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信息化离不开管理的变革,而信息中心主任又常常无力革新企业的管理思想,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何雨生研究员,为扭转信息化和管理脱节的局面,苦苦地探索了很多年 。
门诊信息系统上了四次才成功
人民医院和其他医院一样,信息化也是从部门级应用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人民医院尝试开发了门急诊划价收费处理系统、药库药房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等不少系统,但真正能够用起来的系统很少。何雨生坦率地说,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一样,国内80年代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都交了学费。项目不成功,除了认识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外,更多的则是甚至院长也无力扭转的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人民医院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就是其中一例。
80年代末,人民医院开发出了国内第一个基于Unix多用户环境下的门诊收费系统,将门诊划价和收费合并,采用计算机处理,以减少门诊病人排队次数。由于门诊收费人员不会五笔字型录入操作,人民医院院长下定决心,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计算机中专毕业生,经过培训从事门诊划价收费工作。起初系统用得还不错,但由于当时的管理体制规定录入员都是临时工,工资只有100多元;而计算机行业又是最早市场化的行业,当时录入员在市场上身价颇高,这些录入员不久就全跑了,门诊只能恢复手工收费,这就是第一次“失败”。后来,又招了一批,重新启动计算机收费,没过多久,又基本都跑光了。再后来,人民医院就试探着培养本院收费处的职工。院长下定决心,亲自“督战”,监督培训和考核,并以“下岗”相“威胁”,但由于这些人年龄太大,培养起来太困难,结果又“流产了”。这可以叫“屡战屡败”,也可以叫“屡败屡战”,“我非常佩服院长建设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决心。”何雨生说。直到1996年,医院管理的大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在用人机制上医院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人民医院上HIS的时候,医院用市场化的体制招收了一批录入员,门诊收费系统才比较顺利地用起来。何雨生说,信息化真正的难点是管理而不是技术,尤其在医院这样的传统国有单位。
建成国内第一个大型HIS系统
1995年下半年,人民医院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大型HIS系统,包括门诊预约挂号系统、门诊划价收费处理系统、住院病人入出院和费用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房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处理了全医院有关“人、财、物”的主要管理工作,整个系统应用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何雨生说,现在回想起来,1996年建设的HIS系统,主要是面向医院管理的MIS系统,真正涉及CIS(临床信息系统)的并不多,当时最大的贡献是确定了一个比较通用的计算机化业务流程,但涉及的流程重组并不多,涉及医院管理的变革更少。其实,当时也不是没有想到更大范围的业务流程重组,主要是条件不合时宜,信息化必须考虑管理的承受能力。说到家,信息化仅仅是促进管理变革,真正的变革还需要管理自身的进步。
为寻找医院信息化的出路,何雨生曾到多个国家的医院参观访问,其中台湾长庚医院的企业化管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台湾长庚医院医护人员的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个人效益的计算方法十分精细,甚至将一张处方的收入划分给不同的人员,这样可以十分有效地调动医生的积极性。这种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系统的改进。长庚医院是一个医院集团,由一个管理团队统一管理,下设信息中心。管理方案由专人研究,信息中心主要是实现管理方案,而在国内医院还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只能随着大环境的发展,一步一步推着管理向前走。
所幸的是,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推开、医院市场化的发展,国内医院管理近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医院信息化不断创造出一些良好环境,医院信息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何雨生认为,国内医院管理者在支持医院信息化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大多数仍停留在给钱、给人、给设备的层次上,医院的中层和高层管理者自己亲自参加信息化研究的并不多见。事实上,信息化并不要求管理者精通信息系统建设,而是需要管理者掌握信息化时代的管理和决策方法,因为针对人的管理和针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有很大差别,人有自我矫正的能力,人不可能组织成十分复杂和精细的结构和流程,而信息系统则恰恰相反。国内信息化中的很多问题来自于中层管理部门,因为细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中层。为了提高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何雨生经常带着各个部门的领导到广东等地考察。很多人终于明白,信息化不是信息中心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多个管理部门协调。何雨生说,随着人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从以MIS为中心转向以CIS为中心,IT与业务部门间的互动需要更加深入。(宋乐永)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