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2月26日 北京消息: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近日选出十大物联网(IoT)技术,提醒企业机构必须在未来两年内特别注意相关发展。
Gartner副总裁、杰出分析师Nick Jones表示:“物联网需要各式各样的新技术及技能,但许多企业机构都还没做好准备。在物联网领域有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技术与服务以及相关供应商都还没有成熟。针对这种不成熟进行架构设计,并管理其所产生的相关风险,是物联网相关企业机构的主要挑战之一。在许多技术领域,技能的缺乏也将形成极大挑战。”
物联网的技术与原则将给企业机构带来极为广泛的影响,范围涵盖商业策略、风险管理及各式各样的技术领域,例如网络架构与设计。以下为Gartner所遴选出的2017年与2018年前十大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的崛起为物联网设备本身、平台与操作系统、相关通讯,甚至是物件连接的系统,都带来了各式各样新的安全风险及挑战。安全技术必须能保护物联网设备与平台不致于遭受信息攻击与实体破坏,针对通讯过程提供加密功能,或解决“冒名物件”(impersonating things)、会耗尽电池的拒绝休眠(denial of sleep)攻击等新型挑战。物联网安全将会更加复杂,因为许多“物件”都使用了不支持先进安全方法的简易型处理器及操作系统。
Nick Jones表示:“有经验的物联网安全专家人数不多,而且目前只有来自不同厂商的碎片化的(fragmented)安全解决方案。随着黑客将找出不同方式来攻击物联网设备及协定,2021年以前将持续出现新的威胁,因此使用期长的‘联网物件’可能需要具备可以升级的软硬件,才能满足产品完整的生命周期。”
物联网分析技术
物联网商业模式将以各种方式利用“物件”所收集的资讯,以便了解顾客行为、提供服务或改善产品,或用来辨识及把握商机。不过物联网需要全新的分析方法、分析工具与运算法则,因为2021年以前数据容量(data volumes)将持续增加,物联网的需求可能会更加偏离传统分析技术。
物联网设备(物件)管理
持续工作的重要(nontrivial)“物件”需要管理与监测,这包括设备监测、固件与软件的更新、诊断、故障分析与回报、实体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物联网还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新问题。相关工具必须有能力管理并监测数千乃至数百万个设备。
低功耗短程物联网网络
要为物联网设备选择无线网络,就必须在众多冲突的条件之间取得平衡,像是覆盖范围、电池续航力、频宽、密度、端点成本与运营成本。2025年以前,低功耗短程网络将为无线物联网连接主流,普及程度将远超过广域(wide-area)物联网网络。然而商业与技术上的权衡代表将会有许多解决方案共存,不会由单一赢家,或特定技术、应用程序或厂商生态系统独霸市场。
低功耗广域网络
对于那些必须要有广域覆盖范围,以及相对低频带宽、良好的电池续航力、较低的硬件与营运成本还有高连接密度的物联网应用来说,传统的蜂巢式网络无法满足其所要求的技术条件和操作成本的结合。广域物联网网络的远期目标,就是透过全国性覆盖将资料传输率(data rate)从每秒数百个位元提升到数万个位元,同时电池续航力最多可达10年、端点硬件成本控制在5美元上下,而且能支持数十万种连结基地台的设备或类似物件。第一批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是根据非开放技术(proprietary technologies)打造的,但从长远来看,如窄频物联网(NB-IoT)等新崛起的标准将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
物联网处理器
物联网设备所使用的处理器与架构能定义设备性能,例如是否具备强大的安全性与加密功能、能耗技术,是否足够先进来支持某种操作系统、可持续更新的固件,以及嵌入式元件的管理代理程序(management agent)。在硬件设计方面,必须就各种功能、硬件成本、软件成本、软件升级能力等层面进行复杂的权衡考量。因此,要了解选择不同处理器有何意涵,就必须具备深厚的技术能力。
物联网操作系统
像Windows或iOS之类的传统式操作系统(OS),均非针对物联网应用所设计。它们会消耗较多电力、需要高性能处理器,而且某些状况下缺乏实时保障回复(guaranteed real-time response)等功能。它们的记忆体用量对小型设备来说过大,而且可能不支持物联网开发人员所使用的晶片。因此为满足不同硬件印记与功能需求,目前已开发出各式各样的物联网操作系统。
事件流处理
某些物联网应用会产生很高的资料传输率,而这些传输率必须即时分析。系统往往每秒钟就会产生数万个事件,而在某些电信或遥测(telemetry)案例中甚至会达到每秒数百万个。为解决相关需求,分布式流计算平台(DSCP)应运而生。它们通常会利用平行架构来处理高资料传输率流,以完成即时分析、型态辨识(pattern identification)等任务。
物联网平台
物联网平台能将物联网系统中诸多基础架构元件捆绑成单一产品。这类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三大类:(1)低级设备控制与营运,包括通讯、设备监测与管理、安全与固件更新;(2)物联网资料的取得、转换与管理;(3)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包括事件驱动逻辑、应用程序设计、视觉化、分析技术以及用来连结企业系统的适配器。
物联网的标准与生态系统
虽然精确来说,生态系统与标准并不属于技术范畴,但大部分终将具体化成为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标准与相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都会变得极为重要,因为物联网设备必须能够互通互连,而且许多物联网商业模式都仰赖不同设备与企业机构之间的资料分享。
未来市场将有诸多物联网生态系统崛起,而这些生态系统之间的商业与技术之争,也将主导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与健康医疗等领域。制造产品的企业机构可能必须开发出变种版的产品来支持多种标准或生态系统,同时因为标准会持续演化,新的标准与相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也将崛起,制造产品的企业机构也要准备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对其进行更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