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ZDNet>CIO与应用频道>业界观察>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所谓“互联网思维”的不断“侵蚀”,我们会发现所处的世界已经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而也正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也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身在其中”,对于企业和机构来说自然也是如此。

王聪彬 来源:ZDNet CIO与应用频道 【原创】 2014年06月12日

关键字:数据中心 移动办公 软件定义 互联网 Intel

ZDNET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6月12日 评论分析(文/赵效民):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所谓“互联网思维”的不断“侵蚀”,我们会发现所处的世界已经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而也正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也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身在其中”,对于企业和机构来说自然也是如此。如何认知这种变化,如何面对这种变化,如何调整自己就是每个人及至每个企业机构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不可否认,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很多新兴企业提供了“颠覆式创新”的机会,而这种颠覆也在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一些社会体系、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习惯,不能适应这一改变的人将会无所适从,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企业也将逐步边缘化,甚至走向消亡。

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应对这种趋势与变化呢?假如未来的世界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但如果未来世界真的到来后,我们又能否从容面对呢?或许提前的准备是必要的,而对于未来趋势的剖析,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

·未来将会怎样?

在我看来,未来的世界将与信息化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以及企业的经营将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系统,所以就企业与机构的于未来发展而言,也将很大程度基于信息化技术与形态的变化。

1、互联网定义规模

互联网解决了人类的一个本质需求——更快、更好的信息交流,它的不断发展与衍生出的创新,让人与信息之间建立了越来越直接而简单的通道。它不断建立起人与某类信息间越来越紧密的耦合关系,并不断进行着人类在信息交流时,与时间(只能在某个时段才能联网)、地点(只能在某个地点,如单位或家里联网)、工具(只能用某种设备联网,如PC)等固化限定的解耦工作。按照这一方向前进,互联网也必然会进入更多的领域,解耦更多的固化限定,让更多的信息与人建立直接的耦合关系。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行业也正在借助互联网来进行业务创新并改造业务流程。除了商品在线销售之外,完全可以把具有信息属性的物理行为转化为互联网行为,就像把物理的产品通过电商的方式销售一样。比如餐厅可以在线上销售外卖,也完全可以像飞机那样,在线订位与提前下菜单,因为座位与菜单也是信息,以此类推,我们肯定可以找到许多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优化与变革的领域和环节。 

所以互联网的规模化,将会把越来越多的设备纳入信息互联的体系中,而从一个企业来讲,就意味着它也要最大限度利用互联网完成自己的改造,不仅是将自己的营销迁移至互联网,也要将自己的办公环境、业务流程以及后台的数据中心融入互联网。

对于一个企业的前端形态来讲,它就是一个互联网企业或机构,而当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而进一步移动化之后,企业也必然要向“移动化”转移——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入企业的IT,与同事们协同办公,及时处理业务流程,并与客户进行沟通(社交),从而保证企业的业务连续而高效的运行,最终提升整体的商业价值。

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化,将是未来个人与企业的一个常态,也是后者生存的根基

总之,把越来越多的传统机构更深化的接入互联网、把相关的设备中一切有用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来交流,把传统的设备变成一个个连带着用户的数据节点,扩展交互边界、简化并变革传统的业务与操作模式,最终必将带给用户新的体验(或者说满足其需求的新方式方法)。而当越来越多的机构、设备接入互联网后,也就将互联网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这个规模会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但从互联网的特性来讲,人类基于它的发明创造,也正在不断重新定义着这一规模,既是互联网的规模,也是因此而产生的创新规模。 

2、数据定义世界 

信息就代表着数据,或者说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所以互联网规模越大,信息量越多,也就意味着数据的体量将迅速增长,这一方面因为互联网将越来越多的设备连接在了一起,一方面也是因为互联网让数据集中更为方便了,它可以让人们轻松的将在时间上(历史)和空间上(地理),原本分散的数据进行快速的整合并加以利用,现在已经热到烂的“大数据”就是为此而诞生的。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可以用信息来描述,它们有自己的尺寸、质量、材质特性、外形轮廓、颜色等等要素,而这些都可以归纳为数据,从而可以在互联网中传播。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虚拟世界中重构它们(想想《黑客帝国》),这就是数据的本质。现在所说的大数据,无非就是通过虚拟世界里的还原来认知现实的世界,大数据的目标就是尽量真实的还原,以免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不过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些数据早就存在(包括人类的行为规律),只是之前没有将它们转为数据的能力与工具而已。如今我们仿佛通过大数据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其实它就像石油早就存在于原始人的脚下,直到现代我们才发现一样,它只是在等着我们发掘。引用一句话——你看与不看,它都在那里。

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在这一家原始人居住地下几百米的深处,可能就有已经存在上千万年的石油,但他们不知道。只有在掌握了相关的技术与工具之后,人类才得以发现这一能源。如今的大数据也是一样,它并不是在创造什么新的资源,而是在发现早已存在,只是之前没有工具与技术可以发现、开发出的资源,并让我们重新定义这个世界

随着互联网把越来越多的信息(数据)聚集在一起,也为我们更好的感知和定义世界提供了条件,接下来就看谁能更好的利用数据还原那本就存在的“未知”世界了。所以,我坚决不认同所谓“数据定义未来的说法”——它只是未知的,而不是未来的,未知则是因为我们没有相应的能力(工具、技术、理论)。

但不管怎样,这个“未知”的世界对于企业和机构来讲,就意味着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它将影响决策者的最终决定——医生可以通过海量的病例分析更好的为病人诊断;营销主管可以根据市场数据分析来制定未来的营销策略;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多维的交叉分析来规避风险;公安系统则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视频监控分析来帮助案件的破解……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数据也将成为越来越多重要的决策支撑,就如同地球上的传统能源一样,高质量的“数据能源”也将会让企业尽可能的保持高速行驶,奔向未来。

3、软件定义未来

人类的大脑就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应用系统,它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如果借用现在的人工智能,也就是信息技术的一大愿景来审视我们的大脑,它就是一系列负责不同工作的软件的组合。从计算机的组成来看,硬件就相当于人类的躯体,而运行其上的软件相当于人类的大脑,如果说人类的智慧决定了人类的未来,那么软件的发展也就决定了我们科技发展所能具备的能力。

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手机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与互联网沟通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行创新的能力,都是由软件来实现的,如果说硬件定义了我们科技能力的基础,那么软件就定义了科技创新的未来 

互联网本身只负责信息的传播,如何控制、利用、中转这些信息,让它有序的在不同互联网的入口与出口流转,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在信息间实现互动、结合并创造出新的信息与功能,显然就是软件的工作。所以互联网应用的创新,实质上就是软件的创新(包括大数据)。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实现何种功能,带给我们何种体验,也取决于软件,所以软件开发人员就是互联网公司竞争的根本,生存的根本,也就是定义科技创新未来的根本。

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软件将在未来的IT基础架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进的功能与数据中心的未来将由软件呈现给我们

而从IT基础角度来说,基础设施级的软件平台将成为创新应用的基础,比如云平台,比如我们常说的“软件定义”。随着硬件的能力不断提升,也将赋予软件更多的发挥空间,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乃至高度自动化的云管理平台,也都将取决于软件的进化,它最终将决定未来IT的基础功能、特性与能力(比如移动化)。所以说,软件定义了我们未来的应用形态,也定义了我们未来的IT基础形态,这一前一后的遥相呼应,也将定义我们的未来。

·应对未来 从“芯”开始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世界的几大特点——未来将越来越泛互联网化,它是移动的,它是由软件来最终驱动的,并且是由大数据来做决策支撑的。因此就全局的未来应对准则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三个层面来入手——让你的企业移动起来(无论是员工还是客户),重视软件的效率与创新(无论是基础设施软件还是业务软件),强化数据的集中与快速而精确的分析(无论是何种数据)。

不过,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讲,均会归结于软件层面上的创新与突破,这一方面因为作为个人,平时很多时间与IT打交道就是与不用的软件应用打交道,另一方面“软件定义”之风更让人觉得未来决定于软件。对于这一点,上文的分析也提到了“软件定义未来”,但我必须要强调,这个未来也离不开出色的硬件。

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霍金的大脑很出众,但如果他的身体是正常的,相信他可以有更高的科学成就

如果将IT比作一个人的话,软件代表大脑,身体代表硬件,那么我们由此也不难理解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关系,过分强调其中的一个更重要是不妥的。而在人类医学上讲,脑死亡并不是真的死亡,但心脏的停止,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终结。近几年我们看到的多个壮年时期的名人突然心梗猝死新闻,也为我们提了一个醒,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你智商超过200又有何用呢?在此我没有丝毫贬低软件的意思,相反在分析未来世界的特点时,我也基本没提到硬件,但这并非是说硬件不重要,尤其是对于核心的心脏——处理器来说,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当人们对于软件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之后,寻找更适合的硬件平台,也将是当务之急。而企业与机构要应对上述三大未来趋势,我们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当你确定了未来的软件形态与愿景之后,就要从“芯”开始构建完整的平台。

1、 移动办公之“芯”

现实中,一个人不可能干好所有的事情,IT设备也是如此,对于移动办公的人来讲,效率是第一位的,在这里我们不否认游戏娱乐对于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但对于企业业务来讲,效率与及时的响应才是第一位的。

依据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的原则,企业应该要做到能向各类移动终端交付应用与数据的能力,而作为具体的员工来说,则要使用适当的终端设备来承载这种交付。比较理想的组合就是智能手机与2in1笔记本电脑。可能很多人不同意这样的组合,觉得一台iPad或是安卓平板更为“移动化”,但是如果从大多数企业与机构的实际工作需求来看,iPad与安卓平板和智能手机的能力相差无几,更多的是信息呈现与浏览,而缺乏有效的信息处理的能力,尤其是面对高处理需求的应用。此时,基于英特尔平台的2in1笔记本电脑则是最佳的选择。

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2in1笔记本实现了传统办公与移动办公间的完美平衡,对于那些不仅局限于“移动浏览”的人们,是更佳的选择

这种笔记本所采用的Core系列CPU,在处理性能方面是最强的,远胜于ARM系列,而在移动办公方面又集合了传统笔记本(高质量键盘)与平板电脑(移动与触屏操作)的能力,对于很多企业和机构可谓是一举两得——平时在单位或家里办公,以笔记本形态使用,而在移动状态中,则可以转换至平板电脑形态。同时其基于x86架构的设计,使其可以很好兼容主流的办公与效率软件,这对于企业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出众的本地处理能力,也将能有效降低在虚拟桌面与虚拟应用交付过程中的数据中心资源占用(后台数据调至终端上进行处理),进一步降低总体的投资与运营成本。

而另外一个非应用体验的原因也值得移动用户关注——由于每个人的随身携带物品空间有限,是否需要带一台笔记本,再带一台平板?这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将是一个考验。

因此,当前面向移动办公的最佳配置就是基于ARM的智能手机+基于英特尔Core平台的2in1笔记本电脑,前者负责迅速的信息的查看,而后者则可以做到及时的信息处理与业务响应,而传统的平板电脑更适合于在家庭内部休闲使用。

2、 数据分析之“芯”

如果想从一堆海量的,多种类型与跨行业的数据里找到所需要的有价值信息,对于分析平台的要求可想而知,这其中的关键也莫过于对处理平台的选择。

在当前的IT系统中,对于数据的直接管理,显然是数据库的职责。而当今主流的数据分析应用针对了两大方向——结构化数据处理与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在带动不同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让总体系统配置方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强调单机高可扩展能力的处理平台,以及强调集群扩展能力的分布式处理平台。前者是处理结构化数据的利器,而后者是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理想载体。在著名的OLTP(联机交易处理)与OLAP(联机分析处理)系统中,就是更强调单机处理的能力,而在类似于Hadoop的系统中,就是典型的分面式集群形态。也因此,两类系统的设备造型也各不相同。而从当前的总体趋势与潮流来看,x86系统毫无疑问是第一选择,而在这一基础上,现在的英特尔至强E5与E7系列(目前均已经升级至v2版)则占据最抢眼的位置。

虽然现在仍然有不少传统的数据库运行在传统的RISC系统之上,但从总体的生态环境上看,这类系统正处于自身的负向循环中(新增加客户不能弥补流失客户的数量),虽然近期有一些新的动向,但还不是非常明朗(它们先要做到的是阻止客户的流失)。因此对于新用户来说,最稳妥的选择仍然是x86平台,尤其是至强系列,相对来说AMD的皓龙可选择的产品非常有限。

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惠普的Hadoop应用系统参考设计,基于英特尔至强E5

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从双插槽至4路以上多插槽系统,E5与E7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衔接,全面覆盖了主流数据处理平台的需求,比如典型的Hadoop,E5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主流配置,而其配合相应优化的Hadoop发行版(如英特尔入股的Cloudera),可以让E5分布式集群在某些性能上获得数倍甚至更高的提升。与之呼应,E7的大内存优势(RISC系统至今也无法比拟)则在内存计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著名的SAP HANA系统即是如此。今年晚些时候,来自惠普的16插槽的HANA一体机,也将把HANA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峰。

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在2013年5月召开的SAP SAPPHIRE 2013大会上,惠普首席运营官Bill Veghte(左)与SAP首席技术官Vishal Sikka共同展示“Project Kraken”SAP HANA集成系统原型机,基于Superdome2设计,采用E7v2处理器,16插槽共12TB内存

因此可以说,英特尔的E5、E7平台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数据平台处理器,虽然在某些性能方面,与传统的RISC系统还有一些差距,但凭借着强大的生态环境支持与成本优势,无疑是当前分析之“芯”的首选。

3、软件支撑之“芯”

前文已经说过,软件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面向基础IT平台的管理软件,一种是提供相关应用的软件,后者可以存在于数据中心,也可以存在于前端设备中,在此就不展开来讲了。由于,前端的平台走向移动化,所以移动设备上的软件支撑就不在本节的讨论范围内,而事实上随着云的不断普及,很多移动设备上的应用其实只是一个操作界面,真正的应用支撑还是在远方的数据中心里。就好比在浏览器进行网页搜索,处理并不在本地发生,而是在搜索引擎的数据中心里。

所以当应用的运行因为云而越来越向后台集中化,IT基础设施也因为云而不断进行更高效的资源整合与交付时,就对基础的硬件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也无法承载这种基础架构与应用的变革,那么从前端来看,所谓的互联网革命也就不会发生。

因此作为数据中心里的核心,处理器平台的性能、成本、生态环境支持、生态系统成熟度至关重要,它将影响至顶层建筑的构建效果。

从软件角度上讲,数据分析也是一种应用的体现,而整体的数据中心构建也应囊括这一领域。如果大家公认未来的IT架构是以云为基本形态的话(无论是私有、公有还是混合,无论是物理还是虚拟环境),那么从一个全局的角度来看——云就是应用,对于数据中心而言,我们要找一个对云更为友好的核心,它也将是软件支撑之“芯”。

毫无疑问,答案仍然是x86,因为它更为标准和通用化,已经成为数据中心里事实的主流标准,而在x86体系中,英特尔的凌动(Atom)与至强系统(E3、E5、E7)也当之无愧的成为最合适的产品,它性能出色、产品众多、服务器类型丰富,也获得了更多的生态支撑。

与上面数据分析一节的探讨类似,至强的性能毋庸置疑,可以对主流的所有企业应用(包括移动应用的后台)提供良好的支撑,而最关键的是,在应用之下的IT架构平台的“软件定义”潮流中,它也是标准的硬件模板,几乎所有主要的“软件定义”平台,均以其为“定义目标”,在其基础上实现其他功能设备的能力(比如NFV、SDS、SDN等),这就意味着这不仅是物理世界中的基础,也将是“软件定义”世界中主流的平台。

未来世界 从“芯”开始

不可否认,现在主流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产品大多是基于英特尔至强平台来构建并优化的

从某种角度上完全可以说,正是英特尔至强与软件产业的密切配合,才得以如此迅速的向“虚拟化”的IT世界迈进,它提供了最强的x86虚拟化基础性能,提供了更为完整的硬件“软件化”的平台基础,从而造就了一个标准统一的、应用资源丰富而广阔的云计算与数据中心环境。也因此,成为了构建后台数据中心与软件支撑环境的首选。

目前,几乎所有主流的虚拟化与云计算管理平台均为英特尔至强平台进行优化,以充分发挥其硬件本身的能力,这无疑保证了平台的最大效率,而在此基础上部署的各类应用,也将能从相应的平台上获益,比如前端的高强度高密度Web承载由最新的E3和Atom负责,主流的云平台和应用支撑由E5来负责,关键业务与数据库由E7来负责,并由上层的全局管理系统来统一编排协同(Orchesration),此时从Web至数据库端的平台架构是统一的(没有ARM或RISC系统的异构),使得IT平台的全局管理更为便利,而强大的业界支持生态,也将吸收更多的资源,让其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所有这些,对于一个平台的构建者,应该有很强的诱惑力了。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未来企业与IT的基本形态,和与之相随而来的具体需求。未来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办公,可以从海量而纷杂的数据中获取帮助我们有效决策的信息,并最终用软件来解决种种问题、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但最终所有的这些都将由具体的硬件来承载——由一颗或多颗、成千上万颗芯片来进行提供强劲的执行动力,而它的进步也在为软件定义的未来不断提供着新的可能。也因此,它也让我们明确了这样一个端到端的逻辑——未来的世界,从“芯”开始——当我们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之后,先选择一个强大并有广阔前途的硬件平台吧!

推广二维码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