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产业化的三个问题
现在的容器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在客户那里,厂商经常表示容器无所不能,但又有很多客户吐槽容器体验不好。所以,容器你想闹哪样?
容器表示很无辜,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掉”沟渠。好好的明月技术,用不好,真是有很多的Gap。
不可否认,容器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目前市场上也有很多成功使用容器的案例。
容器能做什么?
怎么做?
怎么选技术解决方案?
这是客户需要亟需了解的三个问题。
容器技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企业在部署容器技术时最希望在这一问题上寻找到答案。
据悉,2016年12月2日,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OSCAR)将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2016年年会,披露多项重量级工作成果。业界期待已久的由云栈科技牵头编写的“容器技术应用场景”技术规范初稿将揭开面纱。作为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立项为研究课题的技术规范,“容器技术应用场景”不仅将帮助厂商打造更符合市场需要的容器技术产品,同时也将满足用户“少就是多”的需求——用户可以借此清晰地了解到容器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下的功能和作用,有效规范市场,加速国内容器技术应用的落地,最终推进整个云计算开源技术产业化进程。
四大场景的框架、部署和指标
OSCAR“容器技术应用场景”针对大部分机构的实际部署需要,帮助企业了解容器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下的关键功能和作用。同时,为企业提供容器技术应用的具体建议,比如在具体场景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是否能够100%满足该场景部署需要,以及容器技术部署后的实际效果和具体指标等。云栈科技的CEO王利俊表示:“容器应用场景总结为:持续集成持续交付、运维自动化、开发测试环境交付和微服务,这四个场景中容器的具体作用、实现和遴选指标,是客户最最关心的问题。本规范也是从这四个场景的三个问题出发,总结一套让客户更加明了的规范。”
一直以来,产业化都是云计算开源技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开源技术从代码变成产品并最终实现产业化,是各界各方探索的方向。作为业界具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组织,OSCAR致力于推动云计算开源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引导云计算开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完善云计算开源全产业链生态,探索国内开源运作机制,提升中国在国际开源的影响力。
此次年会上,作为OSCAR在推进开源技术产业化上的又一次实践,由云栈科技王利俊牵头编写,联合华为、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银联、国电通、华为、华三、烽火、IBM、EasyStack、九州云、UMCloud、云途腾、中兴、浪潮、联想、广电规划院、博云、亚信、豆瓣、乐视等多家OSCAR会员单位共同完成的“容器技术应用场景”技术规范1.0版将正式发布,这也是业界首个容器技术的产业化规范。目前,该技术规范已立项为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研究课题,经过两次研讨会的讨论,OSCAR后续将还继续完善这两项技术规范,助力其成为协会标准,为产业化提供切实有效的标准规范。
只有让技术厂商和企业用户明确某项云计算开源技术不能做什么,能做什么,才能有效的推动产业化进程。”在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秘书长栗蔚看来,开源技术就好似一部汽车,技术厂商在制造这辆汽车的时候应该了解道路对于车辆的要求,比如限高、限宽等,同时用户在使用这辆汽车的时候,也应该对于这辆汽车的功能有全面的掌握,以决定在什么环境下驾驶这辆汽车。因而,无论是“容器技术应用场景”技术规范旨在解决技术厂商在推出开源产品和企业在使用开源技术时的具体问题,消除痛点,规范市场。
“容器技术应用场景”不仅是容器技术标准制定上的突破,更是OSCAR携手产业界在“团体标准”制定上的有力探索。当前,在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背景下,团体标准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标准是技术的“通用语言”。相比较传统标准,团体标准真正来自于市场,其天然的市场属性使其更“接地气”,是众多标准化改革措施中最易启动、最易参与、最显成效的,能够有力支撑技术创新。因而,作为典型的团体标准,“容器技术应用场景”技术规范真正体现了市场需求,为容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另悉,大会还将发布国内首个容器技术白皮书、OpenStack技术应用场景技术规范等多项成果,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