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来源:ZDNET CIO频道【原创】 2009年9月8日
关键字: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2页)
林大瀚:对,处理能力因为通过多核技术以后,它一些总线的改变,多核的并行度,加上这些企业软件本身对多核的应用支撑。比如说我们报表服务器,我们能够在六个小时内算完中国邮政全国1万张报表,这个就是对多核技术的一个应用,每台服务器上都是分配了大量的任务同时在计算。
主持人:我们刚才谈了云计算的一些话题,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既是他们所说的双面SOA,可能对中国和国内的SOA的质疑,厂商所提的SOA的质疑比较严重。中国只停留在一个概念的过程,我想让您谈一谈用友对SOA的看法。
林大瀚:实际上用友NC有一个专门的集成业务部这样一个组织,有一个集成业务平台,它是干什么的呢?实际上是为我们的这些企业进行现有系统的整合,因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度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当前,它是处在从孤到通这样一个过程,就会涉及到大量的系统的整合。以往的系统能不能做集成整合,肯定是能的,只不过在这方面规范化、标准化并没有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过去实际上我们也有很多跨平台的协议,这些协议停在通信这一层,或者停在通信层次上的应用调动这一层,它并没有像SOA的理念一样,把你的服务和你的流程这样完全的剥离,做这样一个处理整合。
很多厂商我在实施SOA架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SOA这个架构里头很重要一点,它不但是相互多个系统间的通信,而是通信要用相同的语言,就像我是这个国家的,你是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我们俩说的语言不一样,光通信是没有用的,我跟你说你听不懂,你跟我说我也听不懂。而这个SOA架构中间有一点是首先要把这一块,要么通过翻译的方式,翻译对照的方式把它给集成起来,要么就是索性出现一个世界语一样的东西,这在SOA架构里面可能是主数据管理,它把这个基本信息,首先大家说一种话,比如都是中文。
主持人:统一化。
林大瀚:这样我的软件到了你这个体系内可能才能被识别,而大家在实施数据管理过程中,我看到咱们有一些客户按照主数据方式去实行,却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流程并不支持它把这部分东西做统一集权管理。所以导致了这个主数据出来以后,对照关系也可能不全,统一也不能做到完全统一,造成了这一点的失效,这一点的失效会蔓延到什么情况下呢?我和你的数据,我和你多个系统之间虽然有通信,但是通信的可识别信息是很有限的,出现这样一种混乱局面,所以这时候往往会导致这一部分的东西就流产了,就可能推翻了,用其他的技术架构。
主持人:类似咱们的网络通讯中丢包一样,我只传过去一部分,然后另外一部分我丢掉了。
林大瀚:对,相当于传过来我并不能识别,这时候数据就错了,这个企业对数据错基本是不太可容忍的,不可容忍的时候他可能怀疑你这个架构。而实际上可能是你这个企业的管理本身你也不支持这种集群式的管理,所以这个时候你要考虑SOA的架构,SOA这是个宽泛的架构,它并没有说精确到你这个主数据区一定要提出来,或者是你哪两个业务一定要对接,它没有这样一个要求,包括它的建模理论里头它也是支持的,不管是自下向上的也好,实际上它强调的东西,首先你要把它基于你的企业的管理范畴内,千万不要超越了,不要试图用这个超越你的企业管理范畴。
主持人:对,前一段时间我采访一个嘉宾的时候,他说这个企业你要先量力而行,你要先知道自己的承重度,如果你是一个很瘦弱的士兵,你穿一个很厚重的铠甲,会把你自己压死掉。
林大瀚:对,实际上现在我们使用SOA它涉及到多系统集成,可能中间又涉及到总线程,它这样来来回回,一个数据可能经过很多层链路,当这个数据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它涉及到多家提供商,可能多家提供商都说不是自己的问题。在问题界定的时候,对用户来说是有困难的。
主持人:可能推来推去。
林大瀚:对,就会出现推来推去,导致你这个系统可能上线以后,运行效果,领导说这个数据怎么会这边错了,那边怎么着了,或者出一个问题,十天八天没有解决,这些都是预先要考虑到的,你的数据要是可追踪的。一个数据的流向,从一个端到另一个端,再到下一个端,端到端的可视性最好是有提供,并且能提供完整的一些追溯功能。否则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导致可能数据的错误,可能一些软件的Bug导致了这个数据错误,在你这样一个体系内可能都特别复杂,经过总线再到别的系统,别的系统再绕回来。
主持人:这使我想到前一段时间,去年咱们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像三鹿奶粉。食品从草这个环节就开始监控,最后生成奶都要有一个完整的产品追溯系统。你刚才说这个系统里面SOA可追溯性是必须的。
林大瀚:对,建立这个系统的时候,你不能光落实了这个架构,因为咱们这个架构也好,标准也好,并没有定义它的可追溯性和后期发生的这些问题,并没有定义,这时候实际上是需要你软件提供商提供大量的相关工作,因为这是非标准化的功能,但是恰恰是你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保证这个数据准确,健康的在这个系统里面运转。
林大瀚:对,而我们的集成平台实际上推出,一方面我们可以使用标准集成平台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客户会使用我们自己的集成平台。自己的集成平台实际上我们更面临的是实际的这种问题,实际的问题,你作为一家提供商肯定要负责对客户能够自动追溯,自动来处理的。
主持人:实际上前一段时间我知道用友NC通过了IBM全球顶级SOA认证,也是国内唯一通过认证的一家管理软件厂商,NC在利用SOA架构的时候,它自身的哪些特点或者优势,让它通过了这次认证。
林大瀚:实际上NC做SOA的架构应该是在两年前。我们考虑到这3500家企业当中有很多都是巨型的企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集成需求,包括它们柔性的软件架构的需求,所以SOA就是提供一个随需应变的架构,动态可调整,他们也在搭建他们自己的这样一种随需应变的架构平台。当时,用友看到这方面的市场实际上还是有一些空白,所以我们就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我们首先最基本的一点是把我们的服务,把我们的组件能够顺利自动发布成服务,这是最基本的。
第二,我们在这个层面上提供集成平台,集成平台不是集成我们自己的系统,是集成我们的系统和其他系统能够对接。然后我们遵循着这个架构实际上还是SOA的这种架构,我们这时候能够通过认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这上面做了很大的扩展工作,我们通过这次认证主要考察你在SOA扩展方面有没有提供额外的这些。如果你光用这些标准的,像有一些厂商,业内普通提供商一样,用这些标准的或者光提供两个服务发布层,光提供两个组件能够发布层服务,那这样你肯定是不会通过最高级的软件,通过一定是最低级的。
主持人:我从事IT媒体行业以来,听到最多一个词就是信息孤岛。大家厂商也在说,媒体也在说,可能说了这么多年,大家又淡忘了,大家都不再提起,觉得这个词有点过时了,我看到用友NC做的这些事情,还是觉得比较踏实。
林大瀚:还是在消除企业信息孤岛。
主持人:对,企业信息孤岛,因为他们上了很多信息,尤其这种大型企业它不是没有信息化,它是信息化过多,可能各个信息系统成为了各个孤岛,在这个互通中间,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这种局势?
林大瀚:这是因为国内信息化这十年,实际上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它是从首先上这种部门级单一应用,这个大概应该持续到了2001年,大部分都是部门的单应用。然后过了2001年到2005年之间,大家在做什么呢,市面上最常见的词是大集中,大集中是什么意思呢?它不是把所有数据集中了,它是一个企业从上往下全企业的垂直应用,然后垂直应用的过程中,人财物的管理也是分步的,可能采用了不同提供商提供的。也有可能是自己开发了很多,自主开发的,这时候就变成了人财物在企业战略中怎么把它结合起来,这个时候管理上提出了这些需求,提出这些需求之后,就涉及到这些系统如何能够连通起来,这时候就出现了大家所说的是否有信息孤岛。
另外一部分,大家光谈信息化平台的时候,经常忽略了企业里面大量存在的并不一定是格式化数据,可能是发文,可能是电子表格,因为这样的数据在早年实际上占到企业整个信息化数据的80%,在这些年比例有所下降。因为格式化数据有所上升,包括你的邮件这些,你实际上也需要把它连通到一个,也要把它作为消除信息孤岛的一部分,把它消除掉,这样一个时期。但是SOA这个架构其起源是为了给企业提供一个随需应变的架构,并不是说它出来就是做集成的,但是要随需应变,应用的流程先能通,先得集成,集成完,你的架构再调整,可能才能随需应变,而不是你不集成,你将SOA放在那就能随需应变。
主持人:不是买一台SOA软件就可以随需应变?
林大瀚:对,这肯定是不行的。
主持人:NC前一段时间提出用集成来比喻秦统六国,那个时候我也曾经写过一个博文,可能你们都看过。企业原先信息有很多搜索的系统,我知道里面提了一个概念,企业服务总线这么概念,它在里面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变化,整个实施过程中。
林大瀚:目前企业服务总线,实际上这个服务总线它是独立于这些服务存在的,这是第一点。所谓的服务可能有颗粒度的大小,有可能一个服务就是一个很大型的系统,它也是作为一个服务提供的。而这些系统之间,原先都是点对点集成的,点对点集成之后,有什么样一个问题呢,就是集成格式。我这个系统可能跟你是FTP,跟他是HTTP,什么格式都有,这样开发起来,第一开发成本上升了。第二,比如说我这个系统突然换了一个厂家的,换上另一家系统的时候,另一家系统说我支持的是其他格式,这时候你的接口所有的又得重做。然后总线的出现,实际上它把这一层协议封装了,它可能默认支持了,除了标准的Web services的这种发生,但是尽量推荐用web services,你如果不是,你用文本也好,用什么也好,你是把待被集成系统能和总线接起来,那我就能和你接,为什么?我是负责接到了总线。真正的通信协议层的东西,通信协议层以及通信路由层的东西,我怎么样路由,怎么样协议,这些都是被ESP所管理的。实际上总线的出现是解决了这一个混乱的局面,但是总线每解决一个,我们俩语言不通,不一致的问题,这是在总线服务上又要产生一个主数据服务,类似这样一个服务,它来解决这个语言统一问题。
主持人:有翻译的功能。
林大瀚:对,你看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做的一个比较大的事情,最后是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这实际上是先把这几个国家的基础信息做了统一整合,这就像企业里的基本档案。
主持人:最起码我们的语言通了,我们买东西货币是一样的,你用的是金子我用的是银子,没法兑换。
林大瀚:对,相互之间怎么通信调度,实际上通信调度通过ESB这一层,实际上光ESB还不够,可能还有一个引擎还在上进行流程的管理。就像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统一设的这些行政机构,只有有这些行政机构了,企业才能快速发生统一调度来做一件事情,比如说修筑万里长城,类似这样的事情。企业同样只有用了,有了这个统一调度了,ESB这样一个机构。
林大瀚:就像有统一的郡县制。
林大瀚:对,有个机构之后,比如说你有个统一的地方(引擎35:20)你可能在上面一调整,就能产生你要的,或者说能产生你要的业务流程,这个就跟秦始皇统一下了命令,各部门一起支持修筑万里长城,你分配多少任务,我分配多少任务,你出多少人。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恰好是一一对应的。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我采访了一个客户,葛洲坝的郭总,采访过程中他说我们集团的要求很简单,我们要求信息化系统易学,易懂,易改,NC这个平台如何给他们企业打造这样的系统?
林大瀚:实际上易学易懂,我们是通过大量的一些人机工程类方面的专家来提供服务,来改造。易改这一点是什么意思呢,他说的易改就是指我们随需应变的架构,SOA出来干什么,就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弹性,随需应变的架构。而葛洲坝集团和用友NC合作做了整体全方位的系统集成,集成了12个系统,已经完成了9个,基于IBM的MB和用友的服务总线,技术服务,这些大概历时半年就基本完成了9个系统之间的整合。整合之后,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一个系统发生了变革,我的整体流程不太受影响,因为它是基于总线的,就尽量少受影响,并且我能跨系统执行这种业务流程,这就是企业信息化从无到有,从残到缺,从孤到通,他们走到了,从孤立的信息孤岛到通。而他们现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现在他们基于ESB集成之后,它的流程这一块你要想更灵活的管理,可能还需要在粗粒度流程层面引入一些独立于各系统的流程管理,这样的概念。
主持人:我知道用友NC它做战略规划的时候,把应用集成放在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应用集成,NC谈得比较多一些,他们也致力于集中这一块,它能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帮助?
林大瀚:目前各个企业我们看到很多高端企业,他们都是自己来做信息集成,自己来做信息集成有这样一个问题,第一他们可能会考虑到当前的一些利益,放弃一些架构上的,损失一些架构上的原则。这样做了集成以后,它的随需应变的能力比较差,你也知道现在市场竞争,需要企业实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特别是现在的流通性行业。IT系统如何支持自己的战略调整,这一点需要它有一个弹性的架构,如果他们不注意这一点,如果业务发生调整,要取消这部分业务,增加另一部分业务,它会发现不能支撑,各个系统间,因为涉及到多个系统间的调度,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个系统。
比如说NC系统也分为很多系统的形式存在,它不是一个,它底层平台是一个NC平台,是平台技术服务这样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虚拟的架构。但是它实际上产品,它对外网的电子商务产品,可能是财务的产品,可能是对人员管理的这些产品,它们不一定是一个集群范围内的,不一定的,因为有对外网的应用,有对内网的应用,不太一样。
主持人:其实我知道咱们谈了这么多应用集成,不管是云计算还是SOA,我有一个感觉,你能不能大概介绍一下用友NC今年或者以后它的一个发展态势或者期待?
林大瀚:用友NC作为中国高端管理软件的第一品牌,在企业级云计算和SOA架构方面起步应该是比较早的,云计算的起步应该是追溯到2006年。SOA的起步是追溯到三年之前,我们在这两个方向上持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际上我们并不是说要去力挺这两个概念,我们当时也不是说对这两个概念而做出产品,我们是为了解决我们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为了解决这个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现在看起来我们的产品在这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后续我们还是会根据国内这一批高端企业用户的需求,在SOA方面,我们主要是提供更强有力的集成平台,来协助企业做信息集成,因为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企业实际上对信息集成的需求是比较大的,而如果让他们采用国际厂商来为他们做,成本是相当相当高的,这个不是一个千万能够打住的。
主持人:今天我们谈了很多应用集成的内容,实际上大家可以感觉到不管是从硬件或者软件,主要是能把各个信息孤岛消除掉,信息能够在里面畅行无阻,才能够随需应变。
林大瀚:对。
主持人:十分感谢林总今天作客小崔说事。
林大瀚:谢谢大家!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