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在青岛观战了一场关于“互联网时代还需不需要CIO”的辩论赛,不出所料,现场果然火花四起,火药味十足。原因在于这个辩题实在拟的十分刁钻和狡猾——互联网时代还需不需要“CIO”,而并不是互联网时代还需不需要“首席信息官”。也就是说,在这里,我们可以对“CIO”做出其它合理的释义,比如早年前调侃的“career is over”,或者近两年被赋予了美好愿景的“首席创新官”、“首席智能官”等等。只是,或许传统的CIO岗位已经到了一个行进的十字路口。
辩论的双方阵营当中,也不乏来自CIO的代表,这引发了在场CIO的极大参与讨论热情。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CIO这个群体已经普遍开始在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重新对这个职位进行定义和解释。尽管近年来媒体舆论将CIO的生存环境描绘的相对比较恶劣,甚至有人声言CIO要么转型创新,要么就消失。但是,乱世出英雄,梦想还是要有的,CIO不会轻易地“狗带”。
当然,不想被颠覆就必须走出舒适区,做出改变。时代赋予了CIO新的使命,这意味着以前的那“一把斧”已经不完全够用,在互联网时代,除了IT知识、业务知识之外,影响力、领导力和胜任力也都已经成为衡量CIO价值的必要参考标尺。
日前,由中国CIO自媒体联盟主办的“中国企业‘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导力大会”的“CIO领导力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数十位企业信息化负责人以及专家就针对CIO的领导力、CIO的未来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那么什么是“领导力”呢?
德鲁克说,领导力就是把一个人的视野提到更高的境界,把一个人的成就提到更高的标准,锤炼其人格,使之超越通常的局限。然后才能把一个人的潜力、持续的创新动力开发出来,让他做出他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那种成就。领导者本身的定义是有人跟随,有人跟随你,你就是领导。最重要的,就是你把人领导到什么方向上。
所以,当我们谈领导力时,已经不再仅仅去谈IT系统、IT运维、项目实施,而更多的是信息战略的制定,谈的是CIO的影响力、决策力和胜任力。
根据中国CIO联盟调研分析显示,CIO的胜任力模型包括四个方面,即知识与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领导力和影响力。再细分下来,这四个维度还包括十八个能力。如图:
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虽然IT从业者正在不断地怒刷存在感,但是CIO这碗饭还是没那么容易吃,时代的阴晴变化之快,也注定了CIO必须备足十八般武艺,时刻准备着。用友网络公司首席管理咨询专家叶晓红在会上表示,CIO应该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对照以上的模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哪方面欠缺就及时补足。
“从传统的技术支持到业务决策的中坚,CIO正在从1.0时代迈入2.0时代,从关注技术,到不仅关注技术,更加关注业务成效,CIO有了与CEO同样的工作目标。”叶晓红表示,“这意味着,在IT创新过程中,CIO必须从系统管理员转型成为指挥员。”
在她看来,领导力的组成就是影响力,而具体而言,影响力还包含了职位权力、威信、激励能力三个方面。其中,职位权力是组织赋予的,可能动发挥的空间很小,但威信却是由自己树立的,是可以慢慢提升和修炼的,这包括个人的品德修养、知识技能,实际业绩、个性魅力等等。叶晓红特别强调了CIO对团队的激励能力,她认为一个团队必须要有统一的价值观,才能往同一个方向和目标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CIO一旦具备了领导力,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CIO了,至少在组织架构的中,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对此,叶晓红更是认为CIO应该是凌驾于CEO、CFO、CMO、COO等角色之上的,属于公司最高决策层,能够对全公司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如果你有能力的话你会凌驾于所有团队之上的,如果你现在不是这样的,那就还有待于提升。”她说道。
这当然是一个最美好的愿景,但是,我们也非常清楚,要实现这样一个愿景,CIO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去做的就是知己知彼,了解CEO、CFO、CMO、COO这些角色不同的管理视角,同时还要进一步对自己的管理视角有更深入的认识。要做到在业务部门中最懂IT,在IT部门中最懂业务。
据叶晓红介绍,CIO应该属于公司的最高决策层,主要负责制定公司的信息政策、标准、程序的方法,并对全公司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而言,CIO首席信息官的管理视角包括六个方面:挖掘企业信息资源、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为企业信息化布局、评估信息化价值;负责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完成信息系统的选型实施;收集研究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协助完成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运用信息管理技术重建企业的决策体系和执行体系;安排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发现信息应用的瓶颈、观察研究企业运作中的信息流及其作用;向董事会其他同事描绘新的IT技术(例如电子商务等等)带来的新的机会。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IT执行的杂事中抽离出来,转变成为真正的指挥官,去做CIO应该做的事情。
对此,陕鼓集团战略规划部副部长孙为平也颇有感触,他认为在云计算时代,CIO受到了来自多个方面的威胁。“首先,论技术能力我们不如IT公司,论业务能力我们不如纯业务部门,论项目管理我们不如管理人员,我们现在慢慢变得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是就离消失不远了。所以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竞争力,把刚才说的几件事主动扔掉,改变自己的DNA。深扎业务,融合业务,创造价值,要比业务人员懂IT,比IT人员懂业务,利用IT特点引导企业创新,推动企业创新,产生企业价值,这个能力是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不破不立,当我们处于舒适区时,就很容易安然于自己熟悉的环境,害怕做出改变、害怕失败。但好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倒逼IT从业者必须走出舒适区,倒立着考虑问题,转变做事的方式。在雪松控股集团CIO徐斌看来,这对于CIO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信息技术已经不仅是优化效率的工具,而更多地是产生业务价值、创造新商业模式的工具。这需要企业IT部门转变自己的定位,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而CIO也要主动从首席信息官转型成为首席连接官,具备战略思维、商业思维、共赢思维三大思维,以及规划、领导、技术判断、项目管理、数据使用、趋势创新六大能力,主动去连接业务、驱动业务价值的实现。
正如叶晓红所提,要进入2.0时代,CIO就必须从作业顺畅的润滑剂转变为业务创新的催化剂、从IT配合企业运营转变为参与战略决策、从被动转变为自主、从单一象限转变到全面布局、从被动防守转变为主动防御、从技术化的技术语言转变为业务化的技术语言、从亦步亦趋配合转变为高屋建瓴的传道、从唯IT马首是瞻转变为娴熟驾驭IT。
这八个转变,看似轻描淡写,却不是一蹴而就,落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做出一份不同的答卷。但最大的不变就是改变,“道”之所以为“道”,首要的,就是迈开脚走出去。
写到这里,我还是想重新说回“CIO”这个主语,当我们在谈转变、谈转型时,我们已经是CIO了吗?在与中国CIO自媒体联盟秘书长李炜之前的交流中,他就明确表示,目前中国企业中绝大多数的信息化负责人都只能称之为IT主管,而非CIO。推动这个群体从IT主管到CIO的角色转换,也是他成立联盟的初衷。
而独立CIO寿阳也说:“谈CIO转型,本身就不准确。首先,我们本身就不是一个真正的CIO,其次,我们所处的位置都还没弄清楚,如何去谈CIO转型?”
所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IT主管离凌驾于CXO们还差着一个CIO的距离。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见鬼了呢。不想当CEO的CIO不是好的IT主管。叶晓红谈八大转变,徐斌谈九大思维能力,凌云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张振坤却说“广深高速”,即要在知识上成为杂家,精通各项专业领域,提高战略意图和站位,抓住时机快速见效。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价值,不需要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乐观。
当然,放大到整个企业IT来看,也是如此。即便互联网时代给予了IT巨大的发挥空间,但它不是万能的,仍然要正视信息化的作用。
“CIO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不同的行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价值和作用都是不一样。虽然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把信息化作为核心能力,但我也看过一些日本的案例,他们没IT照样玩得挺好。”寿阳表示,“当然,我不是说信息化未来作用有限,信息化未来发展空间作用是无限的,但我们仍然要正视它的作用。”
对此,张振坤也认为,现在中国企业在做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个很大的悖论,就是用西医在治中国病。“信息化从理念、方法论和实践,通通都根植于西方的思维模式和管理体系,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拿到中国来就能用吗?我觉得这里有很大的问题。”
对于未来CIO职业的方向性总结,寿阳的看法是首先要视野开阔:“不能因为自己手里有一把锤子,看什么就都像钉子,CIO要有客观的立场,跳出IT看IT,这是才最难的”;
大地影院集团信息化负责人王士迪和金山软件集团IT总监万勇强调了要顺应变化。王士迪表示:“不同行业不同时期对于CIO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最大的要求,就是是随机应变的能力”,万勇说:“顺应环境、发展阶段、行业特点,企业要找到自己的一条路就要有一个顶梁柱系统,才能将自己的“大厦”建起来,将信息化体系落到实处“;
原方正信息管理部总经理金林则直指一个管理岗位最关键的因素,不同企业的IT程度、业务程度不同,IT所发挥的空间也不同,但归根结底,CIO最核心的领导力就是“靠谱”。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UnifabriX 公司推出基于 CXL 连接的外部 MAX 内存设备,通过创新的内存架构设计,有效解决 AI 领域日益突出的内存带宽瓶颈问题。该方案不仅能显著提升 AI 处理性能,还可大幅降低部署成本,为大规模 AI 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亚马逊云服务推出两款高性能云桌面实例,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资源。新实例类型支持工作站级应用,但也凸显了云桌面在实时数据流处理方面的局限。AWS 同时优化了 Windows 镜像转换流程,有望简化企业云桌面部署和管理。
Catalog Technologies 公司推出了首本商业化 DNA 编码书籍。该书采用 DNA 存储技术,将 240 页内容编码为约 50 万个 DNA 分子,存储于干粉胶囊中。这项创新技术具有并行化、低能耗、占地小等优势,为数据管理提供了新选择。此次发布标志着 DNA 存储技术开始商业化应用。
Cirrus Data Solutions 与红帽达成集成,将其 Cirrus Migrate Cloud 产品与红帽 OpenShift 虚拟化平台对接。这一集成使组织能够自动化从"任何"虚拟机管理程序迁移工作负载,提高了混合工作负载的灵活性,加速了现代化进程,并改善了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