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如无意外,百年老店伊士曼柯达将于10月初彻底脱离破产保护,卷土重来。
对于这家昔日全球最大的影像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而言,一切还不算太坏。柯达完成破产重组的关键一步,与英国柯达退休金计划机构(Kodark Pension Plan,下称KPP公司)达成最终交易:柯达以6.5亿美元将个性化影像和文档影像业务出售给KPP。在此交易基础上,柯达宣布将重组转型成为一家专业商业影像技术公司,涵盖包装、功能性印刷、图文传播和专业服务等各个领域。
伊士曼柯达公司亚太区总裁李乐贤(Lois Lebegue)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大风大浪的日子已经过去,柯达将过上正常公司的正常生活。而在外界看来,全面转型商业影像市场的柯达,未来并没有看起来那么让人振奋。“胶卷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消费市场的彻底消失,柯达选择了企业市场重新切入数码时代是明智选择。”但IBM资深战略分析师王祺认为,这并不预示着重组后的柯达能够昔日重现。
转型逻辑
在商业影像市场的拓展上,柯达将通过技术方面的壁垒建立竞争门槛。
“新柯达的业务重点将包括包装、商业印刷、报纸、出版、公文性印刷以及企业服务。”李乐贤称,重组之后的柯达将成为一家以商业影像为重心的技术型公司。在印刷市场日益向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柯达眼下的选择似乎是通过技术切入企业级市场寻求新生,“我们所拥有的为数众多的胶印、混合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客户使用柯达提供的解决方案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出转型。”据其透露,柯达目前全球客户超过25000家,150个国家正在运营柯达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柯达此番剥离给KPP公司个性化影像业务与文档影像业务是老柯达原有的三大主营业务中的两块。“个人影像”业务主要指传统胶片生产和冲印业务,“文档影像”业务则主要服务于政府机构与大型企业。这也意味着柯达正式退出B2C市场,转而专注 B2B市场。李乐贤确认了B2C业务的全面剥离,“与KPP的关系长期以来较为密切,但是财务上已经完全没有关系”,据其介绍,两者未来最大的联系可能在于,KPP将沿用柯达品牌拓展B2C市场。而在商业影像市场的拓展上,柯达将通过技术方面的壁垒建立竞争门槛,柯达正在试图通过技术方面的创新帮助合作伙伴进行业务模式的转型。在中国市场,柯达正在尝试强化与医药公司的合作,通过条形码的印刷辅助辨别药品真伪;与《深圳日报》的合作则致力推广个性化解决方案,根据不同读者可以做到同一份报纸不同内容。“通过技术让报纸的运营商获得更高的广告收入,确保报纸的内容和互联网的内容有更好的链接。”李乐贤说。
“柯达此番的转型是基于传统印刷市场的萎缩,但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不需要柯达这样的企业继续提供相关的影像服务。”王祺指出,个人消费者对于影像、视频的处理与获取更多地隐藏到了企业端的后面,柯达不失明智地选择了从企业端层面重新切入商业影像市场。另外一面,从企业层面看,其内部管理也存在结构化数据向非结构化数据的转型,柯达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企业进行内部优化与转型。
“巨人”难返
对于新柯达来说,破产重组后的劫后余生固然值得庆祝,未来的路却并不好走。
尽管柯达方面对于重组后业务显示出雄心勃勃,不能忽视的现实却是巨人重现往昔的难度非常之大。即使转型成功,新柯达实际正在尝试着成为一家小而美,并非大而全的公司。
2000年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为143亿美元,1999年柯达股价高达每股78美元。2003年,该项销售利润已锐减至41亿美元,跌幅达到71%。重组后的柯达家底也不容乐观。据李乐贤介绍,柯达亚太区目前的业务规模为10亿美元,扣除已剥离的上述两项业务年营收约7亿美元。预计2013年柯达亚太区将盈利1.6亿美元。按照预期,这一地区三年后的营业收入要达到10亿美元。
另一方面,柯达大中华区成为柯达复兴的重要棋子。据柯达大中华区总裁王兵透露,三年后大中华区的年营收将达到3亿美元以上。而大中华区的年营收占到其亚太区的25%~27%,是柯达在亚太地区最为重要的市场。据此类推,即使柯达转型成功,也很难达到昔日胶片巨头的规模。
即使如此,柯达仍然对新兴市场的印刷数字化前景充满寄望。据其公布的数据称,数字化打印市场到2015年增长率为60%,将达到1550亿美元。另外一面,史密斯·派诺公司最新公布的《2018年:胶印与数字印刷的未来》统计报告显示,全球数字印刷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1315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87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4%。“在商业影像B2B市场,柯达已经积累了七八年经验。”王兵介绍,B2B业务方面,销售渠道与方式不会有太大改变。B2B业务倾向于为大客户提供更为直接的服务,对于中小型客户则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和集中程度,通过经销商采取不同的细分市场策略。但是与此同时,柯达在数码印刷市场将要面临的竞争无疑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首先要面临来自富士施乐、惠普、柯尼卡美能达等众多竞争对手的挤压。富士施乐大中华区总裁徐正刚之前就曾表示,该行业的利润已经变得很低。
对于新柯达来说,破产重组后的劫后余生固然值得庆祝,未来的路却并不好走。“此番的重组转型,无异于二次创业,需要格外小心应对。”王祺认为。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