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由内部评价转向内外兼顾

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由内部评价转向内外兼顾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保证信息化实施效果,了解效益的影响因素,避免盲目投资,需要对信息化的效益进行合理评价。信息化评价在成本、效益、风险分析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作者:赵苹 陈守龙 来源:e-works 2009年8月20日

关键字: 信息化 企业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1 引言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保证信息化实施效果,了解效益的影响因素,避免盲目投资,需要对信息化的效益进行合理评价。信息化评价在成本、效益、风险分析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2007年3月,国资委发布的8号文件仪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强信息化绩效考核。这推动了央企对信息化进行全面评价的进程,诸多央企已经或正在寻找适合的理论和方法以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对国外现有信息化的效益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从中找出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趋势,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工作。

  2 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理论的分类

  通过对期刊网、万方、维普、ProquestJS TOR等数据库的查询,本文查阅了上千篇相关文献,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分析TT的应用效益。为明确研究动机和方法,已有学者从评价方法的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类(Manmood,1993;Irani,1998;郝海玲,2005;卢向华,2006等),但仅从评价方法来分类不足以体现评价者的动机和需求。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以评价者动因为基础的分类方式。本文认为:评价是为评价主体服务的,由于评价主体的评价动因不同,可将现有的理论文献分为4类:功能导向评价、财务利益导向评价、战略导向评价和过程导向评价。这种分类方式能够从评价者动因的角度切人,清晰反映评价的目的和本质,使人们了解评价者通过评价想解决的问题。从图1可看出,功能导向的评价主要追求技术性能和质量;战略导向的评价关注P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财务利益导向的评价关注股东财富增长;而过程导向评价关注效益产生的过程以及对过程因素的测度。

  3 各类导向下国外的研究现状

  3.1功能导向的评价

  功能性的评价大致可分3类:技术性能的评价、质勿满意度评价和生产率评价。King等人主要从信息系统使用功能的角度来评价信息系统的效率和价值(King&Rodriguez,1978;Rolefson,1978;Borovits andNeumann,1979等)。他们的研究初衷是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因此,系统的容量、响应速度、软件开发时间、过载率、可靠性、利用率、存储速度和有效性等,成为考察信息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DeLone&McLean (1992)提出从信息质量、系统质量、使用、用户满意、个体影响和组织影响等6个方面进行评价的认识,后来的许多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随着这一方面的理论发展,对用户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的评价也越来越得到重视。Parasuraman等建立了服务质量模型,更多的学者开始在服务质量上深人研究。

  生产率的评价是对系统功能的验证性评价,它主要测算IT投人对生产率叻际产量的改变(Hitt,1996;Brynjolfsson,1993,1996,2003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IT投资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Hochstrasser,1991;Loveman,1988;Roach,1989;Weil,1992),由此拉开了争论近20年的生产率悖论的序幕。这个争论,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IT绩效

  3.2财务利益导向的评价

  随着IT被 作为一项资产投人来对待,企业所有者开始关注它的财务效益。这一导向主要的研究成果有成本效益理论、投人产出理论、经济增长率研究以及财务能力评价研究等。

  成本效益理论主要是对TT成本和效益的货币化度量,如总成本法、成本效益法、总体经济影响法等(Powel,1992;Sassone,1998;Shoval&Lugasi,1987;Weston,1991; Gi,公司等);投人产出理论主要基于道格拉斯等函数测算IT投人总量和企业总体效益的关系(Cooper,1983;Mahmood等,1998;Dewan and Kraemer,2000;Christopher&Marquez,2003;PeterE. D. Lo ve& Z ahir,2004等);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主要测算IT投资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Cooper,1983;Weil,1992;Mahmood,1998;Gurmukh Gil等,1997);财务能力的评价理论主要评价IT应用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贡献。这又分为很多不同的方法,如对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会计回报率等进行评价(Powel,1992;Farbey,1992;Balantine,1995;Wilcocks,1994)。后来,不少学者将实物期权理论引人财务能力的评价(Kambil,1993;Benaroch,1999,2000;Taudes12000;Campbel,2002;Schwatrz,2003等)。

  3.3战略导向的评价

  战略导向的效益评价主要关注IT对企业战略实现的贡献。Moad(1993)开发了基于系统资源绩效和企业影响程度的评价模型。Saunders and Jones(1992)运用德尔菲法对IT主管们进行调查发现,IT主管们最关注的是对战略的贡献;他们还对比了CEO和CIO在IT评价中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功能绩效、组织绩效、管理者态度(Saunders&Jones,1992)的三维评价框架。同年,Van Irsel提出了SIESTA模型(Van Irsel等,1992),从企业战略、信息战略、企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描述了IT项目对企业的价值和风险。

  1992年,平衡计分卡的提出使IT评价全面走向综合性评价。平衡计分卡也是一种战略导向的评价方式,它在关注财务绩效的同时,更关注客户、过程、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现有的大部分评价思路都源于此,目前在IT评价中占据主流。

  3.4过程导向的评价

  在考虑IT价值的滞后性等因素后,Davern(2000),Tallon(2000),Mooney(1996)等开始从IT的价值形成的过Am来评价仃的效益,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基于过程的价值评价(Davern,2000;Mckay,2000;Mooney,1996等)、基于价值的形成性评价(Remenyi,1997)和解4性评价理论(Walsham,1993;Talon,2000)。这些理论从企业内部的价值形成过程与IT的关系出发,来研究IT的应用价值。Christina等提出IT投资三阶段模型,TT投资转化为IT资产过程,TT资产使用产生影响过程、影响在竞争作用下导致企业绩效的过程。具体是:不同的组织投资于IT并且由于管理过程中的效果不同获得了不同程度的IT资产;高质量的IT资产如果能够正确使用,那么就能够产生可观的TT影响;可观的IT影响如果没有受到竞争过程的影响,将会导致组织绩效的改善(Christina,19 95)。与价值形成相关的研究还包括:效益促生模型(ABR,ActiveB enefitsR ealization)(R emenyi,1997)、基于活动的利益分析(ABPA,Activity-based Profitability Analysis)(M arshalW .M eyer,2002)、利益实现途径模型(BRA,BenefitsR ealizationA pproach)(约翰·索普,1999)等。在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后,Rapcsak ,Z Sagi利用MichaelPorter的增值链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比较,这种评价过程可以依据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以及产业价值活动进行,类似于战略匹配分析(Rapcsak等,2000)。提倡过程导向的研究还有:Barua&Kriebel( 1995),Mooney&Gurbaxani(1996),Hu&Quan(2005)等。他们各自以不同的过程模型来评价了IT的效益。

  4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

  从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外在企业信息化效益的评价方面的发展已经40多年了,但信息化评价理论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不同角度的评价取决于评价者的动因和目的。但正如Michael(2000)所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理论或模型得到公认。无论是实践界还是学术界,都很少有人认为哪项研究是令人满意的,信息化效益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投人(Myung Ko,2006)。本文认为,在本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企业信息化效益具有多维性,基于效益产生根源的评价正迅速发展……功能性导向的评价主要关注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忽略非财务效益、战略贡献、风险、社会效益的评价(Vassilis,2001),财务利益导向的评价很符合高层的口味,但他们常常忽略这些方法的局限性,这些方法不能很好地表现IT应用中的非财务效益和间接成本。RobertG .Ec cle。认为:单纯用财务数据作为测评公司绩效的主要指标是不够的。产品质量、消费者满意度、市场份额、创新能力等能反映企业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的指标组合,比财务报表的收益指标更有用。战略导向的评价能够较好地反映IT真实的效益,但它除了考虑了客户和员工培训外,仍然忽略了对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满足。因此,战略导向性的研究仍然有一定的缺陷。战略导向的评价仍是以企业的内部战略贡献为基础的,相对于外部的价值贡献考虑不足。过程导向的评价看重的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基于价值形成过程角度在效益评价,虽然发展比较晚,但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评价能反映出价值产生的关键点,从而对价值增长点进行控制。从上述文献中也可看到,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在逐渐将价值的理念引人到IT效益或绩效评价中,如Gregory。但现有的价值理念是对于价值产生过程的研究,没有关注是对哪些主体产生价值,即关注的是”怎么产生的“而不是”对谁的影响“。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许多的空间可以发展。本文认为,在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中,可以引人更多的理论,如利益相关者理论。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有一定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第二,现有理论存在评价层次不清的问题,不同层次间的影响关系需分别研究。在文献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的评价结果存在冲突(如生产率悖论、IT竞争优势是否存在等)。在深人考虑这些冲突的原因和表象后,笔者认为这些分歧一方面来自于研究方法、观点、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时间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逻辑层次上存在跳跃。如信息量、沟通及时性等的评价是信息化最基础性的功能结果,而生产率、管理效率等的评价,是信息化进一步的结果,属于运营层面的问题,而竞争能力效益包括品牌效益、集成能力、组织柔性、学习能力、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改善;企业整体效益包括股东、顾客、合作商、员工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效益满足和均衡。这些不同层次间的效益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是一个层层累积的过程,每层间存在不同的噪声,会干扰或减弱信息化效益的传递和实

  现。在不同层面讨论问题,最终会导致结果的矛盾。因此,在进行效益评价时,首先要界定评价的内容及层次,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的最终效益。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层次间的影响关系,才能真正发现信息化对企业最终绩效的影响。

  5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综观上述文献,评价理论发展正逐渐从以内部评价为主转向内外兼顾的评价,企业价值理论指导下的评价,特别是过程导向下的过程性评价,可能成为未来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而在这种思路下,应进一步衡量IT对客户、供应商、中间商、合作商、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大小,这是保证企业的Tf决策能够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对国家提出的和谐、创新要求的积极响应。

  同时,从文献研究的结果来看,国外的研究还越来越注重评价内容的实证研究,寻找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是众多学者的重点之一。而在评价方法上,运筹学和计量经济学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方法,因此,最根本的问题依然是”评价什么“,对信息化的效益构成、层次和指标间的关系(如层次、共线性等),以及信息化和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应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