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随着IT产业的发展,金融信息化已逐渐被提到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战略层面。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将决定金融机构未来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日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接受了本编辑的专访,就我国目前金融信息化的整体发展现状,以及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做了横向解读。
吕随启表示,随着IT产业的发展,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愈加完善,与此同时,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也给金融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总体概括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呈现如下几点特征:
第一、金融设施日益电子化。如今城市内部的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城市间的金融机构已经实现了网点联通,形成一个便捷的网络,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于此同时也呈现出几个问题所在:首先,中心城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络业务较发达,而各营业网点的信息交互还不够充分,互联互通有待提高;其次,中心城市以外的其他营业网点仍停留在原始的柜台服务模式,数据分散、运作缓慢、安全性和业务整合都有待提升。
第二、金融数据日益集中化。金融数据的交互由原来的以省级为中心,向全国性的数据交换中心发展,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得到数据中心的统一处理,传输的速度明显提升。
第三、金融业务日益综合化。互联网技术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发展速度已经势不可挡,这些新形式的诞生时的网上金融业务越来越普遍;也导致金融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综合经营发展。
吕随启总结道,以上三个特征又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大的金融信息交互平台逐渐集约化,推动了金融业的升级和转型;愈来愈多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得到推广应用,数字化水平和网络化水平大幅提升;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金融领域,金融机构也日益重视信息业和金融业的融合。
如今,金融机构对IT的投入日益加大。越来越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等都设立了专门的技术部门,来改善技术、更新交易系统和信息处理能力,其次也加大了专业人才的成本投入。吕随启表示,对IT投入的力度将决定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金融安全度,信息化对于金融机构能否通过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带来空间,他不仅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也能更有效的帮助国家配置金融资源,最大程度的提高社会的经济福利,吕随启称。他同时也指出,新技术也给金融机构带来挑战:
首先,对服务理念的冲击。如果服务理念更不上技术进度的速度,那金融机构将面临淘汰的风险;
其次,对金融机构的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技术人才不够就会无法应对这些挑战;
再者,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云技术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交互速度,同时也对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如果运用的不好可能会有安全性的问题。
最后,对于金融机构以及本土解决方案提供商,吕随启也表达了几点建议。目前本土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水平仍相对较差,需要努力。金融机构自身要认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必须将金融信息化提升到战略高度;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和信息平台的建设;储备足够的专业人才;在认清需求的情况下,与IT行业进行很好的整合。
吕随启简介: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经被评为“2006年中国金融业杰出贡献专家”。
详细资料
1982年9月-1986年6月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1989年1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攻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年9月-2000年6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1996年1月-6月赴荷兰Tilburg University访问交流,并顺便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德国、瑞士等国游览参观;1999年3月在香港树仁学院讲授国际金融专题。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