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人员流动率告诉我们什么

人员流动率告诉我们什么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据调查,国内的人才流动比率正迅速上升,平均速度超过10%,而且还有加速流动的趋势。人才都流到哪里? 谁在流动?为什么流动?仔细研究这些问题还是颇为有趣的。

作者:www.szceo.com 2008年4月14日

关键字: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据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今年来对国内30多个行业、近600家企业的薪酬福利调查,国内的人才流动比率正迅速上升,平均速度超过10%,而且还有加速流动的趋势。人才都流到哪里? 谁在流动?为什么流动?仔细研究这些问题还是颇有趣的。

前不久听北方某乳品工程安装公司的总经理说,他一向器重的高级工程师“另谋高就”去了。这位经理说:“我们是国企,工资低得外面随便什么公司给个价就能把我这个设计部全锅端了,这点我早就有担心,也算有思想准备。可这个工程师在公司创业时就来了,年轻有为,我一直特欣赏他,还老给他来点儿感情投资想拴住他的腿,可是人家还是走了,他说走的理由不是为了多挣钱,因为人家给的工资和我给的差不多,而是说要去奔事业。唉!我从机关出来挑起这摊儿事,钱也没多几个,还整天累得不着家,我一直认为我这不就是拉着一伙人干事业吗?”前两天,与同事谈起人才流动问题,又让我一下子想起这位国企总经理的困惑了。

国企:流动率超过15% 去向:外企与民企

有关国企难以留住人才的话题已讨论了多年,国企老板们也在努力改造着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体系,以期在人才市场上重新找回一些国企老大的面子。然而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上,国企不仅依然分不到优质价低的好羹,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外企、民企,甚至私企慷慨地输送着质高价优的人才。来自国企的样本调查表明,不少企业人才流失率超过15%,尤以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流失比例为高。那么这些国企人才因何流动呢?

“铁饭碗”虽说早已变得“老土”,然而要扔掉它也定要有狠心。人们习惯说,国企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低工资”没有竞争性,其实仔细分析,很多人扔掉铁饭碗也未见得就是单纯为了得到泥饭碗里装的那半碗金子。听听从国企流出的人才讲讲流动的原因,你会感慨真是人各有志、各有所求。前述讲到的那个国企总经理曾经的爱将辞职的原因就说明,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是冲着事业甚至是某种很“虚”的东西而“叛变投敌”的。这一点在我们与该公司员工的谈话中得到证实。曾经与那个工程师在同一部门工作的员工均不同程度地表示:除了对目前收入不满外,主要是看不到自己在这家公司的价值和发展空间,调薪、晋级均是千年等一回,而且等来的结果更让人失望,长期下去自己也被磨练得缺乏斗志,直到懒得连辞职的想法都快没了。相反他们倒很理解刚刚主动离职的那位不为钱而为事业的年轻工程师。按他们的话说,年轻人有了发挥的舞台,暂时钱少还是可以忍受的,关键需要被人认可和看到发展空间,被人承认价值还愁未来没有理想的收入吗?而从那位总经理的言谈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离他而去的工程师在他眼里也是难得的人才。也许一切都太晚了,所以一位也是从国企辞职去外企打工的同学说:递上辞职信时,才从领导的态度里感到原来自己也是人才。

其实国企因低工资造成人才流失只是表面现象。国有企业对人才的使用一向带有一种腐朽的垄断味道,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用人之道,有能力的人才难以得到相匹配的发展舞台。国企一向忽视反思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应具备的健康企业文化,当活生生的一个人在人生最重要的生存环境里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得不到满足时,自然要想到一句老话:人挪活。其实国企的老板们也大多理解离职员工的“不义之举”,他们自己何尝不是在暗自抱怨自己的价值得不到承认呢。国企的桎梏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北京市规定企业老总的年薪最高不能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0倍。按照北京现在的水准,职工年平均工资也就是1万多元,那么老总的年薪最高也不过十几万元,大概只相当于外企一个普通的中层经理的水准,你说国企的老板自己心里能平衡吗?
  
我们还是得承认高薪对人才有极强的吸引力,而国企同时所面临的高成本中早已难以承受人工成本之重,使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以高薪留住人才。国企的老板们,在组合和计算人工成本时,不妨多分析一下员工的内心世界。我们在为多家国企进行人力资源咨询过程中,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均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员工最注重的是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其次才是收入水平是否提高等。所以国企的老板要认真思考企业留人之道,还要深刻地反思自己的用人之道,所谓“以人为本”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靠事业留人,让员工看到企业和自身发展的希望,才是国营企业老板亟需补充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也是国企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下功夫辅助老板的地方。

外企:流动率6%-7% 去向:多在圈内流
  
我的一个从前的同事,在外企已干了13年,共换了6家公司,平均每两年换一家。但从没离开过外企,也没脱离过老本行——财务工作,变化的是公司名称和越来越高的薪水,像他这样的流动频率在外企不算少数。有数据显示,外企人才流动比率一直比较稳定,近几年保持在6%~7%左右,其中30岁以下、担任一般管理职务以下的的员工流动率比较高;30岁以上、司龄长而且担任中层以上管理职务的员工流动率较低;世界知名外资公司的人才流动比率略低于中小型外资公司。外资企业的人才流动有一个特点:一般是肥水不流他人田。这与外资企业薪资收入具有竞争性,而且比较重视企业文化有关。不过近几年外企人才似乎有了更为广阔的流动空间。不少曾在外企打工多年的白领,纷纷“下嫁”到民营企业,当然工资依然可观,更重要的变化是在职位上有了一个较高的飞跃,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算是奔着事业而去。

民企、私企:流动率居高不下 去向:多元而复杂
  
随着外企太和公司薪酬福利调查范围的不断扩大,从收集上来的样本数据看,在薪酬水平上,民企、私企与外企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而由于民企和私企显现出的蓬勃发展态势,令许多不安分的白领们蠢蠢欲动。虽然这两个土生土长的企业类型人才阵地并不稳固,从这里流向外企的人才数量也相当可观,但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凭借令人心跳的发展速度,加之善于运用灵活的挖墙脚手段,经常骚扰外企里某某领域资深人才,而且屡屡得手。虽然养这样一批空降兵对这类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比较难,但是为了事业发展,也只好强撑着。这显示出了民企和私企老板可爱的领导魄力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但是这两类企业在管理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和急功近利的作风,往往造成内部人才流动比率居高不下,而且去向复杂。这也是导致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老板痛并快乐着的原因之一。

热门行业:流动率领导“潮流” 去向:到处流

外企太和公司的行业调查报告显示,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专业人才和销售人员的流动比率都比较高。专业人才尤以IT行业、医药行业和金融业的研发人员为主;市场及销售人员则普遍流动率较高。很多客户的人力资源部人员向我们诉苦说,企业已经推出对上述人员的特殊奖励政策,结果还是留不住他们,好像别人家的待遇总是比自己家的好。而这类人员的流动,人挪活了,企业却麻烦不断。研发人员所掌握的企业的技术机密、市场及销售人员手中的大客户让企业老板忧心忡忡。 可是由于这类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的稀缺度高,人才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企业留才靠提高薪资福利待遇已是杯水车薪。如何针对这类人才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是各类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另外,中国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比率也比较高,从这些发达地区目前取得的成绩,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才高流动率,人才高流动率加速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一对很般配的关系。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说,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减少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失,而保持一定比率的人才流动,将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课题。
  
应当说,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但应当控制在一定的比率。在这里,暂且不论企业合理的人才流动比率应该是多少,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家来说首先应该做到未雨绸缪,根据心中的企业远景目标,认真研究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且努力营造健康开明的企业文化,这样才可能把人才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而在快速发展的企业,尤其是在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中保持一定比率的人才流动还是很有积极作用的。随着人才的流进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所吸收的养料更加充分而新鲜。企业人才的合理流动带动知识与科技、与外部的交流,“人挪活,企业活”应该是企业老板追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最高境界。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