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为中国A股市场的新贵,中国农业银行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盈利时期,而作为农行最具特色的业务,其“三农(农业、农村、农民)”资产回报率也迎来了上市之后的开门红。今年上半年,农行“三农”金融业务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上升至0.69%,远高于去年同期的0.42%。正如农行董事长项俊波所表示的,农行上市后,既要对股东负责,用最小的投入为股东换取最大的收益和回报,又要为9亿农民服务,持续深化“三农”服务。
一直以来,“做实三农业务”是农行最重大的事业之一,也是它与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同之处。尤其是在进入上市准备阶段后,服务“三农”的成效更是成为了其改革的关键。而在“三农”业务一步步的落实过程中,如何建立起一套符合“三农”业务特殊性的财务核算体系,又是农行在财务管理改革方面的关键——这关系到对“三农”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成效作出准确的判断。
实际上这套在农行上市前夕正式上线的新核算与报表系统(IFAR,Integrated Financial Accounting & Reporting System)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三农”业务,而是其整个业务战线。作为农行2008年提出的“ ‘以账务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变革的基础体系,该系统是农行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整体建设当中的第一个落地实施项目,在整体信息系统架构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既是所有上游业务处理系统的落脚点,也是下游各类管理应用系统的出发点。
“新系统投产上线后,农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副总经理蔡钊说,“真正实现了全行一本账,集团一张表。”除了子公司外,西藏手工网点、各总行本级机构、香港分行、新加坡分行的账务全部都能通过并账的方式纳入农行账务核算体系。农行在有了一本算自己账的“账本”之后,不仅及时地掌握了整个银行的基础账务状况,还能把账进一步地“做精、做细”,把成本算清楚、风险算清楚,承受的平衡点算清楚。“做到人人心中一本账”,这正是一家优秀的上市银行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路归路,桥归桥
若要实现与“以客户为中心”的前台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第一步就需要做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交易和核算相分离”,然而大型银行过去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将核算流程固化在业务系统里,核算系统的重构意味着浩大的工程,将涉及大量的、对时间要求很高的程序修改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这却是必行之路,在银行产品变化多,更新速度快的状况下,若再把交易与核算绑定在一起将很难适应这种改变。“对客户服务的是业务系统,内部怎样核算,怎样确认,怎样计量,怎样出报告是内部的事情,各自做各自的,不要把核算的因素放到业务因素,”蔡钊用在国美、苏宁销售电器作比喻,销售人员卖冰箱时,知道这个冰箱卖的价钱就可以了,至于冰箱的成本、利润具体是多少则由后台系统来完成计算。
另一方面,随着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2010年达成目标,非上市公司在3年内完成实施,更是增强了农行重构其财务核算体系的迫切性。虽然原来的方式也能实现核算功能,达到及时性,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下,企业的核算变得更为复杂,并且由于权责发生制、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等会计方法的全面落实,使得很多核算的规则与对客户账务处理的规则发生了偏离。
与此同时,作为一家上市银行,股东最关注的就是风险、利润问题,尤其是有大量客户来自三农领域,渠道更为下沉的农行更需要做到“人人心中一本账”。例如增加一个网点,根据服务半径,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要赚多少钱才能够盈利;支持农民种茶、种树投入5万元贷款,1年定价是多少才是盈亏平衡点,以及存在多少风险等等,银行需要有这种能力把每一笔账都要计算清楚。
“就是因为这种情况出现,没有办法再把交易与核算捆绑在一起,用核算驱动业务来达到业务的正常记帐,”农行某会计人员谈到。2009年3月,新核算与报表系统正式立项,而它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满足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系统上线后最明显的效果之一就是,总行在第二天上午就能掌握每一个分支机构的基础账务,并首次实现了会计报表的全国集中,总行直接对各级报表进行监控。如果是在以前,只有在半年或一年合并报表时才能获取这些数据,“这让农行的会计部门在工作效率上提升了一大步”。
“嫁接”的尝试
从2003年、2004年以来,国内银行业就开始讨论“交易与核算的分离”,然而现在看来虽非新鲜事物,但实现起来并非易事,仅仅是农行海量的交易数据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全球银行中鲜有像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如此巨大的交易量、客户数和账户数。农行更是如此,其在分支机构、个人客户数方面都是大型商业银行中规模最大的,“农行的账户数达到了9亿户,一天业务的交易峰值是1亿多笔,”蔡钊表示。
当农行软件开发中心向外寻求帮助时却发现没有能够完全借鉴的经验。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尽管在系统的复杂度上与国内银行相似,但在账户数量和交易峰值上却差距不小,国外最大银行的业务量也就是几千万笔,而国内几大银行交易峰值都是在1亿笔以上。即便是成熟的商业化软件系统,也无法做到承载如此巨大数据量级。
“技术这个东西,从量变到质变就比较麻烦,一两百万户、两三千万户都比较好办,一上亿户的增长都是非线性的,“蔡钊表示。按照现在国家的规定,活期结息一年结四次,每次每个季末的20日结息,这就要求银行在当天必须把所有账户的活期利息结完,这对每个大型银行来说都是挑战。相对而言农行的挑战更大,农行有大量来自三农领域的小额活期账户,这样每个季度的20号都需要达到8亿多条的数据记录处理量。
“怎么办?但事情还是要做,只能自己去做,”决定放弃成熟的产品自主研发。项目开发团队初步有了“异想天开”的设想:把大型主机强大的批处理能力和数据库性能与开放平台灵活的架构、友好的界面“嫁接”在一起,以实现系统整体架构的最优化。不过这个“鱼和熊掌兼得”的做法,在当时没有先例,甚至没有任何可参照的资料。
虽然明知前面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当项目正式立项之时,农行软件开发中心还是确立了“嫁接”的技术方向,“我们投入挺多人力来做这件事情,这个项目组也是去年全行最累的项目组,”蔡钊说。好在他们获得了比较好的开端,前期进行的模拟测试有不错的结果,这让他们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
蔡钊对于2010年1月1 日那天印象很深刻,那是计划系统正式投产试运行的日子,由于国内的会计周期都是1月1日至12月31日,再加上今年农行计划进行IPO发行,因而必须确保在1月1日之前完成开发并达到试运行的水平,蔡钊感觉身上压力重重。为了保障系统顺利上线,项目开发团队在农行上海数据中心连续奋战了四天,“甚至我们紧急邀请服务商在新年第一天坐头班飞机到上海,北京那天还下着大雪。”
知难而进
之所以采取了这么多的创新技术,“就是要和海量数据做战斗,”蔡钊说。业务与核算分离的难点在于建模上。现在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正不断涌现,小一些的银行有1000多种产品,大银行的产品能达到2000~3000种,“哪些是业务的信息,哪些是核算的信息,不同的产品并不一样”,把这些要素抽象出来考验的正是建模的能力。就像造汽车,虽然零部件很多,但是都有相关的要素把这些零件定义出来,把很多信息化繁为简,因而项目组开发了一个业界非常新的技术——会计引擎。
大量的要素就像水一样,会计引擎像一个大坝,当水流过大坝时,与会计相关的要素就被过滤出来。不同的业务例如存款、信用卡、债券、基金等的会计场景各种各样各有不同,所有这些场景通过会计引擎就能加工成所需要的会计内容,而无须手工干预。“会计引擎的概念炒了很久,但真正做是很难的,”蔡钊表示,“我们此前大概研究了五年,只有把这个事情做成了,才能做到核算和业务的分离。”
有了会计引擎,海量数据经过“大坝”之后变得非常有规则,但另外一个问题也不可忽视,就是如何解决效率的问题,数据量过于庞大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处理速度。而作为国内第一个基于C语言开发并运行在主机环境的规则引擎工具,该会计引擎子系统相比现有的规则引擎工具能更高效地处理海量数据。
不仅如此,项目组还进行了其他技术上的创新,包括统一记账服务接口和建立了多维总账的概念,前者构建出核算规则上收、核算数据下沉的全新核算流程,后者作为一种多维的、立体化的结构,满足农行内部各种会计信息记录和提取的需要。“我们做的一切有关于技术上的突破,都是围绕如何在速度上更快,”蔡钊表示。参与此项目的IBM软件部资深软件架构师徐建光先生说,”农行不仅快速掌握了如DB2 DRDA、Cognos、主机DLL等各种新技术,并进行了创造性地使用,这为未来构建新一代核心銀行系统奠定了极佳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新系统覆盖了农行所有机构,用户数高达40000~50000人,占农行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平均每日需处理600万笔凭证、2000余万条总账、2亿个分户账以及生成18万余张报表,在月末季末等特殊日更是成倍增加,需备份的分户账、总账等存量数据甚至达到上亿甚至几十亿,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高效、自动处理。而这些,都是严格按照会计要求对会计账务数据和报告数据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加工、处理和核对。
在农行的规划中,作为正在重构的财务会计信息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新核算与报告系统已经整合了农行原报告和转换系统、总账系统,下一步将继续整合费用核算系统和管理会计平台,建立财务核算基础平台与其他管理分析系统进行交互的通道。基于此,农行将打造出一个更高标准、更高规范的财务服务平台。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