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崔强 来源:ZDNET CIO频道【原创】 2009年10月9日
关键字: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这次CXO谈创新发展,我们这次节目主要是,因为马上临近国庆,六十周年大庆,我们采访一些CXO,谈一谈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将来的态势。今天有幸请到了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李主任,欢迎您作客我们的节目。
李卫东:谢谢崔强,中国地震台网,我是信息网络部的李卫东。
主持人:首先请您大概介绍一下中国台网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的大概状况。
李卫东:台网中心,本身我们这个单位比较年轻,我们单位大概是2004年10月份成立的,本身建立这个单位,它是把地震局传统上的几大块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主要是包括我们传统的地震监测,各种观测,一种监测,也有地震预报,应急救援。所谓整合主要就是依托我们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系统,来对传统专业系统进行整合,所以当时建这个,单位本身的基础就是依托我们的信息网络这样一个综合的技术。现在我们在的这个地方,就是三里河地区,我们的办公楼是在2007年竣工,除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办公,还有我们所有的核心中心,都在这里。我们还有另外的一个身份,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包括在去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它也发挥了相关的作用,主要是在承担着应急指挥。
主持人:其实今天的话题是信息技术对整个行业,整个政府行业的促进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到今天为止,对地震台网中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卫东:对我们这个单位来说,我们传统的业务来说,信息化技术本身带来的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因为前一阵子我们也交流过,我们也谈到了,简单的再提两句,我们从最早的,可能放在电子化,因为信息化是很大的题目。在电子化领域,我们从最早的传统的地震地址,到六、七十年代开始做传输,中国第一代、第二代的滚筒记录,到以后做远程遥测,通过电话来进行数据通讯,传的还是模拟信号。再往后八十年代开始做数字化,到了九十年代,数字化当时是在中国数字化的台网。通过这样的技术综合利用,十五期间我们有一个更大的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包括有地震的前兆这样的强震动的观测,还有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台网的探测评估。
我们在这样不管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我们就综合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数字、网络,信息化的各种技术。我们提高了几个方面,比如第一因为首先在地震领域里头,我们关注,观测的都是一些比较实际的物理量,地震的震动。比如说相关的我们有其他的电磁,地面的,其他相关的一些前兆,GPS这样的这种物理量。本身观测技术,如果信息化提高了,观测的精度提高了。另外,数据传输的效果,传输的通信方式提高了,速度提高了。原来可能每个台,因为台站要有它观测的环境,往往都在遥远的地方,比较偏远的地方,现在它能够很快把数据传过来。数据采集的性能,速度提高了,另外数据分析的水平提高了。再有一块更前瞻性的,我们赋予的新兴的数据分析,甚至于做一些虚拟化工作,比如说我们通过数据模拟建一个虚拟的,这样通过数据分析,假定那有一个,我们对数据进行繁衍、理合,就来分析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包括对地震我们也进行虚拟。假定这没有发生地震,发生了地震以后会怎么样,运动,地面运动会怎么样,对建筑物的影响会怎么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所有这些系统我觉得都是信息化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系统的革命,或者系统的发展。
主持人:实际上就是系统这种改变。
李卫东:对。
主持人:刚才你说已经有很多变革,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已经有很大的改变,您怎么看待地震信息化这种持续创新,它的价值。
李卫东:持续创新的价值,我觉得,因为我不是搞,很多专业,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说的不是非常好。我觉得持续性的价值,首先是信息化它几部分,第一是综合性的。原来我们可能专业在某一个领域的,比如说我们有传统的这种测震的,我们叫测震学,其实测震学最早来源于,地震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对这个现象他首先感觉地震在哪里,地震到底有多大,他关注这些问题,这是传统领域,我们叫定位。这是一个传统的问题,包括现在我们还不断的在做,我们时间做得更快,精度更高,这个是传统一个领域的事情。
另外,我们信息就做了一个综合的东西,比如说光有一个定位的精度,光有一个定位的结果还是不够的。比如说它的影响是什么,它会对整个的地质的影响是什么,对城市影响是什么,对整个灾害扩散的范围是什么,就带来了一个信息的综合应用的问题。所以这个是信息带来的持续性的价值,这个东西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它不是一个传统的,就某一个领域,一个学科的专家他所能够解决的,他需要一个综合的应用,我这是举一个例子。我觉得这一点,我们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多种学科的成果来做。
还有一个就是信息化促进了我们,基本上是标准化,就是我们和国外的同行,我们在做,由于它这种地位,偏重行业,学科,科学色彩比较重的,所以在数据交换、数据标准、数据研究上,它可能有一个共同协同来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个是它持续的作用。再有一个就是战略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地震预报是非常敏感的行业,非常难的,它是科学难题。但是从某种层面来说,我觉得能够最终推进预报持续进步要靠信息力量。就是说你要综合各种信息的系统,系统进步以后,带来它的完善。这和我们过去的癌症早期检查,最终通过基因的方式,这个也是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它可能学科有学科的基础,作为一个新系统来解决癌症的早期筛查。
主持人:你刚才讲到的例子,就是说数据是标准化的,可能跟国外的同行做交流,共同研究科学难题。目前台网中心采用了哪些信息技术或者信息手段,来监测地震,获得这种信息,它的手段有没有做过创新?
李卫东:我们现在所谓手段上的创新,比如说主要是我们跟其他做一些比较,我们跟台网中心的建设,主要是十五的成果,我们跟我们过去九五相比,我们现在是把全国,过去我们把全国分成区,当时是全国有八个台网,每个台网自己管自己的数据系统。现在在台网络中心我们六个中心负责全国的数据,当然用传统的话说可能叫数据提供,我们就在这一块,包括数据汇集、存储、服务,当然还有深度的分析,深度我们做得少一点,我们在技术上基于领先的。
现在国家发改委支持我们做的一个实验性的项目,我们做V6的一个,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实验系统,是这样,我们是想第一要研制新的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可能能够部署在建筑物,它的传感器直接提供的就是地震以后的内部信息,就是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再有一个,我们这个仪器它将来能够组成一个传感网,依托我们公共的网络平台,或者自己的通信,它能够大面积的铺设和部署,这样就可以在地震发生以后,及时把大面积的,精确的受灾的数据反馈回来,而不是传统我们主要是依靠人上报和调查,这样无论是信息的精确度,
信息汇集的速度,还是它这种准确度来说,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地震台网中心它到底在哪些领域,或者是哪个环节使用了这种分析,你可以举个例子跟我们讲一下,它取得的一些显著的成效。
李卫东:我们现在从,这个题目我觉得有点大,信息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我举点简单的例子。一个是我们做十五项目的时候,我们中国十一五建设方案草案,当时提出了几个目标,一个叫网络到台站,IT到(明细)我们用TCVIP这样一个协议,在几年时间内统一了全国地震监测,地震观测的数据传输体。当然本身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说,这个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是从这个层面来说,为我们所有的数据快速获取,数据的快速分析,包括我们不同的数据间的工作,都带来了深刻变化。所以现在从技术体系来说,比如我是一个行业的,或者是外部人员,专家,想获取地震数据是非常非常方便的,当然这里可能数据共享有一些其他层次的,比如说管理体系,我们的服务精神。但是从技术进步这一层次来说,我们使用实际上是跟国外同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或者说我们更超前一点。
另外,比如说我们在地震局,因为它是一个应急的部门,它比较注重地震震后应急的系统建设,在十五项目建设中,包括在台网中心建设项目中也非常注重地震现场的应急通信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包括前后端的技术配套的建设。在去年汶川地震的时候,第一个到现场通信车,就是到都江堰第一个通信车是地震行业的,我们赶在了某些专业的系统前面,这是通信的一些部分,当时四川在一个多小时就把它的应急通信车开到了都江堰,他本来是想开到汶川,结果进不去了。可能最终我们发挥的作用还是靠专业的,比如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它们这些系统,这个系统也发挥了作用,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
主持人:咱们谈了这么多IT技术,信息化,IT技术对地震台网中心的战略决策,或者是作为这种文件,下达一些命令的时候,它们会不会对决策有所支持?
李卫东:战略决策,应该这么说,这是我们的一个,我觉得可能是我们传统上的一个,我们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不单单是我们一个单位,就是我们可能比较注重技术层面的东西,新技术应用,一些方法应用,但是我们对战略上的考虑,这方面还是有点欠缺。但是我觉得战略上的价值,信息化是没有限量的,而且我们可以从一些小的地方做起,因为信息化大的方面很大,谈到信息化可能会站在所有业务系统之上,当然也可能放在下。它应该是跟业务系统不在一个层面,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刚才我们也谈到了,我们传统的,地震以后,我们产生了震动的一个结果,但是我们没有一系列的信息的演进,现在做得还不够,我们做了一点,但是明显还不够。所以我们就举汶川这个例子,战略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很快,地震以后十分钟我们就知道了这么大一个地震,八级地震发生在汶川,映秀那边,但是我们的战略不知道是哪破坏最严重的,哪大概是一个连续的,因为重大地震不会在一个点上,是一个场,一个地震带,对这个场地的破坏,跟着我们的应急战略策略是什么,而且应该在地震过程中不断的被修正,被演进,这个可能是我们信息化应该解决的,但是我们这一块做得不够好。
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信息化技术应用,还不是一个非常高的点,更高一个点可能要看到整个行业发展规划,我们通过这一个事情,实际上本身地震就是三十年来这么一回。
主持人:随着台网建设中心,我知道你们的站每年都在增多,现在有多少家台站?
李卫东:我们大概是这样,全国,不完全是,因为我们台站它是一个数据大集中,全在台网中心这里。现在台网中心汇集的,包括从技术上,管理上,我们大概分成了几类,(监测台)大概有一千零几十个台站,前兆台差不多,因为我们前兆台,物理台的台点数测得少,大概全国有四五百个,但是每个台是要综合(摄像),有很多仪器放在一个台里,因为建一个台的基础设施很麻烦,所以它把很多台建在一个台站里头,所以大概有三千多个测站,这
个数字也是很庞大。
主持人:其实这一千多个和三千多个台站,怎么管理?分开管理还是上面统一管理?
李卫东:我们大概两级,本身属于台站维护这一层面,就是属于哪个,我们中国下面有省,属于哪个省区就归哪个省区管,比如属于北京的台站,台站的一些事情,包括一系列维护的事情,包括台站人员的生活、工作、待遇都是统一管理的。技术上,我们牵头,我们单位,数据质量怎么样,包括某种程度上提供数据服务,我们也是统一来做,当然省局也做这个。
主持人:您对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哪些期待?可以从企业和个人来讲。
李卫东:这个行业来说,我先谈谈地震行业有关的,我觉得一个行业的发展,因为信息化它是一个,刚刚提出来的,最早提叫机械化,那时候还没有我们,自动化,机械化,然后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现在开始提信息化,包括我们国家十七大以后,大部制,工业信息化部,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个部会出来。
主持人:原来是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李卫东:现在叫工业信息化部。
主持人:这个名字,国家战略能看出来。
李卫东:所以从行业来说,我觉得因为这个行业传统有很多领域,我们想信息化,我们刚开始,刚才你问为什么,可以做一些学术间的交流,交叉、综合,这是我们的目标,综合利用,把它们之间的经纬连接,就是信息化的技术,这是一个方面,可能最主要是需要行业规划,另外需要有一些,做一些深度服务的公司,包括企业,包括行业专家在一起来做一些磨合,来做一些努力,这是一个层面。
另外,技术层面,我谈简单的,因为这个层面太多了,现在比较复杂的就是管理上,一个系统是庞大的,最大的一块是运行,运行里面最复杂的就是管理,管理硬件,硬件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多,虽然我们的技术进步,但是它还是越来越多,各方面监控都不一样,应用复杂,软件,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这种软件管理也是非常麻烦,用户非常多,每个应用有自己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实际上还要兼容,管理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在管理技术上能够有一些突破,减轻管理者的压力,将来我们也希望自己在系统建设、产品采购,更多的一些考核管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能好,将来我们的维护成本就低,维护成本低了,本身也是给国家省钱了。
个人方面来说,我觉得信息化最终的,我觉得还是到家庭里面去。家庭里面,现在我们的家电智能化,标准化。
主持人:其实今天很感谢李主任给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地震行业的一些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另外也对未来的信息技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期待,十分感谢李主任,谢谢大家!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