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现场直击】专访用友NC产品技术总监林大瀚

【现场直击】专访用友NC产品技术总监林大瀚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用友NC这个产品在1998年出来后,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到今天已是个非常成熟的平台了。用友NC目前已成为中国集团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首选。事实,目前国内集团信息化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而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是否要重新选型也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那么用友NC又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其技术上又有哪些革新?本期《小崔说事》邀请到了用友NC产品技术总监林大翰,其将上述问题以及更多的有关企业信息集成的问题为网友一一解答。

来源:ZDNET CIO频道【原创】 2009年9月8日

关键字: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2页)

专题链接:http://cio.zdnet.com.cn/cio/2009/0907/1456984.shtml

    主持人:探讨CIO关注话题,倾听业内专家言论。大家好,欢迎大家再次收看由我主持的小崔说事,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内优秀的管理软件厂商用友软件NC产品技术总监林大瀚先生。

    林大瀚:大家好,我是林大瀚。

    主持人: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企业信息集成,谈到企业信息集成,大家的印象中可能硬件集成多一些,因为硬件集成,系统集成大家听得比较多了,但基于软件这个层面还比较少,今天请林总就这两个层面和大家交流一下。在开始之前,我知道用友NC是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12年的发展历程,您概括介绍一下通过这十多年,NC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

    林大瀚:1998年开始,用友NC开始了第一版产品的研发,这时候用友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款中间件。到了2003年,用友开发出了国内ERP行业第一个支持负载均衡,垂直和水平相关的一个高性能的中间件。到了2005年的时候,我们朝前更迈进了一步,在中间件的领域方面,我们有消息中间件和交易性中间件。2006年,我们同时支持了国际厂商的中间件,因为这时候中间件厂商已经成了气侯,我们支持了国际知名厂商IBM的WebSphere,和WebLogic。2007年,我们的技术变革最大的一点体现为是我们的底层平台,平台作为总线服务来提供,它自身能作为一个服务参与到云计算这个架构中间去。这时候我们做了相关很多技术创新,目前有相关的很多领先的技术优势,比如说我们的产品是内含云计算支持,不需要第三方软件。比如说我们的产品能做到7×24小时无人值守,只要使用这个平台,NC这个平台,来开发部署您的应用,或者使用我们提供的应用功能,它都具有用友NC以什么打动真正的使用者,用户。

    林大瀚:实际上云计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过去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等概念的一个商业形式的体现。而云计算从它提供的方向来说,要划分成公有云和私有云,其中有一种云它是高性能云计算,过去的高性能计算,实际上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它隶属于一个机构,可能既不是公有云的形式又不是私有云的形式。而用友面向的主要是企业客户,而现在企业客户如何从云计算中间受益,中间使用公有云,本身这些网络上的SaaS只是它受益的一部分,而一个大型企业它自己的数据中心中可能有成千上百台的服务器,如何将这一系列的硬件进行集成整合,形成自己的私有云,这是用友所面临的主要课题。而用友NC在这个方面相应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套件,有完善的技术架构。

    主持人:你们现在整个产品是比较完善的,能够给客户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持。

    林大瀚:私有云的支持。

    主持人:一个很好的整体方案。

    林大瀚:对。

    主持人: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更加倾向于企业级云计算,它的主要需求在什么地方,他们的主要诉求在什么地方?

    林大瀚:主要的需求是现在大型企业里头不可能只有一套系统能解决所有问题,可能同时并存几十套系统,几百套服务器,而且系统之间不停的在升级,有可能在扩容,也有可能在业务萎缩,或者是业务迁移,这时候如何对它这些系统的硬件进行统一层面的管理,对企业内的所有设备进行一个集成的池态的应用,就像一个蓄水池一样,你可以向里面继续加设备,它能提供更高的计算能力,这时候就提出了我们的云计算的概念。而云计算中,硬件作为一种服务,是一种提供形式(HAAS),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也是一种提供形式(PAAS),而软件作为服务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SaaS,三种形式都存在,而NC主要是PAAS,就是平台作为一种服务的方式来提供。

    主持人:平台即服务。

    林大瀚:对,平台即服务的方式来提供我们的架构服务。

    主持人:其实我知道很多厂商都在说云计算,整个这种概念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它的本质,从用友层面,从客户体验这种层面,用友NC的云计算和别的云计算有什么区别?

【现场直击】专访用友NC产品技术总监林大瀚

    林大瀚:目前其他大部分厂商的云计算除去公有云的云计算提供商以外,私有云的云计算提供商往往是依赖于第三方的软件来管理,这些管理套件,比如说ITCAM,国外有很多,包括加拿大的(PLATFORM)厂商,都提供这样的套件。而把自己的软件架在它的套件上来动态协调资源,来实现它们的云计算的模式。
用友NC是本身的软件中集成了这部分,它并不需要依赖于第三方的云计算管理套件。早在2004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推出了,我们的软件里面主动包含了分布式计算的这种模式,比如说一个企业的报表我们可以在一个小时内算完,3600张企业报表,也就是一个月的数据量的处理。各个层次领导需要看的报表,我们在一个小时内,主动分发到企业可以搜到的服务器上,比如说有20台,可能在日常业务中只给你5台,报表计算月底繁忙期,可能动态提供20台,让你能很好利用这些设备动态进行扩张,它是进行搜索的方式把你的任务分发出去的一种模式。

    另外一种模式,其实我们平常所说的软件集群,它实际上也是能很好的架构在这个云计算平台上,但是它有一些弱项。云计算主要整合的是整个计算能力,对内存,多个设备之间的内存是整合不了的,上面的文件系统你也得通过第三方的网络文件系统之类的,或者是分布式文件系统,才能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支撑。而用友是自身软件平台支撑,(08:30)我们是内含了从文件系统层到内存层,到计算资源层,这样三个层面的云计算服务支持,只要你的软件是架构在这个平台上,或者是你使用这个平台,它就能很好的把你多台设备的这三个层面的资源全给你整合起来。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我大概有一个认识,也就是说通过你们的这个平台可以让更多服务器之间的资源可以最大化利用?

    林大瀚:对,可以动态的增减这个群组内的设备,这是第一点。第二,我们的云计算如果作为一个平台提供商,你还有一个快速部署的功能,实际这两点是我们的主要卖点。我们和其他厂商的区别是,其他厂商是用外来的来支持硬件层面的云计算,我们是平台级含有云计算的功能,所以我们是不需要依赖于第三方的软件。实际上从软硬件的角度来看,云计算会使用到可能大量的细粒度的设备,像原来是64路的处理器这样一台设备,可能现在变成了很多很多台4路处理器的设备,成本是大幅削减,这个实际上是企业最关注的,削减了成本。但是削减了成本之后它有一个问题,它的管理成本相应上升,而且它的故障率实际上是相应上升的。我们原本说集群要出现取代大机,集群的故障率很低,但是这是我们有一个假设前提的。假设前提是集群中一个节点的宕机是不会影响到整体应用的,但是对应用厂商来说往往不是这个样子了。我所知道的这些ERP厂商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主服务的概念,主服务宕机实际上整个集群群体都是会发生宕机事件的,而用友主要是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的监控管理措施。在软件层面,保障这个集群的更加有效性,我们在这个集群之外,用友的软件平台,NC的软件平台出去之后,一个集群是作为应用集群的提供商,另一个集群叫做各种资源调度集群和安全性保障集群,两个集群相互独立,然后用保障集群来监管,我们的智能集群来监管我们的应用集群。而其他厂商说的集群通常是指应用集群这个概念。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主服务。

    林大瀚:对,它可能是一个应用集群里面可能包含了少量的修复功能,但是当这个集群发生故障的时候,你的修复功能也是故障,处于故障点上,所以你看为什么很多系统宕机或者是属于不响应状态,它因为并没有另一个独立集群来管理它。

    主持人:我明白。其实在6月8日的时候,用友技术大会的时候我也去参加,那时候用友成立了一个云计算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用友整个体系中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和角色?

    林大瀚:是的,目前处于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和北大、清华、中科院软件所、IBM和英特尔这样五家厂商合作,分别在不同层面上提供云计算的一些研究,向企业提供研究成果。IBM和因特尔主要是在云计算硬件层面提供相关的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和清华主要是在软件层提供云计算相应服务,北大和中科院研究所是在更前沿的一些技术层,做一些研究性的,比如说和现在大规模在线应用相关的一些技术,这样一些新技术,我们把这些技术汇集到实验室以后,经过讨论,根据我们的用户需求,因为我们有3500家的高端用户,从高端用户群来说,我们是具有绝对优势的,我们搜集他们的需求,把我们这些机构的成果向我们的厂商提供,同时我们有六个试点的基地,其中包括国美和恒安集团这些知名企业,把他们作为一个试点基地,把我们的新技术应用于整个信息化建设中。

    主持人:你们和清华、北大这些机构进行合作之后,研究出来这些成果,及时和你们3500家的客户需求对接。

    林大瀚:对,相匹配,然后产生一些实验性,前沿性的结果。我记得半年前,是在实验室快要成立之前,我们的客户碧桂园,一家知名的房地产企业,用了我们的相关成果,信息系统涉及到大量的服务器,这个时候我们在NC系统上实际上是部署了我们的智能集群。智能集群作为我们云计算平台的一部分提供,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在一个月内,由于数据库本身发生的三次影响业务操作的行为,有时候是在深夜,有时候是在业务繁忙期,如果是人去发现这个问题,再到去处理这样一个过程,如果在这样一个大规模集群中去处理是很慢的。你要定位问题,你要知道是哪一台服务器出了问题,哪一个点出了问题。我们部署了我们的智能集群架构之后,我们的智能集群第一时间,十秒钟内发现了问题,发送邮件通知对方管理员,并且自行处理了问题,处理问题以后,保留了现场证据,等到数据库厂商到场的时候,根据这些相关信息很快就找到了对应的Bug和对应的(FIX15:00)。

    主持人:它有一个自我修复的功能。

    林大瀚:对,有自我修复,它会把你的一部分业务移出到其他的设备上。

    主持人:其实我知道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一个调查,一个结果我分享给大家,企业的总数据量,三年增长是10倍到50倍,我们使用常规的存储吞吐能力只是增长了两三倍。我们的计算能力,三年翻了不到8倍,企业实时管控的需求越来越多了,可能集团管控,实时管控的需求越来越多了。我们的处理数据分布在各个系统中间,难度也在指数级的上升,不断的加大硬件的投入来部署云计算,能否解决这个问题?能降低企业的成本吗。

    林大瀚:近几年来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主要通过多核技术来体现,因为到了摩尔定律,从业界的评论来看是走到尽头了,并不是说主频不能继续提高来支撑我们的运算能力的提升,而是主频的继续提升的过程中,它的制造成本上升呈指数性,可能是为市场所接受不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是多核技术来大幅度提高我们企业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提升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存储实际上从我们原先的(SCSI16:40)存储可能变成光纤存储,甚至出现了部分固态存储。而这个的提升,如果目前不是全面固态存储(因为固态存储现在还有一个生命周期和成本的问题),如果不是用固态存储,那存储提升可能相对于计算能力提升还是少了很多倍。

    现在,企业里提出的实时化的管控要求,实际上导致了你会从多个系统里头集中处理,或者是类似于数据仓库这样的处理,其中处理大量的数据,而这部分的吞吐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瓶颈了。这时候企业如果要想把所有数据再像原来一样,比如说我所有数据集中到一台服务器上,一个存储上,我的实时管控取消,实时度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说我拿我们某些银行的数据中心来看,它是经过一个晚上的计算可能能算出一些综合信息的报表,而我们的企业领导者随市场而变,往往需求不能说我今天给你这个指令,你明天做好,后天提交给我,这个时候可能来不及了,他往往做一个决策是非常快的。所以他对这个管理软件的要求,这个管理软件往往里头要求你提供大量的分析功能,这个分析功能可能跨了很多领域。这时候你的存储不能支撑它的时候,这时候你要涉及到一个云存储或者是分布式存储,就像原来说的,然后再通过硬件设备,通过云计算服务,把它给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应用界面,应该是一个计算的界面。

    主持人:我觉得这里头涉及到高性能计算,刚才你说的可能这种决策者需要两个小时之后看到结果,可能这个系统只能支撑两天之后看到结果,可能他是不可容忍的。

    林大瀚:对,存储这两年的发展中间,存储是落后于我们的计算机的CPU的处理器的。

    主持人:它的处理能力。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