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PTC三个“I” 领跑PLM系统市场

PTC三个“I” 领跑PLM系统市场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为业内领先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当前全球金融海融的大背景,如果保持领先优势,如何在新的市场合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带着这个问题计世网记者采访了PTC公司高科技/电子行业技术经理刘熹微。

来源:ccw 2009年8月21日

关键字: PTC PLM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作为业内领先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当前全球金融海融的大背景,如果保持领先优势,如何在新的市场合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带着这个问题计世网记者采访了PTC公司高科技/电子行业技术经理刘熹微。

  

  计世网:PLM解决方案对于用户来说需要有灵活的架构、良好的集成性以及有效的管理性和方便快捷的配置与变更PTC、PLM产品在这些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刘熹微:这个问题我会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第一部分我重点地回答有关于集成架构和良好的集成性。从PTC的角度来看,它的产品研发系统PDS具有架构上三个I的特性。其中两个I跟这个有关系,第一个I我们称之为Internet,PDS系统支撑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公开标准,比如说SOA的标准和Web Service的标准。所以说PTC的产品在SOA使得我们能支持面向Web Service的架构的。第二个I是Interoperable在各个企业的研发实践中,他们基本上会采用各种不同类别的结构、硬件、软件、仿真计算等多种工具,我们对上述各种主流工具,包括硬件、软件、计算、仿真、资料开发我们都能够提供一定的集成接口。同时,市面上一系列的新软件我们也会提供新的接口。

  第二个是有效的管理性和方便快捷的配置。从PTC的角度来说,我们的产品尽量是采用配置而非开发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所谓配置的方式,第一从PTC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界面业务规则、用户的使用很多的东西都是通过一些图形化的界面可以提供给用户进行定义的。比如说每个用户访问权限、每个用户的菜单,每个用户特定的欢迎界面应该呈现哪些东西和数据,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配置的方法来实现。

  第二部分来说,不管是通过工作流的开发还是业务规则的设定,我们有一个界面来支持用户的开发。第三部分其他一些重要复杂的业务规则基本上都可以通过xml的方式、以明文的方式定义在系统中而不需要群代码的方式,通过以上这几种方式,通过管理的便捷性,方便性和配置的快捷性,我们使用户能得到保证。

  计世网:PTC作为国际领先的工业设计软件厂商是如何看待目前中国本土的PLM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您认为PTC和本土提供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刘熹微:PTC作为一个国际性的PLM提供商,和中国本土的PLM解决提供商的特性的比较。从PTC的优势来看,我们的优势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本身PTC提供的产品、PLM的系统包含了世界各地先进企业在每个不同行业比如说高科技电子、汽车、国防、航空、造船、工业设备等等PTC提供的解决方案中集成了行业里最佳的实践方案。包含了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上的最好的业务的执行办法和系统的支撑的方法。所以说,通过PTC的软件,我们可以帮助国内的客户不光是一个软件系统的实施,更加是一种通过软件包驱动的业务变革的过程。同时,PTC整个的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功能集合,而是业务流程制成能力的集合,这样我们称之为流程驱动的工作方式,这是从系统的角度来看PTC跟国内业务厂商的区别。

  第二个区别,我认为最主要是在客户的群落上。PTC在国内我们所服务的客户基本上是国内在各行各业内的领先客户。比如说在高科技电子行业我们有华为、联想;在汽车行业我们有一汽、二汽;在航空行业我们有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在造船行业我们有中船重工。这些企业基本上是行业内的领头羊,这些领头羊无论是它业务的模式还是它对IT的需求实际上都代表了业界最高的水平。通过对他们的服务实际上使得PTC在软件系统和人员服务能力方面都达到了国内最佳的水平

  第三个层面我们想谈一下技术人才的储备。因为毕竟长期服务这样的大客户PTC有很多的项目可以在中国实施。实际上PTC已经在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实施与技术服务体系,能够应对不同大小客户的实施的需求,从而可以给客户带来同行业客户或者是不同行业客户的先进经验。这是国内不同的厂商无法提供的。这是讲PTC公司对比国内厂商优势的部分。

  劣势的部分,我们第一个劣势应该是商务上,指的是价格。国内厂商所提供的PLM系统的价格基本上一般都会比PTC提供的产品低很多。当然他们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产品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两方面对比,我认为PTC跟本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差距主要在上面的这部分,他们主要的竞争力是来源于价格。

  计世网:目前来说我国部分ERP管理厂商渗透进入了PLM的解决方案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原有的ERP产品来捆绑PLM的产品直接销售给他们的ERP用户。您认为ERP厂商的介入对PLM市场格局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刘熹微:我会一起来看,把我们认为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影响都说出来,我认为有三个主要的部分:

  第一,我们认为ERP厂商的大举进入,很多厂商使用自己开发的系统,有些厂商是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这样的一个领域。他们介入市场第一个会拓宽整个PLM市场的外延。这样的ERP厂商普遍拥有比国内的PLM厂商更为广泛的用户群体。同时,他们在应用的领域方面,他们会把PLM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从而使得整个PLM市场的外延的边界会得到扩大,使整个市场被扩大。其次大部分的ERP厂商都是采用一些第三方的合作伙伴来完成这个系统实施的工作。所以ERP厂商的进入会带动一些国内实施的厂商转向提供ERP的实施服务,扩展到既使用PLM的实施服务,又用ERP的实施服务。从而使得客户可以选择的实施的方案会变得更多。第三市场不管是软件产品的竞争和服务产品的竞争在未来都会更加地激烈。这样我觉得对客户非常地有好处,会使客户的选择更加地丰富。对PLM整个的行业来说它应用的领域会更加地广泛。

  计世网: PLM软件是一个继承平台,与CAX、EDA软件有密切的联系,如何处理好和各类软件的集成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PTC是怎样应对这个挑战的呢?

  刘熹微:PTC从设计Windchill架构的时候,我们就充分地考虑了这样的一种桌面的设计工具集成的方式。PTC有三个i架构,我们刚才谈到了两个,一个i是internet,另外一个I是Interoperable,可互操作性。这个我们同样是谈两个i,第一个i是Integral称之为一体化的架构。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由PTC公司提供的CAX、或者是EDA的软件或者是其他类型的界面设计软件都在本身从研发、发向市场之前,经过PTC公司基于业务产品的充分的测试。他们从本质来说就是一体化的系统,特定版本的桌面工具如Pro/E,可以无需外加模块直接连接相应版本的Windchill PLM系统并支撑所有主要的业务场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属于可互操作性的话题。实际上PTC作为主流的一系列的EDA软件或者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软件编辑工具等等,都提供了集成的功能,这样的功能是建立在EDA开发工具供应商非常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实际上PTC重视的是在产品设计的早期到中期,能够使我们所有的研发工程师不管是结构也好、硬件也好、软件也好,都可以基于PLM系统完成他们的设计,而不仅仅是使用PLM系统来管理设计所产品的数据。

  计世网:有人说经济危机对工业设计软件公司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PTC是怎么理解的?行业客户对于PLM解决方案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新需求呢?

  刘熹微:首先我需要纠正个词汇,所有的厂商我们不叫工业设计软件,我们所属的领域叫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或者是叫做产品研发系统,工业设计是另外一个门类。

  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大家都说经济危机是一次洗牌的过程,很多时候在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很多人选择收缩、也有人选择扩张。在很多有充分成长型的企业都会选择在经济危机的时期,做一些内部的流程上的变革和重组及提升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对计算机行业大部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他们拥有很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PTC解决的是产品研发支撑系统,同时这个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改善他的产品研发流程。这样的一个系统对目前企业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上是相一致的。所以说这对PTC来说是有很多的机会,来协助企业完成它的研发和优化的一系列过程。

  第二个问题,行业客户对于PLM解决方案是有一定的需求的,从整体来看越来越多的客户不管是大型的或者是中小型的客户都在寻求一种叫做打通信息化价值链的解决方案。因为在企业内部从需求开始、从需求的数字化表达到产品的数字化表达,一直到市场的数字化表达,这样全数字化的过程,能够通过PLM系统来支撑这是一个大的业务趋势。从行业客户一般的要求来说,一些领先的业务他们吸收有什么呢?比如说机电软件一体化的设计解决方案。比如说能集成reach法规的绿色环保解决方案。另外能够有效地支撑FMEA的可靠性,以及绩效分析的业务解决方案。同时在企业级的产品设计来说,他们更加关注产品通用平台的设计管理,产品是怎么样可以基于通用的平台进行定型设计和开发以及怎么样能够将这样的开发的结构支撑所谓的供应链交付的过程。这是我们看到的行业客户对PLM的需求。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