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9月11日 北京消息:在“人工智能即将引发世界末日”的说法甚嚣尘上的大环境里,理性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为此,今年年初,我与同事Matt Cain决定写一篇研究报告,以期在所有喧嚣的“末日悲观论”中发出理智的信号。
在Gartner题为《通过数字化工作场所项目利用人工智能增强人类技能而非取代》的研究报告中,我们重点提出了各企业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增强人类能力,并进而构筑新型能力、拥抱新工作模式的若干途径。
我们认为,将人工智能引入工作场所的确是一场天翻地覆的转变。在我们为每一个垂直领域提供服务时,这一举动将带来飞跃性改变。但是,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而且为什么我们应该加以关注呢?
变化一:人工智能要求工作者更加人性化;讽刺的是,这并非我们想要的。
人工智能其中一个被低估的优势就是它帮助人类从事与生俱来(或者至少应该)擅长的工作,以及支持机器完成其精通的任务。这种“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导致了一个类似“半人半马”的怪象:一方面增强人类能力,而一方面又将机械性、重复性的任务交由机器完成。
这就是第一个悖论——我们不愿接受这种变化——它将导致我们的工作方式更加人性化。但是,您可能会问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成为“真正的人类”很难做到。这要求具备想象力、移情、好奇心、批判性思维、激情、创造力——您懂的!人性化就要避开例行任务,即:只与生产力相关的任务。人性化需要我们开展创造性工作,这是只能由人类完成的工作。事实上,这些工作是均涉及充分运用个人专长与独特行为(例如:由于上次的愉快体验,您打算走进那家餐馆并依然希望某位服务员提供服务)。
部分原因在于——随着我们逐渐长大,由于标准化教育以及上令下行的就业性质,我们的创造力(大量)消失了。因此,对人类能力的要求越低,我们的生活似乎将更加轻松。如需深入了解详情,请查阅《学校教育是否扼杀了创造力?》(个人愚见,这是迄今最好的TED演讲)。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变化二:人工智能要求人类“从外到内”地看待工作
将设计思维方法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之中时,需要以退为进,重新思考客户的实际问题,并且确定在哪些场景下机器可以最好地协助人类为客户提供支持。这相当于非常规(需要更高认知能力)与常规(机械、可重复)任务。该方法揭示了第二个悖论——重新设想自己的工作,以期被取代的工作者将难以如愿,但他们会影响所在企业的人工智能战略方向。
变化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补充人类技能将提高决策与流程效率
人工智能引发变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人类成为“请求-响应链”(request-response chain)内中继信息的中间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从记录系统中提取数据外,人类贡献的价值很少,因此主要向非中介化发展(参见下图)。
我们应提高人类的作用,借助独一无二的业务与客户知识来提供个性化洞察,同时将提取重复性信息的责任交由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助理处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三星与AI搜索引擎Perplexity合作,将其应用引入智能电视。2025年三星电视用户可立即使用,2024和2023年款设备将通过系统更新获得支持。用户可通过打字或语音提问,Perplexity还为用户提供12个月免费Pro订阅。尽管面临版权争议,这一合作仍引发关注。
浙江大学团队提出动态专家搜索方法,让AI能根据不同问题灵活调整内部专家配置。该方法在数学、编程等任务上显著提升推理准确率,且不增加计算成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问题偏爱不同专家配置,为AI推理优化开辟新路径。
苹果M5 MacBook Pro评测显示这是一次相对较小的升级。最大变化是M5芯片,CPU性能比M4提升约9%,多核性能比M4 MacBook Air快19%,GPU性能提升37%。功耗可能有所增加但电池续航保持24小时。评测者认为该产品不适合M4用户升级,但对使用older型号用户仍是强有力选择。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SIRI方法,通过"压缩-扩张"交替训练策略,成功解决了大型推理模型"话多且准确率低"的问题。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数学竞赛题上将模型准确率提升43.2%的同时,输出长度减少46.9%,真正实现了效率与性能的双重优化,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