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10月20日 北京消息:
第三部分 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公式
什么是成功?我觉得象比尔盖茨和马云这样的成功离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比较远,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也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必然叠加。但每个人都需要成长。在我看来,要想成长有三个关键因素: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习惯(成长=价值观X思维方式X习惯)。
价值观
价值观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也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人群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它同时也是一个人对人生、社会、世界一些价值的排序。比如爱人、孩子、朋友、家人、同学和同事在你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如何排序这个就是价值观。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要面临一些基本要素的排序,包括我们经常讲的“名”、“利”、“权”,究竟我们如何平衡和取舍,这是所有俗人伟人都要碰到的问题。
没有人经常会问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但它蕴藏在每个人的头脑里,最终表现在我们的行为选择上。曾经有朋友问我,到底还要不要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和价值观。我说,还是要坚守,因为这样心里踏实,睡觉都安稳。而且时间越长坚守的价值越大。我说,可能因为坚守,短期内有所失,但长远来看获得的一定会更多。而且失去的往往都是和幸福无关的东西,而得到的却是通向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财富。
思维方式
其次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非常重要。人们常说“知识创造价值”,但知识不会直接创造价值。如果没有好的思维方式,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这个思维方式有三个层面:概念(或者概念化的思维)、逻辑和结构。
我认为概念能力是领导的基础,一个管理者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把概念抽炼出来,明确判断形势。概念要和学习相结合。为什么很多人对一些概念一知半解?就是没弄懂。所以一个人的概念能力就是说你能把一些基本的东西搞懂。这个“懂”有几层含义:
第一层是自己认为自己懂了,这是最浅层的;第二层不仅自己认为自己懂,还要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书面或语言),而不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第三层是什么呢?就是让别人懂。如果一个概念经过你的表述别人一看就懂了,那说明你是真正地懂了。
所以说我们做企业的、做领导的跟研究理论的最大不同就是,我们要直指人心,通俗简单地表达,而不是故弄玄虚,华而不实地卖弄。我们看伟大的人物都有这样一个特质,即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晦涩问题通俗化。如毛泽东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还有企业界领袖象柳传志的“瞎子背瘸子”,任正非的“让听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话都让我们记忆犹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并把其通俗化了,只有通俗才能持久,才有生命力。
其次是逻辑。什么叫逻辑?“因为……所以……”、“只有……才能……”、“只要……就……”,这些关联词都可以称为逻辑。做一个课题之前要把逻辑写清楚,问题在哪里,问题的成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这个三段论也是逻辑。一个企业家或者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研究的是两个东西,一个叫趋势,第二个叫规律。课本上教我们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也是逻辑,前者告诉我们如何把书读薄,后者告诉我们又如何把书读厚。这些都是逻辑。事务本身运作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属性,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掌握了逻辑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对于做企业,做领导的人,更重要的逻辑思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对你所在的行业和趋势的研究判断。一是趋势,是历史前进的方向,历史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也代表着一种量变的积累。比如我们站在十年后看中国、看你所在的行业,我们都能讲清楚各自行业的发展趋势,但这个不可能,所以如何判断未来的行业趋势对企业家和管理者是一个挑战。
二是行业规律,各行各业有各行各业的规矩,这叫“鼠有鼠道,猫有猫道,不是无道,各有其道”,如果我们真正能把握这个规律,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我们讲要掌握趋势和规律。
最后是结构。什么是结构呢?比如看书,我的习惯是先看前言,再看结语,然后再看一看目录,基本上就掌握了全书的大概脉络和思想。这就是结构的一种解读。
结构有几种表现形式,一种叫树状结构,也叫鱼骨图,使你整个思维方式不重复,不遗漏,不矛盾,这种结构使得思考问题更具完整性,举重若轻,纲举目张。另外一种结构叫“剥葱”法,即抽丝剥茧,最终直至核心,就是说要抓住主要的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最后一种就是网状的思维方式,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思维跳跃很强,跳跃没问题,关键是散点之间要有联结关系,有联想的能力,才能激发更多的触点,无限扩大。如果你的视野只能看到自己企业的范围,那么你的企业永远做不大。
习惯
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习以践知”、“一以贯之”,“习以践知”是告诉你要做,要习惯这样做;“一以贯之”是不要总变,总变不叫习惯,一个习惯的养成要靠不断的训练,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有好的习惯。好的习惯跟学历、地位,或职权都没有关系。
好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习惯,这是促成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基本要素。
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企业,而是管理自己,包括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
第四部分 职业经理人的目标管理
职业经理人的目标有以下几个层次:价值观、战略、计划和习惯。价值观是要解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表达如何看待世界和周围人群的基本态度;战略是要回答自己擅长什么的问题,想在哪方面取得竞争力。计划,是行动力的基础,解决如何实现战略的问题;习惯,如前所述,这里不做重复。
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企业,而是管理自己,所以叫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是把企业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企业增长30%不是目标管理,把30%的增长跟个人的成长和行动结合起来,这是目标管理。
另外一点是自我控制,所有的目标管理没有自我控制不行。为实现目标,需要给自己制定计划、安排任务,这叫计划。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三观”:宏观上有方向,回答好“要带领团队朝哪走?为什么朝那走”的问题;中观上有思路,解决好“靠什么、凭什么、用什么”的问题;微观上有行动,把人、事、时间三个纬度统筹好,以使思路有效落地。把思路落地,还要做好三个维度的统筹:保证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按时完成事。同时要注重机制的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匹配权利义务。
目标管理的方法,可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目标是中心,机制和人是基本点。
以目标为中心
以目标为中心,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目标。目标就是企业的目标、部门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确定合理的目标永远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之一。什么是合理的目标?每人有每人的看法,不存在绝对客观的标准,但基本上是看趋势、看行业整体态势,看你的战略,看竞争对手。如果企业确定要成为行业中的第一,那么增长速度一定要超过行业增长的平均速度,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速度。
另外,永远不对目标说不。企业的目标每年都有升级,每个职业经理人每年的工作目标也在提高,完成任务是职业经理人的使命和本份,但这个挑战会很大。如果是一个未经训练或磨练的经理人,他会做得很吃力。如果思维急躁,讨价还价,等于是关闭了所有突破困境的可能性,就无法取得成就。接到任务时要考虑的是:如何去完成,有哪些方法,需要哪些帮助等等,努力为实现目标找办法,而不是找完不成的理由。
还有,目标管理的过程要控制,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报告。定期跟踪目标完成情况,检测目标完成质量,对方法和方向随时调整,保证行动朝即定方向前进。
解决责权利的机制问题,鼓励员工创新
在企业的成长阶段,通常资源比较短缺,这时机制非常重要,好的机制能够调动并挖掘出人的潜力和创新精神。比如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就是通过机制的创新极大地挖掘了人的潜力的有力证明。
机制其实很简单,就是责权利的匹配,即拥有责任的人一定要让其有相应权力并为此承担相应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正激励也可能是负激励。如果说一个企业普遍存在人浮于事、不负责任、执行力差的现象,这跟企业的文化有很大关系。但是文化的切入口是机制。在每一项工作里,职业经理人都需要了解他的责任是什么,并为此要争取相应的权力,还要主动承担做不好的后果和享有做好的成果。这就是好的机制。
好的机制,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这块就是你的了,你可要负责好,你怎么干的权力都给你了,后面就看你的能力了,大家等着给你庆功呢!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人内心都是渴望有成就的,在这样的机制下,他感觉受到极大的尊重,他会把他所有的潜力激发出来来完成目标。所以说,什么是好的机制呢?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已。
团队建设
总结个人的经验和心得,建设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我归纳为下面几层意思:凝聚共识,求同存异;人才搭配,优势互补;领导核心,协调担当;不疾则速,分段治事;赏罚并举,严格规划。这些意思都比较容易理解。我们要建设一个好的团队,作为领导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定位搞清楚。团队中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建设性的想法,但更要有相同的目标和共识,不是说我是老大,你就一定要听我的。寻求共识的时候,要依托于组织,团队属于组织,组织的目标要十分明确,要认同这个组织的目标和文化,所以领导者必须能够凝聚共识。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要能搭好班子,把不同的人才匹配好,另外作为领导要敢于协调,要敢于担当,因为在好的团队都会有不同的矛盾,这个时候领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同时再优秀的团队也都会犯错,领导必须勇于站出来,不能推卸责任。在做事的时候,不要一步到位,要分步走,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就是内部团队的管理要有规制,该罚就罚,应赏必赏,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企业家要了解人性、管理人性、超越人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数据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和组织的宝贵资产。他们正在分析数据以深入了解市场、客户和他们自己的运营情况。他们正在使用数据来推动数字化转型计划,支持新的数据密集型服务。
回顾历史,大约十年前,苹果公司在其Mac电脑产品中采用了英伟达的高性能图形处理芯片。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商业争议之后,苹果公
根据Capital One工程副总裁Terren Peterson的说法,IT领域的一切最终都会商品化。Peterson在该银行工作了超过24年,对于商品化如何影响IT业务有着第一手的经验。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交通局首席创新和技术官Kurt Brissett最近和我们分享了如何为交通用户提供世界首创的技术,以及如何将很高的员工参与度转化为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