海淀区资源服务平台已为海淀区33个委办局的一百余个应用系统提供了基础支撑环境。按照产出系统数量的平均值粗略测算,单系统平均投资在50万元左右,单系统为海淀区政府节省了202多万元的基础设施投入,共计节约达两亿元以上。
基于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海淀区政府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实现更大范围的跨部门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由于业务需要,在过去每月都要向各委办局索要数据,并因为数据口径的问题与这些委办局进行多次沟通以保证工作的准确性。随着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及工作在其上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投入运转,各委办局逐渐形成不同政务领域的云服务基础架构和个性化应用。
目前,基于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海淀决策支持系统正在实施过程中,该系统能够从区域政府角度横向掌握多个委办局的数据资源,并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多主题、多维度的分析统,为区领导、发改委等综合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此外,通过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海淀区领导与信息办能够对海淀区政府信息化状况进行及时而全面的掌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以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抓手,牢牢地将后续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控制在规划路线当中。
未来将建设云平台
海淀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有效的防止了各个委办局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使得海淀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产出比走在北京市各区县的前列,降低了政府部门在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过程中的综合管理成本,提高了全区电子政务的管理水平,推动全区公共服务的水平不断提升,集约化监管优势显著。
梁爱民说,在未来海淀区信息办还要不断推进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推进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和整合。2010年起,信息办深化资源服务平台的服务理念,逐一全面确认了所有网络、主机、数据库、中间件资源,研究政府私有云服务平台的建设途径。建设基于云计算理念的海淀云平台,实现海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海淀区信息化资源的虚拟化服务和运营,推动海淀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并以政务服务领域的变革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和企业服务领域的变革,推动海淀信息化全面向云时代转型。并以此促进北京市乃至全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整合发展资源,构造自主创新产业链,引导IT产业变革,推进网络设备、网络运营、中间平台以及各种云应用构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带动北京乃至全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整体提升。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