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危机难改金融四大趋势

危机难改金融四大趋势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金融创新仍是经济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市场仍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全球化和综合化仍是金融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作者:胡怀邦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09年8月14日

关键字: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3页)

去市场化不动摇市场的基础性地位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为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避免问题金融机构对市场造成更大冲击,英国、法国、意大利、冰岛、美国等国家纷纷采取政府向问题金融机构直接注资等国有化救援方案。一时间,金融机构“国有化”的问题引起各方热议。

  事实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化,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此次一些国家的政府对部分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实施国有化,是相对快速有效的应急之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在出台此项措施之前,各国政府也曾积极斡旋,期望通过金融系统内的重新组合来摆脱困境。然而这种做法无异于“把几个醉汉绑在一起,希望其能够站稳”,结果事与愿违。通过政府对金融机构实行国有,可以采取重组其董事会、完善公司治理、尽快剥离坏账等一系列措施,使其及早恢复正常经营。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支持对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的银行实行暂时性的国有化”,2008年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公开表示,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政府持股的形式。

  若非万不得已,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和欧洲各国政府不会轻易采取国有化这种措施。这一政策虽然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金融稳定,却稀释了其他普通股股东的权益,也不符合美国长期以来所标榜的市场经济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化传统。对此,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一再澄清。布什、奥巴马反复解释政府对银行是临时控股,不会搞国有化,“银行依旧掌握在私人手中”。

  在此背景下,与历史上数次国有化浪潮相似,这次国有化也仅是暂时的现象。一旦经济金融形势稳定、经济开始复苏,就会一如既往地开始非国有化。实际上,还未等到全球经济完全企稳,6月9日,美国财政部便宣布,允许10家大银行提前归还总额680亿美元的政府金融救援资金。可见,国有化是美欧等国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应急之策,金融业市场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对于中国的金融业而言,近年来国有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已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明显成效。下一步,应当在总结已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要按照国家相对控股条件下的股权多元化原则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市场化改造,将改革向金融机构内部纵深推进,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金融企业。

  去国际化不改金融全球化趋势

  伴随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扩展,一些国家为缓解国内经济下滑的压力,采取直接或变相的贸易保护措施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手段之一,国际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根据世界银行最近报告的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有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被提出,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在20国集团内就有17个国家存在贸易保护行为。同时,为缓解危机冲击所带来的财务压力,许多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纷纷收缩海外机构或海外资产。一时间,国际化潮流逆转。特别是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不如愿,对外投资大幅缩水,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惨淡,国际化战略受到各方面的严厉批评。

  应该看到,金融危机虽然让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全球化趋势可能只会放缓而不会改变。特别是在目前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和传媒时代,全球经济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已无法将全球分布的供应链和全球化的市场重新分割开来,逆转全球化是不可能的。

  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国际化是无法回避的唯一选择。一方面,国际化是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的根本出路。尽管经历了危机的沉重打击,国际先进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产品创新、流程安排、架构设计、风险管理、业务运营等诸多方面,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资金融机构与其相比仍有着相当的差距,必须积极适应并学习国际通行规则,借鉴国际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是根本行不通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另一方面,国际化是中资金融机构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更好地为中资企业提供服务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持续增加。据统计,2007-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35%。截至2008年末,余额接近1700亿美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例也从30%上升到接近60%。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5616亿美元,外贸依存度接近70%。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当前,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是我国正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步伐,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尤其是海外经营的政策环境较好;二是汇改以来到2008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20%,大大减轻了商业银行将人民币资金转换为外币资本的成本,加快海外经营步伐的时机较好;三是金融危机使海外的一些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市值大幅缩水、资本严重不足。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既不愿也难以取得政府的救助,又难以通过市场筹集足够的资金。为应对危机,要么变卖资产,要么补充资本金。据估算,要使欧洲和美国的银行杠杆率基本趋于20倍左右的合理水平,须出售10万亿美元的资产,补充6000亿美元的资本金。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收缩和筹资需求,以及股票市场过度波动导致的部分机构价值被低估,无疑为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和海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因此,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要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明确、可行的国际化战略,本着分散系统风险、挖掘盈利潜质、谋求长期效益和高附加值收益、逆周期操作的原则,正确判断经济金融形势,审慎选择并购对象,合理规避风险,理性出海,构筑国际化经营网络,切实提高内外业务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流金融机构。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