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蒋湘辉 2008年12月10日
关键字: 教育
了无痕迹见英雄
——深圳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张凡信息化访谈
主持人:蒋湘辉
主持人:各位网友好,这里是深圳大学的科技楼,我们今天为网友请到的嘉宾是深圳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张凡教授,张老师您好,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深圳大学的简况。
张凡:深圳大学是特区大学,成立于1983年,到现在已有25年的历史。现在深圳大学目前在校生是两万八千人,形成了从博士、硕士到本科生的培养体系。目前深圳大学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对我们信息化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以前在校生在四五千人的时候,没有出现的问题,在扩招以后,到现在两万多名学生的时候出现了新的挑战和问题,这是我们信息化面临的重要工作。
主持人:张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高校信息化主要的内容都有哪些?
张凡:目前高校信息化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块:第一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无线、光纤系统、网络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第二个内容是网上的应用,包括即时通讯、办公自动化和Web2.0等应用。第三是网上安全管理问题,因为用户众多,网络情况非常复杂,病毒、黑客泛滥。第四个应用主要是网络管理。这么多的用户,人数众多,情况复杂,需要很好的管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第五就是网络应用系统的应用,这个是我们数字化校园和高校信息化的核心应用,也是最难的应用。
数据共享是高校信息化最大难题
主持人:您认为高校信息化里面最难的一块是应用系统,那么应用系统这块您觉得未来有什么发展趋势?
张凡:应用系统现在的困难在哪呢?在于它的建设模式。采用什么建设模式能完成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是我们所有高校都会遇到的难题。但是从技术上来讲,我认为高校应用系统建设未来会有几个特征:第一个它会逐步打破原来传统应用系统的部门界限,逐步走向数据融合和数据共享的趋势;第二个趋势就会引进Web 2.0的模式。应用系统以前和用户是有距离了,原来我们的用户可能不知道有应用系统的存在,那个应用系统只是工作人员在用,以后工作系统,我认为所有的用户都会参与到应用系统来,为数据库亲身提供数据。
比如我取得了一个新的研究成果,我直接在网上把这个内容报上去,丰富了我们的科研系统库。有的同学自己的联系方式变了,他也可以直接报上去,现在很多高校也做到了这一点,将来这是一个趋势。应用系统的部门界限和系统的严格界限会不会被打破,数据融合是一个趋势;第二,用户会亲身参与到信息系统中来。第三就是信息系统原来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将来会提供信息推送的方式,如果用户对这个信息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做信息定制,也可以把信息推向给另外一个人,这是将来应用系统的走向。
主持人:您觉得这里面哪块比较难?
张凡:最难的部分还是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到底怎么做,现在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做法,有比较紧密型的,设计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系统,也有比较松散型的,做数据库的交换。但是总的来说数据系统的数据共享是高校信息化里面最难的一块。
这中间有很多原因,因为高校目前处于一种发展和变革阶段,数据共享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另外,目前在高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数据标准化工作做的还不是很好。数据共享也涉及到一些部门界限的打破,触及到了部门利益和很多管理、行政方面的问题,所以数据共享在高校信息化应用是核心的难点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深圳大学目前的信息化进展到哪一步了。
张凡:深圳大学信息化历史比较早,我们在1988年开始建深圳大学的校园网,1989年建成,而且在网上建立几个核心应用,当时的校园网是全国第一个高校的校园网络。早在1990年,深圳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因为深圳大学是一个年轻的大学,很多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他们和国外还有很多联系,所以当时我们通过香港做了互联网的链路,老师可以在我们的校园网上发电子邮件,后来我们又做Intranet应用,很早开始做IPTV的应用,还很早开始做网络信息安全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深圳大学的校园网的建设历程已经经过了整整20年。
目前我们仍然应该有非常非常多的困难和工作需要去进行,但是在目前条件下面,我们还是尽力地、努力地多做了一些应用。
新生报到从排到6小时到三分钟
主持人:我听说深圳大学的校园卡做的非常好,这方面的应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凡:深圳大学的校园卡从2006年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深圳大学的校园卡目前比较成功,开发出了不少新的应用。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选择了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和一个建设伙伴,成立一个好的队伍。而深圳大学领导强力的支持也解决了一些我们学校信息化和管理生活过程中重大的难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得到了学校从领导层、教师到学生各方面的欢迎和认可。
主持人:主要解决了哪些难点问题呢?
张凡:我们在信息化封面做了大概十几项比较新的应用。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在体育场馆应用方面,大学生扩招以后,几乎所有高校的体育场馆都面临一个资源不够以及一个公平性的问题。我们学校领导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模式,在我们所有的校园卡帐号里面,给老师和学校打上一笔专门用于体育场馆的运动经费,学生每人每年有200元。这笔钱专款、专用,每个学生都可以凭学生卡里的运动经费去体育场馆预订。这样的话基本解决了运动公平性的问题。因为以前所有的运动设施都是免费的,但存在给谁用、不给谁用的问题。现在有了经费以后,大家在经济面前人人平等,你花钱就可以去用。第二个好处是运动经费也起到了鼓励学生去运动的问题。因为这笔经费在我们学校里每年到了12月31号都是要清零的。清零之前,学生都会考虑尽量把这笔经费用好、用足。总之,这个系统的应用给我们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既没有增加学生和老师的经济负担(因为运动经费这笔钱实际上是一笔虚拟的钱),又鼓励了运动消费,解决了公平性问题和管理中的难题,所以这个应用效果比较好。
主持人:学校对运动员有没有特殊的政策?
张凡:有。运动员可以在各个运动俱乐部里有优惠政策。我们学校和一般的高校不一样,我们所有的学生不采用上体育课的方式,而都以参加运动队和俱乐部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羽毛球,他就可以参加羽毛球俱乐部,有的学生对跆拳道感兴趣,就可以参加跆拳道俱乐部。对于俱乐部里的运动员会有特殊的便利性政策。
主持人:我知道深圳大学在招生方面的信息化应用也做的非常好,能不能介绍一下?
张凡:深圳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原来传统的招生方式遇到过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原来一年新招的学生大概一千人,新生报到的工作比较容易。而现在我们一年要招六七千人,在两天之内这些学生必须报到完毕,这从工作量和报到秩序而言对我们教务处的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通常要排四到六队,排队要花四个小时甚至六个小时。现场人山人海。后来我们用了校园卡,以信息化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流程:在学生报道之前,我们就把学生的校园卡制作完毕,它和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学生手上。我们的校园卡是真正二合一的校园卡。学生拿到卡以后,上面有他本人的照片、姓名。我们也在录取通知书里面说明,希望学生尽量把学费预先存在校园卡上的银行帐户里。这样学生的报道流程就非常简便,来了以后只要到学校的窗口一刷卡,几秒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整个报到过程。
我们现在的迎新现场人也非常多、人流量非常大,但是没有什么排队现象,学生排队也就两三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这种系统的应用,我觉得是一种典型的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高校管理、教学、科研和生活等重大问题的一个典型应用,把原来需要排队4~6小时的繁杂、拥挤的过程,变成一个非常简便的过程,得到学生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欢迎,这对我们学校的管理工作影响非常大,非常有效。
硬件限流解决P2P难题
主持人:网络基础设施是校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知道现在类似P2P的应用非常多,比如讯雷,但是他也会很容易造成学校网络的拥挤,您在这方面是怎么应对的?
张凡:现在随着网络应用的花样翻新,新的应用不断产生,网上出现很多新的应用,对我们工作造成了一些挑战。这个应用主要是集中在P2P应用方面,比如说迅雷、电驴等软件,它们占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和网络带宽,对我们造成了很多困扰,对我们教学和科研造成了一些影响。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类办法:一类办法在用户端做一定的带宽限制,比如在繁忙时间,我们把用户的带宽缩短一点;在非繁忙时间,我们把用户端的带宽扩大一些,做一个弹性的带宽管理,这样可以让整个网络的流量做到第一可用,第二不慢,第三大家都不会死。如果不出这样的限制,就有可能造成个别人占用大量的资源,大多数人在那里干瞪眼,用不成。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校园网的出口处用了一些新的设备,比如像华三的ACG这样产品。当初为什么选这样产品呢?因为它是一个电信级的产品,像我们校园网
国内厂商在服务上有优势
主持人:现在学校的网络设备主要是哪些厂商的产品?
张凡:我们校园网主要采用了三个厂商的设备,大多数设备是华三的产品设备,现在用的效果还不错,我们的老师、网管还有学生都觉得华三的设备比较符合我们的要求,整个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也不错。另外我们也用到了一些进口的设备,其中包括北电和思科的设备,思科的比例比较小,我们主要的设备还是选华三的。
主持人:您觉得国内厂商的产品和国外进口的产品相比,有什么优势?
张凡:我们从2005年开始考虑采用国内厂商的设备来构建我们的校园网,当时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们认为现在国内厂商的设备已经做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第二,我们认为很多国内厂商的产品线已经非常全,我们也希望厂商能提供一个全的产品线和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第三个就是国内厂商在提供产品后服务比较好,这是国外厂商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希望得到厂商准确、及时地反馈,并希望厂商可以给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比较强烈的姿态,但是国外厂商通常隔着比较远,服务起来比较困难,基本上不能做到面对面的服务。这一点国内厂商比较好,我们能得到“研发级的服务”。我们碰到多次发生的问题时,可以请国内厂商的研发团队直接到现场和我们一起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我们在应用中遇到一些问题和一些建议,他们也非常乐意派他们的研发人员,包括他们的总工、高级项目经理和直接研发人员和我们座谈。我们在中间遇到的问题和建议,他们可以坐下来听,并对以后的产品加以改进,这一点是国内厂商的巨大优势。所以我总觉得在很多产品线上,国内厂商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等,完全能代替进口产品。
主持人:在其它的产品线上,像服务器这方面的产品是什么样的状况?
张凡:目前在服务器产品方面,还是以进口产品为主,我们经常采用业界最好的产品。比如
说我们在存储、负载均衡等产品都会找业界最有名的厂商去做。
主持人:应用软件是不是以自己开发为主?
张凡:自主开发应用软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深圳大学目前的应用系统都是自己开发的,但是自己开发面临一个系统老化的问题,系统平台老化,开发工具老化;第二个面临的问题是,当时的应用系统都是分离开发的,现在面临着数据标准化的问题;第三面临着数据共享的问题,这是今后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认为信息化工作最难的问题。
主持人: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规划。
张凡:我们是做了一些规划,我们自己认为这个规划都比较先进。刚才我说的信息系统几个大方面,包括刚才说的平台方面,包括数据共享方面,数据标准化方面,信息推送方面,包括Web 2.0应用方面,我们都做了一些设计,但是我们会根据投资的力度来考虑如何推进,目前我们估计在今后的两年之中,会重点解决应用系统的问题。
主持人:主要看投资。
张凡:看投资,看我们工作的步骤。
主持人:我现在看国际的经济环境不是很好,国内现在在扩大内需,里面有一些策略也包括在教育、科技方面较大投入,这方面会不会对深圳大学的教育,包括信息化方面的投资,会不会有一些正面的应用?
张凡:实际上我们的投资和国际经济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一个政府行为,按照我们政府投资的力度和步骤,我们申报项目,一个个进行,目前学校对这方面非常重视,准备加大力度,加强深圳大学信息化建设,建成一个先进的数字化校园。我们校长要求把深圳大学建设成一个国内一流的数字化校园,我们也希望深圳能建成国际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我们有很多想法,但要一步一步的来。目前我们的规划已经有了几稿,我们做了一稿、两稿,现在我们在做第三稿规划,正在往下推进。
明年IPTV用户有望达到1.5万
主持人:现在深圳大学的网络出口带宽是多少?
张凡:出口一千一百兆的带宽,双向两千两百兆。
主持人:现在在这个上面的应用主要有哪些?
张凡:现在各方面的应用都有一些。
主持人:就是占的资源比较大的一些应用。
张凡:比如说我们有许多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的即时通信应用、邮件、Web 2.0、办公自动化、教学应用、教学平台、IPTV、多媒体、视频点播等等。
主持人:IPTV现在应用到什么程度了?
张凡:我们现在在网上提供15套电视节目,我们做IPTV的时间比较早,我们从1996年就开始IPTV的应用,当时我们在网上提供4套电视节目,到目前是15套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类、科普类、知识类、体育类和财经类的电视节目提供给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主持人:是不是学校里有IPTV的话,不需要普通的电视了。
张凡:我们学校不会再铺大规模的有线电视网了,但是我们有一些部门如果有需求的话,我们还是会帮他们申请和安排有线电视。目前我们现在学校大部分师生和员工看电视,都是通过校园网来看,甚至我们一些重大的活动,他的电视转播,都是用我们IPTV来进行的,包括今年的奥运会。
主持人:IPTV占用的资源会不会很大?
张凡:目前来看IPTV占用的资源并不大,现在我们一套电视节目的视频流占用的带宽是三百多Kbps,我们希望把它提高到500Kbps,目前网上总的压力不大。
主持人:最多的时候有多少用户同一时间看。
张凡:我们这套系统能支持的用户点播量是在5000人左右,我们希望在明年能提高到1.5万人,我们可能要把架构重新组织一下,将来我们可能采用一部分主播的方式来做。我们以前采用过主播的方式,但发现主播方式不是特别稳定,校园网的环境比较复杂,用户的行为也比较复杂,将来我们可能再用一部分主播方式来解决问题。
了无痕迹见英雄
主持人:我听说张主任在深圳大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张凡:对,我1987年到这工作。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多年来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心得和体会?
张凡:可以说酸甜苦辣都有。信息化呢,首先我认为中国的土话说得好,叫“一把手工程”。学校的领导层一定要非常的重视,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信息化要领导先行。第二,我认为信息化的工作是一个后台性的工作。有的同行说,信息化要走向前台,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信息化就是一个服务性的、后台的工作,我们大量的工作是在幕后默默无闻地去做。我认为信息化到了高水平的时候,应该是“了无痕迹见英雄”,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家觉得信息化的水平非常高、信息化的应用非常好、信息化的设施非常便利。第三,我觉得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如果做的不好,容易产生泡沫。大量的投资产生的效益可能只有一点点,这是许多学校信息化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我们经常发现重复建设和超水平建设的情况。
我另外一个体会是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一定要应用先行、应用驱动。我们做的事情都是应用需要做这件事情,这二十年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应用需要了,我们才做这个事情,也容易成功、见成效。第四,我们就觉得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做一些“大事”,大事就是指我们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信息化一定要能为领导们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难点问题,让信息化投资物有所值。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