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信息化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企业创新的重要支持技术,其战略性作用已经获得广泛共识。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必将引起整个企业经营战略、运作模式、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的深刻变化。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何保证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人,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决定项目全局;事,对于任务和目标的明确,内外达成共识,使项目成功的前提;理,科学的方法是项目实施成功的强力支撑。
一、人
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个决定因素就是执行力,因为执行力是衡量干部能力最重要的标准。
信息化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改造项目,更多的是在管理上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信息技术来付诸实现。会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各个层面的人员。
1、从职责角度定义:
决策层:是项目实施的灵魂所在。有企业一把手和管理副总以上人员组成,也称“一把手工程”,主要是将内部信息化应用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并授权一个组织成员为CIO,传达决策层的精神、指示,传递系统实施的各项动态。
管理层:是项目实施的管理组织,由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接受CIO的领导,执行上级的决议,积极配合系统的各项工作实施,落实本部门内部的各项资源,并及时反馈。
执行层:也称作业层,这一部分人员是由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也是系统的数据源,对于系统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从系统岗位和角色定义:
具体到系统本身,要描述清楚系统所需要的岗位是哪些,在系统里面的角色是什么,定义清楚,职责清晰,制度完善,保障系统的实施工作稳步推进。
一般的岗位需要根据系统的业务流向,分清楚数据源在哪里,对这个岗位的要求同时说明清楚,是否存在一岗多能、一岗多职的现象,系统对岗位的要求是否明晰,岗位的设置等也需要在实施方案里面体现清楚,把存在问题的岗位事先进行调整合优化,不是现存的岗位都是合理的。
如果没有对岗位进行梳理,有可能存在问题的岗位是系统实施的瓶颈。在明确系统的意义和作用以后,对系统设计的每个岗位进行扫描和诊断,确保系统的必须的岗位是可用的。依照岗位的设置,定义在系统里面的角色,从数据录入、审核、查询、修改等功能点上,赋予相应的责、权、利。
3、从具备的素质和素养定义:
除决策及管理之外对人的要求,个人的职业素养也是很重要的。
懂,意在领会。面向高层,领会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才能有针对性地确认部门的任务、指标以及阶段性目标;面向自己,还要懂业务,懂得本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
悟,意在创新。能够创造性地去开展各项工作,而不是机械地执行或者简单地模仿,针对人员的特点(独立个性、爱好、专长;自由思考等),能够合理分工,优化资源搭配。工作讲究方法,不是简单、粗暴地布置任务,重视结果的同时,关注方法的科学、有效。
协,意在协作,或曰协同。精诚合作,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克服“有利益共分享、有责任互指责”的不良习气。
二、事
主要体现在我们要做什么,德鲁克讲过,“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重要。
如何做正确的事?
企业明确了发展的方向,清楚了自己内部的实力,知道了做什么,这是首先解决的问题,“作正确的事”;接下来就是怎样做,“正确的作事”,要有科学的方法来指导企业一步步通过治理实现既定的目标。
信息技术不仅影响了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也会改变企业之间的协作方式和运作模式,形成了敏捷制造、动态联盟、异地协同设计制造等创新的模式。因此,信息化应用必须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生产要素、管理方法等进行融合。一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视角来判断:
1、围绕企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对企业中的人、财、物(原料、产品、设备、动力、场地)、技术采用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2、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销售、订单获取、计划制订、采购、研发、生产、发运安装和维护等所有环节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3、围绕企业目标和组织:采用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组织岗位、制度、技能、绩效考核、数据和知识实施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
4、围绕企业间协作:建立电子商务、企业门户、WEB服务、协同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系统,支持企业间的高线运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三、理
简单的讲就是做事的方法,上文提到“正确的做事”。当项目组织人员到位、项目任务确定后,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去组织实施,保障项目实施事半功倍。
目前很多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质上,是信息化的手段帮助企业在某些管理环节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的差错,基本从管理整个层面上的应用还很少,据中国软件协会数字统计,真正从管理层面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比率仅为0.2%,而国外企业的应用是50%,可见差距是很大的。也就说明很多企业在上信息化之前并没有系统地规划,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如何正确认识和描述企业,定位需求,真正让信息化的应用体现的非常具体又有战略高度,需要用模型的方法进行梳理需求。基于企业建模的方法与工具可以辅助企业实现管理规范化、业务决策科学化、企业性能评价定量化、信息系统集成模型化等目标。
目前,较为流行的为集成化企业建模框架,如图所示:是一个由生命周期维、视图模型维、通用性层次维组成三维立方体结构。
在生命周期维,按照企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阶段,将企业模型划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运行维护四个阶段,根据各阶段的不同需求,模型有着不同的目的、视角和粒度,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
在模型视图维,企业模型是以过程模型为核心包括组织、资源、功能、信息和产品模型的多视图模型,各个视图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企业的一方面特征,它们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通用层次维,模型分为通用、半通用和专用三种通用性层次。通用层指企业模型的基本构件,这些构件作为搭建一个具体企业模型的基本组件。半通用层指企业的参考模型,往往是一个行业或一种企业模式的模型模板,通过对这些模板的实例化和定制,快速、准确得到具体的企业模型。专用层指具体的企业模型。
建模的应用背景中的阶段性映射着建模过程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对模型的广度、深度和粒度要求都是不同的,各阶段需要采用哪些视图,各视图采用什么样的描述方法也都会有所不同。
依据整体解决方案实施的生命周期,定义模型的四个阶段为需求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
初步粗略的描述企业的现状,建立需求分析模型,确定企业的业务需求和业务目标。要做的工作包括做好系统分析的初始化,调查用户需求和企业业务现状,建立企业的现状模型;然后对现状模型,结合用户需求,发现企业现有的优缺点,并针对缺点和瓶颈提出优化需求以及优化目标;通过用户需求的强化形成需求模型,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需求模型中包含有较高层次上的企业现行业务流程、企业的功能分解、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对企业资源的一些搜集和罗列;最后确定系统的总体目标和评价标准。
系统设计阶段:
针对确定的需求将模型展开和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完成各个视图的表达,并保证模型的一致性。将设计后的模型进行分析、诊断和优化。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包括:结合参考模型调整各个视图;分解调整功能视图,并利用功能组织过程;细化调整和重构组织、资源和产品视图;将各个视图进行关联集成,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诊断,利用诊断结构优化重组过程,并同时根据过程的调整来调整其他视图;生成信息视图的逻辑模型,最终形成设计模型作为下个阶段的输入。
系统实施阶段:
指系统模型从设计模型向可执行模型转化的过程。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定义具体的操作者、执行器、资源实体、组织单元、应用软件等,形成系统的实施模型。所得到的实施模型在给定的实施环境下,可以按照系统规划的实施步骤逐步投入运行。具体的工作包括实例化业务流程,为业务流程中使用的组织、资源、产品指派实际的对象;建立企业信息的物理数据库供企业实际应用。
系统维护阶段:
对于投入运行的系统进行运行维护,维护模型需要能够监控实施模型的运行,并且记录和管理实施模型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
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实施周期后在运行维护阶段搜集的问题和需求又会启动一个新的生命周期,因此映射着建模过程也是一个循环的并且螺旋上升的过程。
四、总结
对企业信息化应用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并明确要做的事情,依照科学的方法去组织实施,保障项目实施的有效成功。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