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专访用友NC产品技术总监林大瀚:企业信息集成

专访用友NC产品技术总监林大瀚:企业信息集成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用友NC这个产品在1998年出来后,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到今天已是个非常成熟的平台了。用友NC目前已成为中国集团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首选。事实,目前国内集团信息化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而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是否要重新选型也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那么用友NC又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其技术上又有哪些革新?本期《小崔说事》邀请到了用友NC产品技术总监林大翰,其将上述问题以及更多的有关企业信息集成的问题为网友一一解答。

来源:ZDNET CIO频道【原创】 2009年9月7日

关键字: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小崔说事》:http://cio.zdnet.com.cn/cio/2009/0224/1349046.shtml

用友NC这个产品在1998年出来后,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到今天已是个非常成熟的平台了。用友NC目前已成为中国集团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首选。事实,目前国内集团信息化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而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是否要重新选型也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那么用友NC又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其技术上又有哪些革新?本期《小崔说事》邀请到了用友NC产品技术总监林大瀚,其将上述问题以及更多的有关企业信息集成的问题为网友一一解答。

    主持人:探讨CIO关注话题,倾听业内专家言论。大家好,欢迎大家再次收看由我主持的小崔说事,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内优秀的管理软件厂商用友软件NC产品技术总监林大

瀚先生。

    林大瀚:大家好,我是林大瀚。

    主持人: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企业信息集成,谈到企业信息集成,大家的印象中可能硬件集成多一些,因为硬件集成,系统集成大家听得比较多了,但基于软件这个层面还

比较少,今天请林总就这两个层面和大家交流一下。在开始之前,我知道用友NC是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12年的发展历程,您概括介绍一下通过这十多年,NC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

的?

    林大瀚:1998年开始,用友NC开始了第一版产品的研发,这时候用友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款中间件。到了2003年,用友开发出了国内ERP行业第一个支持负载均衡,垂直和

水平相关的一个高性能的中间件。到了2005年的时候,我们朝前更迈进了一步,在中间件的领域方面,我们有消息中间件和交易性中间件。2006年,我们同时支持了国际厂商的中

间件,因为这时候中间件厂商已经成了气侯,我们支持了国际知名厂商IBM的WebSphere,和WebLogic。2007年,我们的技术变革最大的一点体现为是我们的底层平台,平台作为总

线服务来提供,它自身能作为一个服务参与到云计算这个架构中间去。这时候我们做了相关很多技术创新,目前有相关的很多领先的技术优势,比如说我们的产品是内含云计算支

持,不需要第三方软件。比如说我们的产品能做到7×24小时无人值守,只要使用这个平台,NC这个平台,来开发部署您的应用,或者使用我们提供的应用功能,它都具有用友NC以

什么打动真正的使用者,用户。

    林大瀚:实际上云计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过去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等概念的一个商业形式的体现。而云计算从它提供的方向来说,要划分成公有云和私有云,其

中有一种云它是高性能云计算,过去的高性能计算,实际上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它隶属于一个机构,可能既不是公有云的形式又不是私有云的形式。而用友面向的主要是企业客

户,而现在企业客户如何从云计算中间受益,中间使用公有云,本身这些网络上的SaaS只是它受益的一部分,而一个大型企业它自己的数据中心中可能有成千上百台的服务器,如

何将这一系列的硬件进行集成整合,形成自己的私有云,这是用友所面临的主要课题。而用友NC在这个方面相应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套件,有完善的技术架构。

    主持人:你们现在整个产品是比较完善的,能够给客户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持。

    林大瀚:私有云的支持。

    主持人:一个很好的整体方案。

    林大瀚:对。

    主持人: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更加倾向于企业级云计算,它的主要需求在什么地方,他们的主要诉求在什么地方?

    林大瀚:主要的需求是现在大型企业里头不可能只有一套系统能解决所有问题,可能同时并存几十套系统,几百套服务器,而且系统之间不停的在升级,有可能在扩容,也有

可能在业务萎缩,或者是业务迁移,这时候如何对它这些系统的硬件进行统一层面的管理,对企业内的所有设备进行一个集成的池态的应用,就像一个蓄水池一样,你可以向里面

继续加设备,它能提供更高的计算能力,这时候就提出了我们的云计算的概念。而云计算中,硬件作为一种服务,是一种提供形式(HAAS),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也是一种提供形式

(PAAS),而软件作为服务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SaaS,三种形式都存在,而NC主要是PAAS,就是平台作为一种服务的方式来提供。

    主持人:平台即服务。

    林大瀚:对,平台即服务的方式来提供我们的架构服务。

    主持人:其实我知道很多厂商都在说云计算,整个这种概念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它的本质,从用友层面,从客户体验这种层面,用友NC的云计算和别的云计算有什么区别?

    林大瀚:目前其他大部分厂商的云计算除去公有云的云计算提供商以外,私有云的云计算提供商往往是依赖于第三方的软件来管理,这些管理套件,比如说ITCAM,国外有很多

,包括加拿大的(PLATFORM)厂商,都提供这样的套件。而把自己的软件架在它的套件上来动态协调资源,来实现它们的云计算的模式。
用友NC是本身的软件中集成了这部分,它并不需要依赖于第三方的云计算管理套件。早在2004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推出了,我们的软件里面主动包含了分布式计算的这种模式,

比如说一个企业的报表我们可以在一个小时内算完,3600张企业报表,也就是一个月的数据量的处理。各个层次领导需要看的报表,我们在一个小时内,主动分发到企业可以搜到

的服务器上,比如说有20台,可能在日常业务中只给你5台,报表计算月底繁忙期,可能动态提供20台,让你能很好利用这些设备动态进行扩张,它是进行搜索的方式把你的任务分

发出去的一种模式。

    另外一种模式,其实我们平常所说的软件集群,它实际上也是能很好的架构在这个云计算平台上,但是它有一些弱项。云计算主要整合的是整个计算能力,对内存,多个设备

之间的内存是整合不了的,上面的文件系统你也得通过第三方的网络文件系统之类的,或者是分布式文件系统,才能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支撑。而用友是自身软件平台支撑,(08:

30)我们是内含了从文件系统层到内存层,到计算资源层,这样三个层面的云计算服务支持,只要你的软件是架构在这个平台上,或者是你使用这个平台,它就能很好的把你多台

设备的这三个层面的资源全给你整合起来。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我大概有一个认识,也就是说通过你们的这个平台可以让更多服务器之间的资源可以最大化利用?

    林大瀚:对,可以动态的增减这个群组内的设备,这是第一点。第二,我们的云计算如果作为一个平台提供商,你还有一个快速部署的功能,实际这两点是我们的主要卖点。

我们和其他厂商的区别是,其他厂商是用外来的来支持硬件层面的云计算,我们是平台级含有云计算的功能,所以我们是不需要依赖于第三方的软件。实际上从软硬件的角度来看

,云计算会使用到可能大量的细粒度的设备,像原来是64路的处理器这样一台设备,可能现在变成了很多很多台4路处理器的设备,成本是大幅削减,这个实际上是企业最关注的,

削减了成本。但是削减了成本之后它有一个问题,它的管理成本相应上升,而且它的故障率实际上是相应上升的。我们原本说集群要出现取代大机,集群的故障率很低,但是这是

我们有一个假设前提的。假设前提是集群中一个节点的宕机是不会影响到整体应用的,但是对应用厂商来说往往不是这个样子了。我所知道的这些ERP厂商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主服

务的概念,主服务宕机实际上整个集群群体都是会发生宕机事件的,而用友主要是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的监控管理措施。在软件层面,保障这个集群的更加有效性,我们在这个集

群之外,用友的软件平台,NC的软件平台出去之后,一个集群是作为应用集群的提供商,另一个集群叫做各种资源调度集群和安全性保障集群,两个集群相互独立,然后用保障集

群来监管,我们的智能集群来监管我们的应用集群。而其他厂商说的集群通常是指应用集群这个概念。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主服务。

    林大瀚:对,它可能是一个应用集群里面可能包含了少量的修复功能,但是当这个集群发生故障的时候,你的修复功能也是故障,处于故障点上,所以你看为什么很多系统宕

机或者是属于不响应状态,它因为并没有另一个独立集群来管理它。

    主持人:我明白。其实在6月8日的时候,用友技术大会的时候我也去参加,那时候用友成立了一个云计算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用友整个体系中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和角色?

    林大瀚:是的,目前处于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和北大、清华、中科院软件所、IBM和英特尔这样五家厂商合作,分别在不同层面上提供云计算的一些研究,向企业提供研究成果

。IBM和因特尔主要是在云计算硬件层面提供相关的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和清华主要是在软件层提供云计算相应服务,北大和中科院研究所是在更前沿的一些技术层,做一些研究性

的,比如说和现在大规模在线应用相关的一些技术,这样一些新技术,我们把这些技术汇集到实验室以后,经过讨论,根据我们的用户需求,因为我们有3500家的高端用户,从高

端用户群来说,我们是具有绝对优势的,我们搜集他们的需求,把我们这些机构的成果向我们的厂商提供,同时我们有六个试点的基地,其中包括国美和恒安集团这些知名企业,

把他们作为一个试点基地,把我们的新技术应用于整个信息化建设中。

    主持人:你们和清华、北大这些机构进行合作之后,研究出来这些成果,及时和你们3500家的客户需求对接。

    林大瀚:对,相匹配,然后产生一些实验性,前沿性的结果。我记得半年前,是在实验室快要成立之前,我们的客户碧桂园,一家知名的房地产企业,用了我们的相关成果,

信息系统涉及到大量的服务器,这个时候我们在NC系统上实际上是部署了我们的智能集群。智能集群作为我们云计算平台的一部分提供,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在一个月内,由

于数据库本身发生的三次影响业务操作的行为,有时候是在深夜,有时候是在业务繁忙期,如果是人去发现这个问题,再到去处理这样一个过程,如果在这样一个大规模集群中去

处理是很慢的。你要定位问题,你要知道是哪一台服务器出了问题,哪一个点出了问题。我们部署了我们的智能集群架构之后,我们的智能集群第一时间,十秒钟内发现了问题,

发送邮件通知对方管理员,并且自行处理了问题,处理问题以后,保留了现场证据,等到数据库厂商到场的时候,根据这些相关信息很快就找到了对应的Bug和对应的(FIX15:00

)。

    主持人:它有一个自我修复的功能。

    林大瀚:对,有自我修复,它会把你的一部分业务移出到其他的设备上。

    主持人:其实我知道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一个调查,一个结果我分享给大家,企业的总数据量,三年增长是10倍到50倍,我们使用常规的存储吞吐能力只是增长了两三倍。我

们的计算能力,三年翻了不到8倍,企业实时管控的需求越来越多了,可能集团管控,实时管控的需求越来越多了。我们的处理数据分布在各个系统中间,难度也在指数级的上升,

不断的加大硬件的投入来部署云计算,能否解决这个问题?能降低企业的成本吗。

    林大瀚:近几年来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主要通过多核技术来体现,因为到了摩尔定律,从业界的评论来看是走到尽头了,并不是说主频不能继续提高来支

撑我们的运算能力的提升,而是主频的继续提升的过程中,它的制造成本上升呈指数性,可能是为市场所接受不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是多核技术来大幅度提高我们企业的计算能

力,计算能力提升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存储实际上从我们原先的(SCSI16:40)存储可能变成光纤存储,甚至出现了部分固态存储。而这个的提升,如果目前不是全面固态存储

(因为固态存储现在还有一个生命周期和成本的问题),如果不是用固态存储,那存储提升可能相对于计算能力提升还是少了很多倍。

    现在,企业里提出的实时化的管控要求,实际上导致了你会从多个系统里头集中处理,或者是类似于数据仓库这样的处理,其中处理大量的数据,而这部分的吞吐实际上本身

就是一个瓶颈了。这时候企业如果要想把所有数据再像原来一样,比如说我所有数据集中到一台服务器上,一个存储上,我的实时管控取消,实时度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说

我拿我们某些银行的数据中心来看,它是经过一个晚上的计算可能能算出一些综合信息的报表,而我们的企业领导者随市场而变,往往需求不能说我今天给你这个指令,你明天做

好,后天提交给我,这个时候可能来不及了,他往往做一个决策是非常快的。所以他对这个管理软件的要求,这个管理软件往往里头要求你提供大量的分析功能,这个分析功能可

能跨了很多领域。这时候你的存储不能支撑它的时候,这时候你要涉及到一个云存储或者是分布式存储,就像原来说的,然后再通过硬件设备,通过云计算服务,把它给整合成一

个统一的应用界面,应该是一个计算的界面。

    主持人:我觉得这里头涉及到高性能计算,刚才你说的可能这种决策者需要两个小时之后看到结果,可能这个系统只能支撑两天之后看到结果,可能他是不可容忍的。

    林大瀚:对,存储这两年的发展中间,存储是落后于我们的计算机的CPU的处理器的。

    主持人:它的处理能力。

    林大瀚:对,处理能力因为通过多核技术以后,它一些总线的改变,多核的并行度,加上这些企业软件本身对多核的应用支撑。比如说我们报表服务器,我们能够在六个小时

内算完中国邮政全国1万张报表,这个就是对多核技术的一个应用,每台服务器上都是分配了大量的任务同时在计算。

    主持人:我们刚才谈了云计算的一些话题,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既是他们所说的双面SOA,可能对中国和国内的SOA的质疑,厂商所提的SOA的质疑比较严重。中国只停留在一个

概念的过程,我想让您谈一谈用友对SOA的看法。

    林大瀚:实际上用友NC有一个专门的集成业务部这样一个组织,有一个集成业务平台,它是干什么的呢?实际上是为我们的这些企业进行现有系统的整合,因为,集团企业的

信息化建设已经度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当前,它是处在从孤到通这样一个过程,就会涉及到大量的系统的整合。以往的系统能不能做集成整合,肯定是能的,只不过在这方面规

范化、标准化并没有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过去实际上我们也有很多跨平台的协议,这些协议停在通信这一层,或者停在通信层次上的应用调动这一层,它并没有像SOA的理念一样

,把你的服务和你的流程这样完全的剥离,做这样一个处理整合。

    很多厂商我在实施SOA架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SOA这个架构里头很重要一点,它不但是相互多个系统间的通信,而是通信要用相同的语言,就像我是这个国家的,你是

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我们俩说的语言不一样,光通信是没有用的,我跟你说你听不懂,你跟我说我也听不懂。而这个SOA架构中间有一点是首先要把这一块,要么通过翻译的方式,

翻译对照的方式把它给集成起来,要么就是索性出现一个世界语一样的东西,这在SOA架构里面可能是主数据管理,它把这个基本信息,首先大家说一种话,比如都是中文。

    主持人:统一化。

    林大瀚:这样我的软件到了你这个体系内可能才能被识别,而大家在实施数据管理过程中,我看到咱们有一些客户按照主数据方式去实行,却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流程并不支持

它把这部分东西做统一集权管理。所以导致了这个主数据出来以后,对照关系也可能不全,统一也不能做到完全统一,造成了这一点的失效,这一点的失效会蔓延到什么情况下呢

?我和你的数据,我和你多个系统之间虽然有通信,但是通信的可识别信息是很有限的,出现这样一种混乱局面,所以这时候往往会导致这一部分的东西就流产了,就可能推翻了

,用其他的技术架构。

    主持人:类似咱们的网络通讯中丢包一样,我只传过去一部分,然后另外一部分我丢掉了。

    林大瀚:对,相当于传过来我并不能识别,这时候数据就错了,这个企业对数据错基本是不太可容忍的,不可容忍的时候他可能怀疑你这个架构。而实际上可能是你这个企业

的管理本身你也不支持这种集群式的管理,所以这个时候你要考虑SOA的架构,SOA这是个宽泛的架构,它并没有说精确到你这个主数据区一定要提出来,或者是你哪两个业务一定

要对接,它没有这样一个要求,包括它的建模理论里头它也是支持的,不管是自下向上的也好,实际上它强调的东西,首先你要把它基于你的企业的管理范畴内,千万不要超越了

,不要试图用这个超越你的企业管理范畴。

    主持人:对,前一段时间我采访一个嘉宾的时候,他说这个企业你要先量力而行,你要先知道自己的承重度,如果你是一个很瘦弱的士兵,你穿一个很厚重的铠甲,会把你自

己压死掉。

    林大瀚:对,实际上现在我们使用SOA它涉及到多系统集成,可能中间又涉及到总线程,它这样来来回回,一个数据可能经过很多层链路,当这个数据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它

涉及到多家提供商,可能多家提供商都说不是自己的问题。在问题界定的时候,对用户来说是有困难的。

    主持人:可能推来推去。

    林大瀚:对,就会出现推来推去,导致你这个系统可能上线以后,运行效果,领导说这个数据怎么会这边错了,那边怎么着了,或者出一个问题,十天八天没有解决,这些都

是预先要考虑到的,你的数据要是可追踪的。一个数据的流向,从一个端到另一个端,再到下一个端,端到端的可视性最好是有提供,并且能提供完整的一些追溯功能。否则一些

意外事件发生导致可能数据的错误,可能一些软件的Bug导致了这个数据错误,在你这样一个体系内可能都特别复杂,经过总线再到别的系统,别的系统再绕回来。

    主持人:这使我想到前一段时间,去年咱们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像三鹿奶粉。食品从草这个环节就开始监控,最后生成奶都要有一个完整的产品追溯系统。你刚才说这个系统

里面SOA可追溯性是必须的。

    林大瀚:对,建立这个系统的时候,你不能光落实了这个架构,因为咱们这个架构也好,标准也好,并没有定义它的可追溯性和后期发生的这些问题,并没有定义,这时候实

际上是需要你软件提供商提供大量的相关工作,因为这是非标准化的功能,但是恰恰是你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保证这个数据准确,健康的在这个系统里面运转。

    林大瀚:对,而我们的集成平台实际上推出,一方面我们可以使用标准集成平台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客户会使用我们自己的集成平台。自己的集

成平台实际上我们更面临的是实际的这种问题,实际的问题,你作为一家提供商肯定要负责对客户能够自动追溯,自动来处理的。

    主持人:实际上前一段时间我知道用友NC通过了IBM全球顶级SOA认证,也是国内唯一通过认证的一家管理软件厂商,NC在利用SOA架构的时候,它自身的哪些特点或者优势,让

它通过了这次认证。

    林大瀚:实际上NC做SOA的架构应该是在两年前。我们考虑到这3500家企业当中有很多都是巨型的企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集成需求,包括它们柔性的软件架构的需求,所以

SOA就是提供一个随需应变的架构,动态可调整,他们也在搭建他们自己的这样一种随需应变的架构平台。当时,用友看到这方面的市场实际上还是有一些空白,所以我们就在这些

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我们首先最基本的一点是把我们的服务,把我们的组件能够顺利自动发布成服务,这是最基本的。

    第二,我们在这个层面上提供集成平台,集成平台不是集成我们自己的系统,是集成我们的系统和其他系统能够对接。然后我们遵循着这个架构实际上还是SOA的这种架构,我

们这时候能够通过认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这上面做了很大的扩展工作,我们通过这次认证主要考察你在SOA扩展方面有没有提供额外的这些。如果你光用这些标准的,像有

一些厂商,业内普通提供商一样,用这些标准的或者光提供两个服务发布层,光提供两个组件能够发布层服务,那这样你肯定是不会通过最高级的软件,通过一定是最低级的。

    主持人:我从事IT媒体行业以来,听到最多一个词就是信息孤岛。大家厂商也在说,媒体也在说,可能说了这么多年,大家又淡忘了,大家都不再提起,觉得这个词有点过时

了,我看到用友NC做的这些事情,还是觉得比较踏实。

    林大瀚:还是在消除企业信息孤岛。

    主持人:对,企业信息孤岛,因为他们上了很多信息,尤其这种大型企业它不是没有信息化,它是信息化过多,可能各个信息系统成为了各个孤岛,在这个互通中间,您觉得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这种局势?

    林大瀚:这是因为国内信息化这十年,实际上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它是从首先上这种部门级单一应用,这个大概应该持续到了2001年,大部分都是部门的单应用。然后过了

2001年到2005年之间,大家在做什么呢,市面上最常见的词是大集中,大集中是什么意思呢?它不是把所有数据集中了,它是一个企业从上往下全企业的垂直应用,然后垂直应用

的过程中,人财物的管理也是分步的,可能采用了不同提供商提供的。也有可能是自己开发了很多,自主开发的,这时候就变成了人财物在企业战略中怎么把它结合起来,这个时

候管理上提出了这些需求,提出这些需求之后,就涉及到这些系统如何能够连通起来,这时候就出现了大家所说的是否有信息孤岛。

    另外一部分,大家光谈信息化平台的时候,经常忽略了企业里面大量存在的并不一定是格式化数据,可能是发文,可能是电子表格,因为这样的数据在早年实际上占到企业整

个信息化数据的80%,在这些年比例有所下降。因为格式化数据有所上升,包括你的邮件这些,你实际上也需要把它连通到一个,也要把它作为消除信息孤岛的一部分,把它消除掉

,这样一个时期。但是SOA这个架构其起源是为了给企业提供一个随需应变的架构,并不是说它出来就是做集成的,但是要随需应变,应用的流程先能通,先得集成,集成完,你的

架构再调整,可能才能随需应变,而不是你不集成,你将SOA放在那就能随需应变。

    主持人:不是买一台SOA软件就可以随需应变?

    林大瀚:对,这肯定是不行的。

    主持人:NC前一段时间提出用集成来比喻秦统六国,那个时候我也曾经写过一个博文,可能你们都看过。企业原先信息有很多搜索的系统,我知道里面提了一个概念,企业服

务总线这么概念,它在里面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变化,整个实施过程中。

    林大瀚:目前企业服务总线,实际上这个服务总线它是独立于这些服务存在的,这是第一点。所谓的服务可能有颗粒度的大小,有可能一个服务就是一个很大型的系统,它也

是作为一个服务提供的。而这些系统之间,原先都是点对点集成的,点对点集成之后,有什么样一个问题呢,就是集成格式。我这个系统可能跟你是FTP,跟他是HTTP,什么格式都

有,这样开发起来,第一开发成本上升了。第二,比如说我这个系统突然换了一个厂家的,换上另一家系统的时候,另一家系统说我支持的是其他格式,这时候你的接口所有的又

得重做。然后总线的出现,实际上它把这一层协议封装了,它可能默认支持了,除了标准的Web services的这种发生,但是尽量推荐用web  services,你如果不是,你用文本也好

,用什么也好,你是把待被集成系统能和总线接起来,那我就能和你接,为什么?我是负责接到了总线。真正的通信协议层的东西,通信协议层以及通信路由层的东西,我怎么样

路由,怎么样协议,这些都是被ESP所管理的。实际上总线的出现是解决了这一个混乱的局面,但是总线每解决一个,我们俩语言不通,不一致的问题,这是在总线服务上又要产生

一个主数据服务,类似这样一个服务,它来解决这个语言统一问题。

    主持人:有翻译的功能。

    林大瀚:对,你看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做的一个比较大的事情,最后是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这实际上是先把这几个国家的基础信息做了统一整合,这就像

企业里的基本档案。

    主持人:最起码我们的语言通了,我们买东西货币是一样的,你用的是金子我用的是银子,没法兑换。

    林大瀚:对,相互之间怎么通信调度,实际上通信调度通过ESB这一层,实际上光ESB还不够,可能还有一个引擎还在上进行流程的管理。就像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统一设的

这些行政机构,只有有这些行政机构了,企业才能快速发生统一调度来做一件事情,比如说修筑万里长城,类似这样的事情。企业同样只有用了,有了这个统一调度了,ESB这样一

个机构。

    林大瀚:就像有统一的郡县制。

    林大瀚:对,有个机构之后,比如说你有个统一的地方(引擎35:20)你可能在上面一调整,就能产生你要的,或者说能产生你要的业务流程,这个就跟秦始皇统一下了命令

,各部门一起支持修筑万里长城,你分配多少任务,我分配多少任务,你出多少人。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恰好是一一对应的。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我采访了一个客户,葛洲坝的郭总,采访过程中他说我们集团的要求很简单,我们要求信息化系统易学,易懂,易改,NC这个平台如何给他们企业打造这

样的系统?

    林大瀚:实际上易学易懂,我们是通过大量的一些人机工程类方面的专家来提供服务,来改造。易改这一点是什么意思呢,他说的易改就是指我们随需应变的架构,SOA出来干

什么,就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弹性,随需应变的架构。而葛洲坝集团和用友NC合作做了整体全方位的系统集成,集成了12个系统,已经完成了9个,基于IBM的MB和用友的服务总线,

技术服务,这些大概历时半年就基本完成了9个系统之间的整合。整合之后,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一个系统发生了变革,我的整体流程不太受影响,因为它是基于总线的,就尽量

少受影响,并且我能跨系统执行这种业务流程,这就是企业信息化从无到有,从残到缺,从孤到通,他们走到了,从孤立的信息孤岛到通。而他们现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

现在他们基于ESB集成之后,它的流程这一块你要想更灵活的管理,可能还需要在粗粒度流程层面引入一些独立于各系统的流程管理,这样的概念。

    主持人:我知道用友NC它做战略规划的时候,把应用集成放在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应用集成,NC谈得比较多一些,他们也致力于集中这一块,它能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

务和帮助?

    林大瀚:目前各个企业我们看到很多高端企业,他们都是自己来做信息集成,自己来做信息集成有这样一个问题,第一他们可能会考虑到当前的一些利益,放弃一些架构上的

,损失一些架构上的原则。这样做了集成以后,它的随需应变的能力比较差,你也知道现在市场竞争,需要企业实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特别是现在的流通性行业。IT系统如何

支持自己的战略调整,这一点需要它有一个弹性的架构,如果他们不注意这一点,如果业务发生调整,要取消这部分业务,增加另一部分业务,它会发现不能支撑,各个系统间,

因为涉及到多个系统间的调度,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个系统。

    比如说NC系统也分为很多系统的形式存在,它不是一个,它底层平台是一个NC平台,是平台技术服务这样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虚拟的架构。但是它实际上产品,它对外网的

电子商务产品,可能是财务的产品,可能是对人员管理的这些产品,它们不一定是一个集群范围内的,不一定的,因为有对外网的应用,有对内网的应用,不太一样。

    主持人:其实我知道咱们谈了这么多应用集成,不管是云计算还是SOA,我有一个感觉,你能不能大概介绍一下用友NC今年或者以后它的一个发展态势或者期待?

    林大瀚:用友NC作为中国高端管理软件的第一品牌,在企业级云计算和SOA架构方面起步应该是比较早的,云计算的起步应该是追溯到2006年。SOA的起步是追溯到三年之前,

我们在这两个方向上持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际上我们并不是说要去力挺这两个概念,我们当时也不是说对这两个概念而做出产品,我们是为了解决我们用户的实际应用需

求,为了解决这个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现在看起来我们的产品在这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后续我们还是会根据国内这一批高端企业用户的需求,在SOA方面,

我们主要是提供更强有力的集成平台,来协助企业做信息集成,因为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企业实际上对信息集成的需求是比较大的,而如果让他们采用国际厂商来为他们做,成本是

相当相当高的,这个不是一个千万能够打住的。

    主持人:今天我们谈了很多应用集成的内容,实际上大家可以感觉到不管是从硬件或者软件,主要是能把各个信息孤岛消除掉,信息能够在里面畅行无阻,才能够随需应变。

    林大瀚:对。

    主持人:十分感谢林总今天作客小崔说事。

    林大瀚:谢谢大家!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