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最新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在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方面雄心勃勃,但进展缓慢,目前只有8%的中国企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部署在生产环境中。
Gartner研究总监闫斌表示:“虽然小规模落地已在多种场景下出现,但大规模企业落地仍然较为少见。企业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尚未到达关键里程碑节点。同时,缺少具有显著业务价值的用例、模型(产品)成熟度和企业数据的人工智能(AI)就绪度,是企业生成式人工智能采用面临的首要挑战。”
2024年6 月,只有8%的中国企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部署在生产环境中,较之2023年4月的 6%,仅增加了2%。这远远低于全球20%以上的企业采用率(参见图1)。
2024年8月的中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网络研讨会显示,几个关键因素导致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国落地缓慢,请参见图2。首要挑战包括价值论证、模型与产品成熟度,以及企业数据的AI就绪度。
Gartner研究总监闫斌表示:“鉴于上述挑战,一些在缺乏明确业务价值的情况下大举投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可能开始失去耐心。不过,对这些企业来说,关键是要认识到,自ChatGPT发布以来,过去的竞争主要在技术供应商之间展开。现在,在围绕模型和工具的激烈竞争之后,企业之间围绕如何实现有意义的AI成果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这些挑战也可成为数据和分析领导者赢得这场竞赛的关键抓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Luminary Cloud宣布完成7200万美元B轮融资,专注开发"物理AI"技术。该公司云原生平台可将仿真速度提升100倍,利用物理信息模型实时预测汽车、飞机等产品性能。公司推出针对特定行业的预训练模型,包括与本田合作的汽车设计模型和与Otto航空合作的飞机开发模型。融资由西门子风投领投,将用于扩大研发团队和市场销售。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通过MotionBench发现,当前最先进的AI视频理解模型在精细动作理解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准确率不足60%。他们提出的通过编码器融合技术TE Fusion有效改进了这一问题。这项研究揭示了视频AI理解的基础能力缺陷,为该领域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伦敦量子动态科技公司宣布交付业界首台采用传统半导体制造工艺的量子计算机。该系统已安装在英国国家量子计算中心,使用标准化300毫米硅晶圆,是首台自旋量子比特计算机。系统采用CMOS技术,占地约三个19英寸服务器机架,具备数据中心友好特性。公司开发的可扩展瓦片架构支持大规模生产,未来可扩展至每个量子处理单元数百万量子比特,为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多家机构推出OVO-Bench评测体系,首次系统评估视频AI的在线理解能力。研究发现当前最先进的模型如GPT-4o在实时视频理解任务中表现远不如人类,缺乏时间感知、实时记忆和主动响应能力。该研究为智能家居、在线教育、医疗监护等实际应用场景的AI升级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