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巨无霸”中国银联的经营状况究竟如何?
记者从相关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截至2011年末,中国银联资产规模达到人民币138亿元,营业收入约60亿元,净利润突破10亿元;2011年中国银联的股东分红政策为每10股分0.35元。
刚刚度过十周岁生日的中国银联鲜有披露相关数据,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情况如何,业内对其估值预期怎样,未来银联还有哪些大动作?
净利润高速增长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中国银联2011年股东大会上获悉,截至2011年末,中国银联资产规模达到人民币138亿元,营业收入约60亿元,净利润为10.7亿元。
近年来,中国银联营业收入大约以同比40%左右的速度增长。记者获得的权威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0年,中国银联营业收入分别为30.5亿元和42.5亿元,净利润则分别达4.68亿元和6亿元。照此匡算,银联2011年净利润增速高达78%。
一份名为《2009年中国民生银行混合资本债券募集说明书》则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银联总资产为42.9亿元,净资产为20.8亿元,2007年度营业收入为17.1亿元,净利润为0.98亿元。
可见,4年间,中国银联营业收入增长2.5倍,净利润增长近10倍。此前也有公开数据披露,中国银联成立之初2002年净利润-3700多万元,2003年至2008年间累计实现净利润5.4亿元。尤其是2009年以来,银联的净利润增长可谓相当可观。
“2011年的利润数据应该更有参考价值,利润暴增主要与成本结构相关,因为前5年在受理市场、二代系统和国际化等方面的超常规投入后,银联的后续投入将更趋常态化。”相关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指出,“营业收入稳步增长主要因为银行可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加上银联的垄断地位和网络效应发挥作用。”
而同时,已经有股东方对银联的分红政策显示出并不十分满意的情绪。“在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都较好的情况下,现在的分红还是有些偏低。”一家参股中国银联的银行股东表示。
根据记者从中国银联2011年股东大会上获得的信息,去年银联的股东分红政策为每10股分0.35元。而在2010年,银联则按照每10股0.27元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这一分红数量总体仍要低于上市银行。
“银联分红较少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发展初期需要留存,在2008年增资扩股前,资本金一直紧张,主要用于投入境内外受理市场;二是近年来银联对第二代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建设的持续投入较大,未来可能还有大额支出;三是银联的价格问题还不明朗,所以会倾向于留存更多资金。”上述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而据记者从股东方面了解到,实际上股东对银联的分红态度也有演变过程,现有的银联股东构成与成立最初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而银联自身的发展壮大也让一些股东开始注重财务回报。
中国银联2002年成立时有85家首期发起股东;在经过几轮增资扩股后,股东数量已在150家以上。
估值之惑:每股20元以下?
中国银联到底值多少钱?
去年7月,(温州)巴菲特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中国银联446万股股权,上述股权被分拆为两个挂牌项目,分别为银联股权0.08399%(246.1万股)和0.06826%(200万股),挂牌底价分别在6152.5万和5000万元,约合每股25元。
以当时银联29.3亿股的总股本来算,中国银联估值高达732.5亿元。但是,该项目在挂牌28天期满后流标;值得注意的是,28天中无一家机构举牌。
到了去年12月,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持有的中国银联2300万股股权在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最终以人民币31050万元的价格协议转让给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照此计算,成交的中国银联每股价格为13.5元,与之前温州投资公司“喊出”的每股25元相差甚远。
记者了解到,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在去年11月举办的“金融股权项目专场推介会”上,曾推介过一个“意向挂牌项目”——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900万股股权,但此后该项目并未正式挂牌。
“很多银联股东并非真的想转让股权,而更多是在市场上了解价格情况。”一位曾参与中国银联股权转让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毕竟银联业务具有一定意义的垄断性,而且股东也对银联长期来看可能会上市抱有预期。”
但该人士同时坦言:“有机构对银联股权转让项目有兴趣,但普遍心理预期价格在每股20元以下。”
而资深业内人士也对记者指出,中国银联的价格“下调”也属正常,一方面,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陆续颁发,支付市场竞争加剧,银联的独家性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发改委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仍悬而未决,一旦确定调价,将对银联收入带来不小影响。
目前中国银联的营业收入结构主要为:一是境内ATM收入,比如跨行取款中收取的手续费;二是境内POS交易转接收入,即刷卡商户的佣金部分;三是国际业务收入;四则是一些创新业务收入,比如移动支付。其中,境内POS收入大约占到银联营业收入的一半。
市场化转型发力?
据记者了解,在中国银联最新一期“五年战略规划”中,并未提及上市进程,而是强调加大对外开放、国际化进程、创新力度等,其中市场化转型则包括用人市场化、产品市场化、服务市场化等多方面。
一位中国银联高层曾透露,未来银联的市场化转型需要继续迈步,主要体现在: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包括线上线下综合服务的通盘考虑和整合;产品研发和设计的加强;技术平台的升级,包括强化无卡支付交易处理平台功能等;建立和应用互联网支付平台、手机支付平台等更多渠道。
“银联依旧任重道远。”前述相关知情人士则指出,“近年来的持续快速扩张,使得银联人才结构出现‘倒挂’苗头,市场人员较少、研发支持人员较多,难以完全支持市场发展需要;人力成本很高,人员产出较低;同时,现在看起来银联错失了互联网支付最好的时机,移动支付也还没有形成主导模式。”
境外扩张加速
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银联正在考虑在境外区域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以此来进一步拓展银联境外业务。
“银联已经在境外很多地区设立了代表处,现在需要根据境外当地环境、当地对机构进入的允许程度、业绩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在境外区域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苏宁说,但具体哪些区域的代表处会变为分公司“还在考虑中”。
根据记者从银联方面获得的最新信息,目前银联国际业务总部下有香港分公司、东南亚代表处(含泰国代表处、马来西亚代表处)、美洲代表处、欧洲代表处(含英国代表处、北欧代表处)、南太代表处、韩国代表处、日本代表处、中东代表处、俄罗斯代表处。
其中,银联香港分公司正式成立于2006年5月8日,其取代了2004年前成立的香港代表处,在港澳地区开展各项经营业务。
近日有公开消息称,中国银联计划未来半年内在俄罗斯开设子公司。但苏宁未对这一消息作出证实。
前述知情人士则透露,旨在为中国银联提供国际化平台的所谓“银联国际”基本筹建完毕。作为独立化运作的企业,其运营模式和激励机制与银联母公司有显著差异,更为市场化。
“中国银联的境外扩张脚步一定会继续加速。”一位接近银联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证实,未来“银联国际”的注册地很可能在上海,专门从事银联的国际化业务板块;而关于中国银联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则主要是出于开展业务的便利性、境外法律合规和文化等多方面考虑,应该也不会排斥在境外设立独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
据记者了解,从2004年开通银联卡香港、澳门地区受理实现银联国际业务“破冰”,继而从亚太市场挺进欧美市场,目前银联卡已可在中国境外125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2011年,中国银联持卡人境外消费量达到2900亿元,全年银联卡境外交易金额同比增长58%。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