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云云众声》第88期:多日不见甚是想念 再看那些天我们关注的大会

《云云众声》第88期:多日不见甚是想念 再看那些天我们关注的大会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本期的云云众声将讨论四大话题:1.富士通论坛、AWS re:Invent 2014;2.关键任务转向SAAS;3.Gartner魔力象限;4.存储市场。

来源:ZDNet CIO与应用频道【原创】 2014年12月1日

关键字: 云云众声 富士通论坛 Gartner魔力象限 AWS SaaS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ZDNET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12月01日 云云众声:本期的云云众声将讨论四大话题:1.富士通论坛、AWS re:Invent 2014;2.关键任务转向SAAS;3.Gartner魔力象限;4.存储市场。

云云众声栏目链接:http://voice.zdnet.com.cn/2014/1128/3040418.shtml

嘉宾观点提炼:

【00:00】富士通论坛

富士通论坛是它自身的战略和愿景发布大会,还加上很多展示。主题是非常新颖的“人为本的创新”,让人感觉到它在未来自己的产品,战略发展过程是跟美国厂商有大不同,其展会充满亮点,展示了具体的、贴近生活的解决方案,给IT业界以新的启发。

【12:30】AWS re:Invent 2014

AWS re:Invent 2014是一个纯粹的公有云服务商的大会,在大会上从其自身角度看企业以及IT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其为了向企业级市场更好迈进所做的创新和改变。其发布的新品中基于云平台开发的关系型数据库Aurora是一大亮点,而“双十二”的时候AWS Summit将会呈现一个精简版的AWS re:Invent。

【29:00】关键任务和生产项目转向SAAS

关键任务和生产项目转向SAAS这一点与AWS它的愿望相吻合,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基于云的这种服务的可靠性和可能性必然能跟传统的企业自有IT环境相媲美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方向标,企业IT环境的组合会发生变化,但现在就鼓吹全云化也不现实,所谓的云本地化应用不是说IT的厂商将原来这种数据中心里的应用迁到云上再做一遍交付,而是说真正在于云环境里边诞生的,它天生的生长基因就适合云的环境,就像AWS的Aurora关系型数据库一样。

【36:00】Gartner魔力象限

Gartner魔力象限把在各个细分市场中的所有玩家通过不同的衡量的标准进行形象化的展示,是Gartner非常著名的一个报告。当我们了解了Gartner这个象限自身的逻辑之后,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厂商未来能出现在Gartner不同的细分市场的魔力象限中,包括在存储市场魔力象限中华为进入了挑战者这个层级,证明了华为的执行力和市场表现已受到Gartner的认可,需要提高其创新能力。

归档这个市场其实并非那么火热,其变动并不会特别大,而且可能对这种市场的影响也不会是特别大。

【44:00】存储市场

Pure Storage出台新服务条款,它永久都会为其产品提供服务,且每三年免费帮助用户更新控制器。这能让其在留住老客户的同时吸引新用户。

英特尔打造10TB 3D NAND闪存,SanDisk放豪言称2016年将带来16TB固态盘,容量竞赛正在上演。英特尔并不算是特别大的NAAD闪存芯片的供应商,但是SanDisk不同,其闪存技术不次于英特尔,英特尔在NAAD闪存方面算是一个后来者,但是它起步很高,它自己主导的一些ONFI这种开放的闪存接口都是一个很有套路的玩法。这次看到了SanDisk和英特尔之间的对决,不管说他们公司之间的竞争怎么样,双方其实都在为NAAD本身的成长来贡献力量。

以下为访谈实录:

杨昀煦: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真是阔别已久,三周了,迟迟不来的第88期,这么好的数,今天终于来了,因为效民总这三周以来都在飞来飞去,当然不是为了玩,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热点报道。首先是富士通,之前如果关注我们微信平台的朋友们肯定也听过IT女主播的播报,里面也有说过这条消息,富士通这个论坛是我们效民总亲自去现场实地参加的,您的感受是什么?还是老话题。

赵效民:富士通论坛是上个礼拜,也是一个礼拜的时间,在德国的慕尼黑,举办的时间是19-20日,我们提前去了,提前一天它还有媒体的专场,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一个日本的IT厂商的国外大规模,也算是一个用户大会,也算是它自身的战略和愿景发布大会,还加上很多展示。

这次大会的主题跟今年5月份在日本富士通,也算是它的大本营做的富士通主题是一样的,叫以人为本的创新。这个其实在当前的IT市场里边还是感觉挺新颖的,我们也知道欧美的这些大的IT厂商,尤其主要是美国,像IBM,惠普,戴尔,它其实说的主题还都是比较技术化,或者说还是一种科技化的感觉,像惠普就是 “IT新形态”,戴尔是“The power to do more”,激发无限,IBM虽然没有这样,但是我们也知道它以前叫智慧地球这样的一些口号。

富士通作为时候的一个公司,对中国很多用户来讲其实还不是那么了解,但是日本本身的IT水平还是毋庸置疑的,还是很强的。我们也知道富士通在日本其实有日本的IBM之称,相当高的一个评价。从具体的技术来讲富士通也可以认为是在日本厂商里面最具实力的IT厂商,但是它提出的口号还是挺让我们感觉到惊喜的,以人为本,这让我们感觉到它在未来自己的产品,战略,发展过程中,其实跟美国的这些厂商还是不太一样的。

杨昀煦:所以它这回大会论坛也资料说超过1万多人,这么大规模的日本,亚洲企业开这种会,对欧洲的这些IT厂商有什么影响呢?或者您觉得它对于业界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赵效民:其实我觉得富士通的这个论坛,因为这次选在德国的慕尼黑,也是富士通在欧洲的一个总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说富士通也是非常强调它的制造,我参加大会其实给我一个新的视角来去看待IT的发展,如果说美国的公司它更愿意去从未来的一种战略愿景,技术发展的路线图来去打动你,其实富士通带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针对人我们应用的环境的这种创新的一种解决方案的具体展示来去打动你。

在这个展会上给我感触比较深的,它的展会的展示除了传统的那种BOX一个个机器盒子的产品,还有一些具体的让你觉得比较贴近于生活的解决方案,比如新型的ATM取款机,自动化业务流程的管理,还有超市的售卖系统,还有定制化的生产制造设备,我在这上面还做了一支自己的署名的笔,也是Made for you的一个体验,定制化的一个方案的体现。

也强调了富士通能帮助用户实实在在做方案级别的创新,当然后边还是相关的一些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的相关组合,比如说它新的CD10000的这种超规模的存储系统。还有新的PRIMERGY这样的一些服务器,高端的服务器,还有它的这种SPARC这些传统的Unix服务器的展示它都有,但是跟其他的展会不太一样的,它有很多我刚才说的像超市,ATM,汽车的这种定制制造,就让你觉得这个展会让你真的会很接地气。

当然,富士通的愿景说白了以人为本的创新,不管你做什么方案也好,你卖什么样的产品也好,还是你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最终其实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平时干的很多事情说白了你自己想想最终都是为人来服务的,比如说我们作为媒体,我们每天更新文章去采访,做一些自己的报道,我们也是给读者看的,读者是人。

你说厂商做一些IT创新给客户提高更好的服务,你为谁来服务,为企业的人,企业的CEO,CIO来去服务,这些企业买了你的方案他们又来为谁服务,肯定是为了最终的消费者,最终的他们的客户来去服务。

所以说你能感觉到最终关键的节点就在于人,不同角色的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以这些人的需求为本展开创新,其实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基。所以我比较认同富士通的主题在于说它抓到了一个实处,也更容易让它的方案展示更接地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当然它也提出了自己这一类相关的这种战略的组成,人,信息,还有互联的基础设施,这个其实对于很多的企业来讲都大同小异。

这里边它有七个分支,我们不细说了,包括安全、移动、大数据、云,比较先进的融合系统,其实富士通都涉及,但是它呈现出这个逻辑就让你感觉不太一样。像美国这些公司他们其实还是就技术谈技术,通过给你展现一种未来的技术世界,技术的愿景,来去打动你。富士通像这类的公司给我们新的一种视角就在于说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很根本的人的需求来去看未来的世界。

其实很多时候社会的发展在于人不断的需求,以前我写文章也说过,比如说有人就说你说乔布斯发明了Iphone,乔布斯有一个很经典的语录,如果当时福特发明汽车的时候,如果问一堆当时用户,用户只会说我要更好地买车,因为那个时候可能就是买车。

乔布斯得出一个理论,我不需要去听从客户需求什么我就可以自己做成品,但是恰恰在于人的根本的需求,就在于那个时候是马车时代,人的根本需求还是希望更便捷地出行,更便捷出行不管说给提供更好的马车还是提供汽车,这个都OK,只是说你提供了一个更高级的选择,或者说更创新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围绕的根基还是在这个人的需求。如果人大家都是种地上的,我们就长在地上,我就是植物,我没有出行的需求你给我什么车也没用。

所以,乔布斯强调他更把握住了客户核心的需求,我怎么让你更好更快去产生联系,他发明了Iphone,更便捷的操作或者怎么样。诺基亚就觉得我给你一个键盘可能你就能更好地操作,苹果就觉得乔布斯觉得我大胆通过触摸屏手指的滑动我就能让你很好的操作体验。

反过来说我觉得富士通这个战略或者说他这个slogan我觉得还是比较切合真正的社会发展本质,大家的需求都摆在那,这个没有什么看不到的,我们需要更好更便捷的购物,我们希望更便捷的出行,希望能有一个更智能的家,大家都有这样的需求,那就看每家你怎么在这种需求上更去贴近用户的实际应用场景来展开创新了。

所以说这次给我的印象还是蛮深的,带给了我们新的一个启发。

【12:30】

杨昀煦:富士通这个会我们也是聊了挺多,而且这个会是之前开过的,很多网友在我们的网站上已经看到这个专题了,里面有很多效民总亲身体验的微博发布,逛展台的也有,大家可以去关注。

我们接下来说第二个话题,AWS技术峰会,还没有开始,激动人心的双十一过去了,还有更加激动人心的双十二,它这个双十二也是落地中国,在中国上海,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如果您亲身体验不了,咱们可以看我们至顶网的报道。现在问问效民总,咱们前瞻一下,您觉得它这次峰会将会有什么战略发布吗?

赵效民:这个峰会我们上上周,也是我去美国拉斯维加斯亲自参加的AWS re:Invent 2014大会,是有密切关系的。据说这次他们的明星CTO也会亲自到中国来参加这次Summit峰会,所以说AWS这个re:Invent也是给我这样一个基本上很少参加这种纯粹的公有云服务商的这么一个大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从他们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市场,感触也挺多的。

比如说我们平时经常参加的像微软、惠普、IBM,还有其他的一些厂商,他们现在也都开始做云了,但是这些厂商它并不是纯粹的一个云服务商。比如说微软它有自己的企业内部数据中心的产品,VMware也是一样,IBM,惠普都是这样的,但是AWS它就是一个纯粹的云服务商,它就是通过一个云提供IT服务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基因就是这样的,从它的眼中怎么去看待未来的企业以及IT市场的发展趋势,这一点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参考意义的。

我们听惯了很多这种传统IT厂商他们向云转变,我们可以看到殊途同归的一种路径,比如说微软,VMware,IBM,惠普,以前肯定是帮助用户建数据中心,或者从数据中心内部进行IT的变革,我先给你做虚拟化,然后再给你做云,再给你做这种自动化弹性的部署。但是,AWS直接就从是互联网,因为我们知道AWS全称就是American Welding Society,它就通过web来去提供服务,从互联网上直接就给你交互相应的IT资源和IT的能力。

但是,这次我们也看到它为了向企业级市场更好迈进,它也做了很多自身的创新和改变。其实,大家都在追求同一个目标,都认为云已经是必然了,但是也都认为,大家也都趋同,在未来这个云的时代我们也必须要提供你现有的这种企业级IT自有的能力,你才能跟它未来匹配上,比如说你云提供的服务能力还不如我自己建IT呢,那我干嘛用你。

反过来你说初创企业,中小企业,他们对IT的要求肯定就比较低,可能我就租个虚拟机就完了,或者我上面部署一些简单的应用,没什么再有额外的一些需求了。

这类IT通过互联网交付的服务其实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AWS的这种野心肯定不仅仅限于初创和中小型企业,它也希望往中大型企业市场去走,这种市场其实是传统IT厂商的地盘,IBM,惠普,微软,VMware这些厂商的地盘,他们已经帮助用户构建好了一个比较自动化,比较好的这种自己的数据中心的架构,而且这类的企业它的应用架构是非常复杂的,它的应用品类也非常多,可能一家大的企业里面它的应用类别,应用的数量可能成百上千,他们每个应用对IT平台的需求都不一样,而且他们配置起来这种纵向的配置可能相对来说很复杂,涉及到服务器、存储、安全、网络一系列这种要求,这根本跟初创和中小企业不是一个量级的。

所以说在这个层次来讲,AWS想在这个市场来去切它也必须要让自己具备与原来传统企业级IT环境相当的能力,甚至比它更好。当然在这种动态的可扩展的弹性的平台这种方面的能力和功能上AWS上没问题的,但是你在上边去建立复杂的这种应用的环境体系,你怎么去满足这种企业级的用户需求,这个是AWS的一大挑战。

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这次大会给我一个清晰的愿景,AWS也在努力在云端建立自己的世界,大家跟这些传统IT厂商,我为什么说殊途同归呢,大家都在拼这个云的市场,只是说传统IT厂商从用户的数据中心起步开始往互联网交付的方式走,他们一直强调混合云的交付,为什么要强调混合云呢?他们觉得原来的资产是不能丢的,或者原来有些负载你是更适合放在你自己的数据中心里面,剩下的你可以放在我的这种云的服务里面,这个其实有一个自我领地的保护的意愿在里面。

AWS也说我也是云,而且我是一个纯粹的云,我是在我的云的环境里面再去构建一个新的企业级的应用环境,其实大家在拼这个趋势,AWS说我就是未来的趋势,AWS一直没有说自己叫公有云服务商,它就叫云服务商,在它的眼中云只有一种,就是它的这种形态,它也不认为说有什么IaaS,PaaS,SaaS,我只要给你交付服务我管它叫什么,你自己定义是你的事情,我从来没有说我这个是IaaS平台,PaaS平台或者是SaaS平台,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或者他觉得在我这样一个平台里面希望有一个什么样企业级的环境应该交付出来,他就要这么去做,做这方面的创新。

所以说这次AWS re:Invent带给我们这样一个愿景在于说如果说你认为网上的云是一个虚拟的环境,AWS的一个目的就在于说它要立志在这个虚拟环境里面去构建一个真正的可以使用的,而且是高可用的一个企业级的应用环境。

它的目标是你未来所有应用,甚至你关键的应用都可以放到AWS上去用,你根本不用去考虑说你自己自有的IT资产投入和建设。事实上有很多大的企业,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这种北美原来的DVD租赁市场的这种旗舰,领头羊Netflix,它基本上把所有IT都放在AWS上,在AWS的客户分类里边叫all in,就是全部在AWS里面,所以说他们其实跟传统IT厂商殊途同归的描述在于说大家都认为云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传统IT厂商从企业自有的客户中心往云这走,AWS是从传统纯粹的云服务商开始我自己慢慢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构建自己企业级的服务能力,我往企业级市场方面去走。

所以说在这个大会上它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新品,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纯粹基于云的平台来去开发的这种关系型数据库,这种Aurora这样一个新的产品,还有一种自动的应用触发的批处理的脚本,功能,叫Lambda,这个名字好像不是很好记,还有它的一些安全密钥的管理,基于Docker容器的技术支持。

所以说你能看到它自身环境在不断的一方面补齐它的一些短板,另一方面它真正要去建立一个云上的企业的应用环境,比如说Aurora这样一个新一代的关系型数据库,那它就是一个新的创新,它基于MySQL的核心来去做一个高度的定制化,性能是MySQL的好几倍,这个价格又是传统商业数据库软件的1/10,而且保证了非常高的可用性,这种跨越三个AZ去做6个数据副本,在你的性能需要极致的时候可以自身创建,再另外创建15个副本,加上你的主副本,加起来一共16个副本来应对这种读取的操作。让你看到了它真正是在云的环境下下开始做自己的创新了,在云上我开始一步步,以前传统企业里面IT管理有什么东西我在云上也开始做这种创新,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仓库,BI,甚至以后真有可能去做一些行业或者说企业的关键业务应用,甚至AWS我能做一个纯粹基于云开发的ERP系统或者CRM系统,还有邮件,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了。

他们与之对应的产品线在传统的企业IT环境里面哪些产品线是可以和它对应的,所以我们看到了AWS这样一个努力。

在12月12日,在中国举办的AWS Summit峰会,它就是一个缩减版,精简版的re:Invent在中国的发布,这是我对它的定义。

所以在这个话题上我能看到AWS在中国市场对中国用户进一步的宣讲。

杨昀煦:以前它有在国内发布过这样的大会吗?

赵效民:没有。

杨昀煦:所以也能看出来它是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赵效民:去年12月份它刚在中国宣布说在今年一季度提供有线预览版,持续了将近有一年时间了,有9个月了,大家有时候还在关心它这个怎么还没有正式GA,商用,我们这次也去了解了一下希望,因为AWS的某些应用它是需要至少有两个AZ,我们知道AWS的架构就是说你最底层跟客户打交道的其实是AZ,叫Availability Zone,这是一个可用区,可用区再往上是Region是大区,AWS现在全球好像有11个大区,有28个AZ,是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到时候再确认一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些它的应用,比如像它的数据库,这次新发布的Aurora的数据库,它必须要有3个AZ才能用,因为它的数据要保证高可用要跨越三个可用区来去部署。还有一些其他的数据仓库什么的也需要两个AZ,所以说现在在中国它只有一个Region,这个Region里边只有一个AZ,所以说从技术的功能提供来讲,它也没办法商用,因为这是一个基础的资源限制,据AWS中国区的领导透露,应该在2015年第一季度,第二个AZ就available了。第二个AZ出来以后我觉得可能相关的应用才会真正能开发出来,那个时候是不是还是有线预览我就不知道了,因为像Aurora它还需要3个AZ,你必须要在中国还弄一个AZ,这个数据库的服务才能OK。

所以说这是一个死打死的技术性的限制,它并不是政策性的限制,可能有些人还在担心是不是AWS在中国又遇到了一些政策性的摇摆,中国的一些政府的管制,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此做一下澄清,我们也期待2015年第一季度能看到AWS在中国的第二个AZ的投入使用,这样我们真正AWS在中国商用不远了。

在未来他在宁夏的中卫还有它第二个Region也在做建设,可能两年之内,明年年底就能看到第二个Region相关的消息了,在中国。

杨昀煦:我们期待双十二它的大会,精华版看它怎么精简的。

赵效民:下下周五。

【29:00】

杨昀煦:对,下下周五,效民总也会去,效民总粉必须得跟上。咱们说完AWS这个云的话题就一定要提SaaS,IaaS,SaaS这个事,因为Gartne刚出了一个报告说关键业务和生产级业务都转向了SaaS的部署,您觉得大家为什么都会在SaaS上部署这些呢?

赵效民:我觉得这个跟我刚才说的AWS它的愿望很相吻合的,我们也觉得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基于云的这种服务的可靠性和可能性必然能跟传统的企业自有IT环境相媲美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说Gartner这次报告也体现出来就是在SaaS级别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把自己的关键业务SaaS化了,它关键业务已经不在本地部署了,直接去购买SaaS服务来去提供它的关键业务服务。比如说它的ERP,CRM这些,还有它的一些数据库的一些产品,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大家来关注的方向,肯定很多人老会沉浸在原来那种认识中,云是不安全不可靠的。

其实如果说把一个云的服务商的数据中心看作它这个云服务商自身的IT系统,它没有理由说比你自己建的IT系统更差,你说AWS建的数据中心比哪个企业自己建的数据中心差吗,只是它把自己的数据中心资源贡献出来而已。如果说大家认同这个逻辑,没有理由去否认说这类云服务商的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比你的还要低,现在所谓的安全或者它的可靠性在于说这个数据中心上面的基础架构层,比如说你的虚拟化层,还有自动编排系统它是不是能保证一种很高的效率,很好的这样一种可靠性,规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不是还能保证多租户的安全性,还有业务的连续性。

前一段时间我们也看到了微软有一个比较严重的宕机事件,这个宕机事件最后查清楚了是微软的Azure存储更新的一个问题,这个更新其实据说在微软内部测试中是OK的,开始往生产环境投放的时候更新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后续操作又出现了失误,把更新的推送范围扩大化,结果一下把整个大部分的Azure的存储系统陷入了循环里了,就是宕掉了,好比说你一个PC机硬盘不工作了,你这个PC机肯定也不行了,影响了很多相关的服务。

因为这个存储服务它是最基础的数据服务,它不像说网络你还可以通过一些路径的改变来去应急一下,数据访问不了了,没用了,上端的数据绝对就是网页可能就404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说这类的东西现在我们看到了,可能还会有这样的隐患,但是从基本的基础的架构我们没必要去怀疑。SaaS服务商也是一样,比如说Salesforce,比如说像SAP,Oracle他们都主张说自己提供自己的SaaS服务,这类公司他们自己的数据中心也是不用担心的,他们也是按照自己很高的规格,你说Oracle它愿意让自己的IT系统宕机吗,它也不愿意,所以说它的数据中心建设我们没必要担心,这是说这样的传统技术向云化的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种的纰漏,但是这种纰漏只要是技术上的我觉得都是可以解决的,没有说技术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只要它是技术问题就可以解决。

所以说这类SaaS应用已经开始成为用户在关键业务方面的首选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方向标,我们企业IT环境的组合真的会发生变化,也许你的数据中心还在你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但是上面跑的一些应用和你对外的这种数据的连接已经相当复杂了,而且是混合化了,你的数据中心里面可能是跑着自己的一些本地的应用负载,但是它可能也会有一些本地代理来去连接外部云上的数据和应用,这给我们企业的应用,还有IT的构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给这种CIO,CEO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困扰也可以说是挑战。当然前提是你要围绕着自己的核心业务需求来去选择,我们并不是说大家一味都说要不就全部云化,我觉得现在时机还真不成熟,AWS还在努力完善自己企业的应用能力,你们现在就去鼓吹说全部云化,这肯定不现实。

是不是全都要自己来建我觉得可能也不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所以说对于不同的企业,对于不同的应用负载的需求,现在给大家的选择很多了,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云的时代它已经切实走进了用户的应用环境了,所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Gartner的调查已经体现出这个趋势,而且我觉得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为未来的技术只会越来越成熟,只会越来越先进,而且肯定会出现更多的这种云本地化的应用。

所谓的云本地化应用不是说IT的厂商将原来这种数据中心里的应用迁到云上再做一遍交付,而是说真正在于云环境里边诞生的,它天生的生长基因就适合云的环境,就像AWS的Aurora关系型数据库一样,这是我对这条新闻的基本判断。

【36:00】

杨昀煦:效民总现在不用我问自己都说得特别好,我们说完云服务,您也说Gartner它的预测还是挺好的,Gartner最近魔力象限也出来了,就是我们下一个话题,魔力象限这个事今天可以说两个,一个是它关于存储市场的魔力象限,还有新一轮企业归档的魔力象限,魔力象限这个词我们经常能听见,您对它这个魔力象限的认识是什么样的?

赵效民:我觉得这个划分还是挺有意思的,它是把一个,我是这么理解的,它是把在某一个细分市场,比如说存储市场,归档市场,服务器市场,虚拟化市场,在这个市场里边所有玩家它通过不同的一种衡量的标准来给你一个很形象化的展示,大家所处的位置,我认为它就是一个比较中庸的市场。

还有前瞻者,就是说它的愿景和技术创新的想法是好的,但它影响力和它执行力可能现在还有问题。还有一它的执行力已经很不错了,可能就差一点点好的创新能力,好的想法,这叫挑战者。还有一个是领导者,领导者就是它的执行力也高,它的创新能力也高,它的不同坐标,这是一个平面坐标,二维坐标,横轴是创新能力,竖轴是他的知行和市场影响力,最上边这个肯定是领导者,他下边就是一个前瞻者,都靠着最下边的叫中庸者,大家可能叫(力基)市场,也是最大化的大家可能大部分人都这,就跟一个班里一样,学习好的就那么几个,大部分人的成绩都在中不溜那样的,有些太次的都进不了魔力象限。

解释完之后我们再看,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它其实是把某一个细分市场主要的参与玩家重要的一些能力,还有它在市场的位置给你形象化从一个二维图面来展示,这算是Gartner非常著名的一个报告,每年这个报告都能引来很多的解读,比如像这次是存储市场,当然领导者象限里面的区块还是非常多的,很密集,像EMC,HDS,NetApp,IBM,HP,其实都在这个象限里面,也跟我们传统认知差不多。

这次我们也看到了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华为进入了挑战者这个市场,就证明了华为的执行力和它的市场表现已经受到了Gartner的认可。当然离领导者一步之遥在于创新的能力,这是给华为一个非常大的客体,虽然说差一步之遥,在象限里面就是一个竖线,但是竖线的左和右代表了创新的能力,这个创新能力其实是代表了一个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引领这个市场的能力。如果你只是做一个追随者,安心做一个模仿者来讲没有问题,但是我不知道华为的野心是不是就止步于此,我相信不会。

但是这对我们华为存储事业部的同仁们你们的创新能力,你们的创新思维需要进一步打开了。我们也期待有一天华为的名字能出现在领导者这个象限里面。
第二个是归档,归档这个市场其实并不是那么火热,因为不见得所有的用户都需要很强大的归档系统。归档其实在很多的应用场景里面,或者说在不少用户里面其实是直接有一个备份系统就够了,归档其实要有这种数据的保存,有更高要求了,这种市场可能才会有强烈的需求。当然这个归档我们也不在此多评论,我们也看到了惠普还是第一名,像其他我们也看到了赛门铁克,接下来还有其他厂商在这些象限里面。

这个归档市场我觉得它变动并不会特别大,而且可能对这种市场的影响也不会是特别大,毕竟需要归档的用户并不是那么的,所以我们在此就了解一下,还回到我们刚才的重点,当我们了解了Gartner这个象限自身的逻辑之后,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厂商未来能出现在Gartner不同的细分市场的魔力象限中,包括虚拟化,云,存储,服务器,或者说其他的一些评比过程中。

杨昀煦:所以这个象限可以帮助厂商努力去完善自己,但是我觉得也挺残酷的。

赵效民:对,这个其实体现了Gartner的分析师的观点,我们并不是说这个象限是完全靠谱的,或者说它百分之百准确,代表了百分之百准确的市场现时各个厂商之间的位置。但是,它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因为Gartner这个品牌是这个象限得以传播的保证,哪天我做一个象限,赵效民的象限谁认啊,这就是一个品牌影响力,说白了做企业也是一样,Gartner也是一个企业,Gartner为什么能在这个圈子里有这么很好的影响力,也是它有自己的一套特立独行的分析体系,有它自己自身的分析师,有自己很好的分析展现的创新形式,我觉得这是一个其他行业企业都应该学习的地方,不光是你如果是分析机构,你当然要学习,你不是分析机构就做产品都有学习一些进步的空间在里面。

【44:00】

杨昀煦:也希望各个厂商能看到从Gartner这得到成绩单,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刚才我们说Gartner的存储象限,存储界这周也有非常多的新闻,有一个叫永存永续,是Pure Storage它打造了一个新的技术叫永存永续,肯定不是真的永存永续吧?

赵效民:这个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而是它的新的服务条款,它永久都会为它的产品提供服务,而且每三年它会免费帮助用户更新闪存,存储中的控制器。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控制器它会随着业界最新的CPU来去更新的,三年其实也算是一个比较需要这种更换的一代了,比如说以英特尔的CPU更新为例,它一年一更新,作为控制器它可能不需要那么频繁的更新,但是三年这个代差在性能上的体现已经足以需要去更新了,这个时候三年之后为客户进行免费的更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

所以说,这个其实我觉得Pure Storage首先就把闪存存储的竞争,我认为它其实是把竞争变成了成熟化了,所谓的成熟化在于说它已经开始全方位的竞争了,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已经不是说最重要了,但是在现在大家已经是个存储厂商都爱做这种闪存,而且闪存技术本身不能说足够成熟,但是已经非常有可用性了,这种可用性并不代表它的可用的百分比,而是说它这种可实用的能力已经非常高的情况下需要有一个更全面的竞争策略。

我再去跟你拼功能性和拼性能,拼什么的,可能我拉不开那么大差距了,但是如果在售后服务上去打动用户,这有可能在用户的决策中脱颖而出,我觉得这是我比较赞的这样一个措施,因为我觉得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企业级的产品售后服务,后续的保障,我觉得对于用户,如果是一个成熟的用户他会非常看重这一点,这也是一个它的TCO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你TCO的性价比。

所以说这次它的口号叫永存永续,你永远用我的存储我就永远能保证它处于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所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方式,而且有可能会促进整体的闪存,晚期是初创公司,Pure Storage也算是一个初创的存储厂商,这些初创厂商他们现在一直还在拼自己的性能,指标,我觉得这一点它永存永续应该能让这些初创的闪存的生力军们能有一个更完整的竞争策略。我觉得最终受益的肯定是这种最终用户了。

杨昀煦:确实它三年给我换新的我肯定高兴,作为用户来说肯定特别高兴,Pure Storage肯定近期一推出这个可能会有更多新老客户来采购它的产品,对于它来说会是好事吗?因为毕竟你每三年要给别人换新的,而且还是免费的,它从中能得到什么益处?

赵效民:你别忘了某些型号它往上走的时候其实是我可能有这种控制器的一些更新,但是三年以后可能我Pure Storage会有更好的产品出来,我可能里边会有软件定义的功能在里边,也可能有更高档的更新的,我只是更新了你的控制器,但是那些闪存我不是说免费更新的,我闪存的驱动器或者芯片也不是免费更新的。

我觉得它会留住老客户,毕竟让老客户能更有机会去采购它的新产品,当然这种具体的成本核算Pure Storage也不会是傻子,肯定他们的CFO会有一个比较严格的测算,比如说我买这个型号,这个型号可能三年以后停产了,这个时候里边一些闪存产品的速度也不够了,就算我给你更新控制器,有多少用户还觉得说这套东西还是需要继续用的,还是说我那个时候有这钱我是不是可以买一套更好的,可能这一下同样的体积的产品比三年前同样体积产品性能高了好几倍,性价比,投资回报率就回来了,所以说这种考虑是非常多的。

但是,先给大家投下这么一个种子,三年以后免费怎么着,大家都愿意,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想占便宜的心理,三年以后我们再看,那个时候一再看就给他销售新产品的时候留住了一个机会,所以说这一点我还是比较肯定的。

杨昀煦:您觉得这种策略别的厂商会效仿吗,它会成为一种潮流吗?

赵效民:我觉得有可能,因为未来闪存存储也快成了快销品了,尤其是对性能要求无止境的高端应用领域里面,闪存存储的更新淘汰率反而可能会比那种后端的只是做这种冷存储的更新率快一些,因为它要保证最高的速度,而且闪存的速度每年可能都会有一定比较明显的提高,而且这个提升说实话是以前硬盘的提升速度所不能比拟的,以前的硬盘可能最大的提升就是容量,但是它的性能提升并不明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闪存并不一样了,闪存可能你三年这个性能差了好几倍,这个好几倍如果你在生产系统里面带来的效益就完全不一样了。

杨昀煦:我们刚刚说了闪存性能方面的问题,存储量方面我们也讨论一下,英特尔正在构建容量高达10TB的SSD产品,当然也不能是它自己一人一枝独秀,也有人跟它叫板,SanDisk也说它在2016年将会带来16TB的固态盘,英特尔现在在闪存界的地位是肯定说得过去的您觉得它们俩之间谁会比较站在上风一点?

赵效民:其实英特尔在闪存,如果说从一个闪存产业来讲,比如说现在闪存的固态盘都是基于NAAD的闪存,这个闪存的市场里面英特尔其实排名并不靠前,它并不算是在特别大的一个NAAD闪存芯片的供应商,但是SanDisk算是一个,SanDisk是跟东芝走得很近的,它们两家其实是平摊了双方的半导体工厂的投资,都是各占50%,都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比如19纳米,17纳米这些,不断往前进步。所以SanDisk的闪存技术完全不次于英特尔,从技术研发到生产能力都不次于英特尔,英特尔在NAAD闪存方面算是一个后来者,但是它起步很高,它自己主导的一些ONFI这种开放的闪存接口都是一个很有套路的玩法。

但是在这类它主导的接口标准里面像传统的大的东芝这些厂商都没参与,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芝已经足够大了,东芝,三星,海力士,这些都已经非常强大的闪存供应商,他们有很完整的自我一套生态环境,他们的芯片接口可能都是互不兼容的。

这个时候不能说店大欺客,有专门闪存控制器,专门为这些厂商来去定制他们芯片的控制器,来去保证他们相应的更好的性能表现。

所以说这次SanDisk也是说2016年提供16TB的闪存芯片,固态盘,英特尔就说我通过3D的NAAD技术推动10TB的。而且SanDisk还说我要用TLC的技术来去做这种一次写多次读的叫Worm 的Write once Read more,这么一个一次写多次读的存储系统,存储的这种类型。

这个时候可能用TCL可能容量会更高,所以说未来我们都可以看到可能有48TB的产品在计划当中了,这样我们也看到了闪存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觉得真的是跟硬盘相比的某种层面上的一些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了,就是已经开始逆转了,以前硬盘可能还是以这种容量见长,现在这个闪存已经开始发力了,而且它这个闪存,计算机的产品,尤其是像电子半导体这一块这个容量提升有时候是翻倍的,就是翻倍往上翻,但是硬盘就很难,硬盘翻一次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是一个纯粹通过物理现象,或者物理的理念,概念,来去实现它信息存储的,不新半导体通过电子这种元器件,只要你能做得更小,在相同体系我就能给你容量翻番。

大家可以想象到各个到个位数纳米级的程度,这个闪存的容量超越硬盘绝对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情,剩下比拼的可能就是成本,价格。我觉得这就是后话了,但是从这两个新闻点来去看,不管说谁领先,咱们先放弃SanDisk和英特尔本身的对比,我们从产业的对比,16TB,10TB,都标志着至少在明年开始,从2015,2016年开始,那个时候可能真的容量上,咱们不说成本,不说价格,容量上可能硬盘开始丧失它的优势地位的开始。

杨昀煦:听您解释完我觉得SanDisk好像是老玩家,英特尔是后起来的?

赵效民:英特尔进入闪存市场其实真的并不长,因为这个NAAD闪存是东芝发明的,后来东芝开放授权出来,结果养了三星这么一个大老虎,三星现在是全球第一大的NAAD闪存,英特尔应该是排第五,英特尔和(美光)的合资公司应该是排第五,我记得要没错应该是三星第一,东芝第二,海力士第三,SanDisk第四,还是第三,英特尔和美光的合资公司是第五。全球也就是这五大NAAD闪存了,主要这几家了,还有其他一些小的公司咱就不提了,因为英特尔原来是做NOR闪存的,NOR闪存速度快,但是它容量没法提高,慢慢就被NAAD闪存后来者进步慢慢给踢出局了。

现在在主流的闪存里边基本都是以NAAD闪存为主,包括你在手机里面能看到这个芯片都是NAAD闪存的芯片。所以说像NOR这些闪存更多是放在某些嵌入式的环境里面。英特尔其实是从NOR转过来的,它原来还是坚定的NOR的闪存的支持者,后来发现了,我刚才也说了英特尔转过来以后,它这个公司是擅长玩标准的,它一上来就带动一帮公司起草了一个开放的闪存接口的标准,通过这个标准来去巩固自己的生态环境和实力,这个标准制定得的确不错,英特尔原来是擅长玩内存的,它的CPU的内存控制器都是非常出名的,结果它把内存这套接口的标准移植到闪存上来了,所以它这个闪存的接口的效率迅速得到了提升,也迅速标准化。

但是一些传统的闪存大佬都不理它,我也不参加你这个标准,我自己还是玩自己的,因为他们的实力足够大,影响力也足够大,也逼迫了很多闪存的控制器厂商制定不同的方案,有东芝方案,三星方案,有英特尔的方案,来做这个相应不同的闪存控制的优化。

这次其实也看到了SanDisk和英特尔之间的对决,双方也在共同的,不管说他们公司之间的竞争怎么样,双方其实都在为NAAD本身的成长来贡献力量。

杨昀煦:我再问一个题外话,英特尔它在存储方面的内存以后又发展了闪存,以后它发展的战略方向会有稍微的偏移吗?

赵效民:不是,因为英特尔很早很早以前是做内存芯片的,但是很早很早以前就退出了,开始主攻CPU,后来它CPU里面集成了内存控制器,而且英特尔在内存的时续控制方面非常有一套,所以它的内存性能表现一直是非常好的。在闪存里边英特尔要把自己的技术最大化,而且要迅速上手,它很容易,如果换我我也会很容易想到把内存的接口技术和闪存的芯片,存储的架构来去做一个结合,取长补短,合二为一,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闪存的产品,这就是英特尔自己成立的这样一个开放的闪存接口的联盟。

我觉得这就是英特尔的策略,但是英特尔的主线肯定还是以CPU为主,闪存其实是它的一个主要的副业,半导体的一个副业。

杨昀煦:我们今天一次性聊了很多。

赵效民:三周的时间。

杨昀煦:咱们就一下聊到了,信息量有点大,慢慢消化,有一些其他不了解不明白的还可以到我们至顶网搜索相关的专题,谢谢大家,我们这期就结束了,第88期。

赵效民:祝各位周末愉快。

杨昀煦:周末愉快,再见。

赵效民:再见。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