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趋势不是终点,而是通往下一个时代的坐标 原创

面对增长放缓与技术跃迁的双重拐点,几乎所有企业都身处同一个十字路口: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业务协调与财务压力、技术与数据管理的复杂性、风险与合规挑战、以及持续紧缺的人才与组织能力。

面对增长放缓与技术跃迁的双重拐点,几乎所有企业都身处同一个十字路口: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业务协调与财务压力、技术与数据管理的复杂性、风险与合规挑战、以及持续紧缺的人才与组织能力。

这些变量正共同塑造新的竞争秩序。

Gartner最新发布的《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企业提供了值得关注的方向坐标。

虽然一些战略趋势还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未来既是现在。Gartner研究副总裁高挺(Arnold Gao)指出,今年的趋势预测围绕三大主题展开:架构者、协调者与哨兵,象征着企业在构建、协同与洞察未来中的关键力量。

与年相比,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有8个新趋势。首先是AI原生开发平台。如今AI正深度嵌入软件工程流程,代码从人写到AI写,软件的生成逻辑被彻底重构。现在很多企业已有20%到40%的新代码由AI生成,未来开发流程本身也将变得更智能、更自动。

当然,高挺也观察到另一个变化:AI执行任务所需的时间在持续增长。当我们向AI下达一条命令,或提供一段更复杂、清晰的提示词时,它会进入更长的自我运行与生成过程,这意味着AI正在从“即时响应”走向“持续思考”,而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第二个趋势是AI超级计算平台。随着AI模型体量不断攀升,算力不再只是基础设施,而是未来AI的“算力底座”。从现在看来混合AI算力、算力调度,正在构成AI创新的底层支撑。

第三个趋势是多智能体系统。2025有一个趋势叫“代理型AI”在中国市场上叫“AI智能体”。而如今多智能体系统的出现让AI进入“协作时代”。单一模型的边界被打破,多个智能体能够分工协作,像一个“AI团队”一样共同完成复杂任务,显著提升AI系统的执行力与可靠性。

第四个趋势是特定领域语言模型。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报告指出,95%的企业AI投资未能兑现回报,因为原因不在模型或监管,而在实施方法。

换言之,问题往往不在“大模型不给力”,而在企业自身的落地能力。Gartner认为,懂业务的AI将比懂语言的AI更具价值。无论是法律、医疗还是金融,行业专用模型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

第五个趋势是物理AI。目前AI也开始从虚拟走向物理世界,物理AI融合了语言、视觉与动作的理解能力,成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应用的基石。AI不再只在屏幕上思考,而是在现实中行动。

目前物理AI技术有VLA模型和世界模型两个流派。“从当下来看,这两类技术还难分高下,各有优势。”高挺认为,观察行业头部玩家的布局,往往就能洞察未来的走向。而“物理AI”的出现,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

第六个趋势是前置式主动网络安全。AI是一把双刃剑,渗透也带来了全新的安全挑战,需要从“事后响应”转向“预测防御”,AI对抗AI的安全体系正在成形。前置式主动网络安全主要包括五种技术:预测性威胁情报、自动化曝光管理、高级混淆、高级网络诱骗、自动移动目标防御。

第七个趋势是数字溯源。就像制造一辆汽车,主机厂需要从各个供应商处获取零部件,并通过物料清单(BOM)来管理。如果某个零件出现质量问题,企业可以迅速定位并更换。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软件世界,我们需要为软件建立加密清单SBOM,在复杂的AI系统中实现可追溯、可控与可信。

第八个趋势是地缘回迁。AI已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组织能力与伦理问题。透明、公平、可控的AI系统,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企业感知到地缘政治风险时,往往会将大量数据和应用,从全球公有云迁移至本土化、自主可控的“主权云”上。

最后机密计算和AI安全平台两个趋势则与去年的趋势有部分重叠,机密计算保障数据能用且可控,AI安全平台则保障能力可用且可信。在当前的技术与监管环境下,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安全与合规的双重防线。

可以看到,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中,至少有6项与AI直接相关或以AI为核心,包括:AI原生开发平台、 AI超级计算平台、多智能体系统、特定领域语言模型 、物理AI 、AI安全平台 。Gartner指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趋势反映了一个“由AI驱动、超连接的世界的现实”。在未来1年内中国企业应该更加关注:物理AI、AI原生开发平台、特定领域语言模型、多智能体系统。

在AI应用中,并非所有风口都能创造长期价值。在高挺看来,风口往往被技术突破驱动,追求新奇与效率,但难以解决真实问题或融入复杂工作流;价值则以问题为导向,深度嵌入系统,能创造独特优势。

2026年的技术趋势“紧密交织”,单一的能力已不足以应对挑战 。现在企业的状态是“既要、又要、还要”,所以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超连接世界中 ,兼顾快速创新(价值创造)与随之而来的新风险(价值保护)之间的平衡。

所以趋势不是终点,而是通往下一个时代的坐标。

来源:至顶网CIO与CTO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5

11/10

09:09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