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信息化助力首博 还历史一个原貌

信息化助力首博 还历史一个原貌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认识你自己”是人类始终在做却永远没有结项的一个课题。认识自己的过去才能认识自己的现在,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过去的绝好条件,因为很少有一个地方能让你像在博物馆一样,接触过去留下的人证、物证、书证,很少有一个地方能让你像在博物馆里那样,与过去进行无休止的对话。 ——首都博物馆馆长 郭小凌

【原创】 2008年1月7日

关键字: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本报记者/张晓楠 By Zhangxiaonan

自然博物馆里边那个足有几层楼高的恐龙骨架是我童年对博物馆的最鲜活记忆,印象中北京的博物馆都是高高的房顶,昏暗的灯光,以及黑糊糊的摆放展品的玻璃柜子,这种对博物馆的印象让我成年之后再没踏入过任何一家博物馆。直到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竖立起一座特别气派的建筑——首都博物馆新馆,才让我又有了进去转转的愿望,因为有人告诉我:带着语音导航耳机,走到哪儿一按键,就能听到展品的介绍;有人告诉我:采用全息幻影成像系统后播放的开国大典和五四运动的宣传片,让人看了激动和难忘……首博新馆保存和陈列着北京约50万年人居史、3000年城市史、800年京都史的珍贵遗存,也保存和陈列着20万件珍贵展品,新首博最大特色在于,它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还原了历史的全貌。而首博的信息化尝试,对于整个博物馆行业都有着可贵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现场和网络“夹击”

首博科技部主任祝敬国给人的感觉不像一个技术专家,倒像一个文物考古学者,他告诉我们,首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多种信息传播方式,让观众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传播方式既包括现场信息传播,也包括网络信息传播。

现场信息传播主要有语音导览、PDA导览、触摸屏、环幕、多媒体展室等很多种,力求通过这些信息化手段,为参观者详细介绍展品情况。目前语音导览系统已经开始采用,部分展品旁边有一个编号,走到展品面前,按下手中导览系统的相应编号,就能够听到展品的介绍。而PDA导览提供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讲解服务,参观者走到哪里,PDA可以自动播放展品的语音介绍和图片,参观者甚至可以把感兴趣的资料直接发到自己的邮箱,由于该系统需要无线网络的支持,而首博的无线网络还没有建好,祝主任预计年底该系统才能够投入使用。

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就是遍布在展馆各处的多媒体展室了,这些多媒体展室结合平面、三维和视频技术,让许多历史事件“原音重现”。环幕采用6个投影仪组成三幅图像,这些图像的尺寸和清晰度都是国内同系统里最高的;介绍五四运动的展室采用全息幻影成像系统,图像都是1:1的真实尺寸,给人感官的震撼;3楼的古建筑展馆采用三重幕,通过从近到远的三个屏幕,实现空间上的立体纵深。

而网络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开发当中,未来首博的各种活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了解,比如多功能报告厅当中的活动在未来将考虑进行网上直播。而最新改版的首博网站,力求做到服务与研究功能相结合,不仅展示展品,而且将网站作为北京历史、文物知识库,将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汇集,为公众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提供帮助。

构建知识库系统

看得到、摸得着的这些设备只是首博信息化的一部分,首博信息化还包括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信息化的管理职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馆藏资料信息的存贮、共享、挖掘和利用。难怪祝主任告诉我们,后台庞大的以产品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库是首博信息化的支撑。目前首博拥有30万件有形的文化遗产;将近10万件无形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3万件音频产品(例如相声)、2万件视频产品(例如京剧)、1万件民间传统工艺、1万件民俗、节庆;还包括像孔庙、白塔寺等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他认为首博信息化最大的特点不是利用了多少多媒体技术,而是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各层次的信息交汇在一起,最大限度服务于公众。目前首博也正打算进行两个方面数据信息的拓展,那就是从馆藏资料到不可移动资料(例如古建筑等)的拓展,以及物质性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展。未来经过一番努力,这个数据库将成为一个知识库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融会贯通。祝主任认为,这个知识库系统的建成最少要用5年的时间,因为它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太高了。

他表示,依托这个知识库系统,首博可以拓展一些更深层次的服务。比如为了增加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历史文化氛围,可以制作一些可供手机下载的文物图片或者相声、京剧的彩铃;再比如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连通,为外地或者外国游客提供景点介绍服务和指路服务。

信息化不看技术看应用

据祝主任介绍,中国的博物馆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并不落后于国外博物馆,但是在信息化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国内与国外的差距比较大。国内博物馆多年以来始终重视器物的信息化,却忽略了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工作,而且就文化遗产的范围来看,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人文历史上,应该重视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的结合。

国内博物馆信息化与国外的另外一个差距,祝主任认为是国内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水平较低,他非常惋惜地表示:“你们是做IT报道的媒体,接触了那么多的IT公司,但是目前没有一家公司开发一个软件,将我们的古代文字,比如象形文字进行转化,如果我们的古代文字能够进行转化,可能对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深远影响。”

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博物馆信息化也在重点考虑技术手段的利用,但是博物馆信息化的关键,应该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什么功能,而不是花哨的信息化设备的采用。

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收效微的工程,首博信息化投资规模更是巨大,那么如此大规模信息化投入的回报是什么?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祝主任的答案可能能够代表投身博物馆信息化大多数人士的心声吧。他认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非营利的机构,它生存的理由就是传承文化,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辅助首博更好地传承文化,这就是信息化的回报。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当中,对国家发展有所贡献的知识太多了,如果信息化手段的采用能够辅助我们更好地将5000年历史文化当中的精髓为我所用,可能也是信息化的另一种回报吧。

文物博物馆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建设目标

以文物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文物信息基础设施和公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初步实现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主要任务

逐步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规划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完成以国家文物数据库中心为核心、以文物信息网络为基础、以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的文物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以全国馆藏珍贵文物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的国家文物技术数据库建设;以基本信息资料数字化为基础,推进考古发掘、大遗址保护及文物保护工程的信息化工作;利用信息监测和网络通讯技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监测预警与安全防范能力;继续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加紧开展中国数字博物馆技术框架研究;继续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现文物保护科技信息充分开放与共享;全面开展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文物管理部门日常事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立23个行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基地,建设一批省级信息化成果应用推广示范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适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工作队伍。

重点项目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动态监测平台;中国数字博物馆系统设计与研究;全国文物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中国数字博物馆系统设计与研究

以全国博物馆及其他文博单位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基础,研究建立超大规模的分布式文物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群,通过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规划统一的文物信息综合展示平台,向全社会提供生动、高效的文物信息服务。中国数字博物馆系统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分布式的文物基础数据库群、一个开放的文物信息网络体系、一个统一的文物信息综合展示平台、一个功能齐全的文物数据加工中心和一个便捷的文物数据交换中心。主要包括:一个分布式的文物基础数据库群、一个开放的文物信息计算机网络体系、一个统一的文物信息综合展示平台、一个功能齐全的文物数据加工中心、一个高速便捷的文物数据交换中心。

(文物博物馆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为“2005年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信息化标准与规划专家研讨会”讨论稿。)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