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哲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发现,更多的中国企业计划加大数字化领域的投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持续转型。
本次研究发现,更多中国企业致力于重塑其业务和职能,开创竞争新前沿,“重塑者”企业比例上升至4%;但是中国企业在全局规划、技术架构升级、组织变革等方面,仍有不小的进步空间。埃森哲的这项研究连续七年跟踪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今年的研究调研了来自八个行业的450家中国企业。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表示:“技术变革步伐不断加快,对商业、社会的影响也在持续增强,以更大的格局把握技术是企业持续转型的关键。企业在面对技术部署、变革管理、创新加速等重要问题时,都需要从全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有效解决复杂的业务和组织挑战,实现应用和治理兼顾,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根据埃森哲的测算,企业若能以员工和创新为核心、负责任地大规模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激进情形(即以削减成本为核心快速运用的方式)相比,到2038年或将在中国释放逾2.86万亿美元的额外经济价值。
研究表明,近六成(59%)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在未来一年对数字化转型项目增加投资,揭示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强劲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计划借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技术重塑各项职能,其中制造(48%)、财务(45%)和供应链(42%)成为三大重点关注领域。
自去年开始,埃森哲从战略、运营、创新、数字核心、可持续和人才等关键维度来衡量企业重塑进程。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国企业在维持卓越运营的同时,重塑重心回归创新和增长:中国企业的平均得分为46分(以当前所能预见的最先进状态的数字企业100分计),在开创竞争新前沿上的得分增长最快,而在打造数字核心、释放人才力量等指标上的得分依旧偏低。
中国企业在维持卓越运营的同时,重新聚焦于创新与增长。
尽管认识到技术应用和投资的必要性,要想充分释放技术的价值,中国企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完善人工智能战略、增强数字技术基础、提升组织变革能力。报告显示,仅有15%的中国企业成立了人工智能相关团队,有专门的战略和预算;中国企业用于偿还技术债的IT预算占比显著高于全球;只有32%的受访中国企业高管表示正在尝试重新设计现有的工作岗位,以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这一比例远低于全球平均数字(46%)。
朱虹补充道:“随着企业重新聚焦创新和增长,不少企业开始在重点领域进行投入,希望充分发挥技术力量。目前,只有少数企业拥有灵活、强韧的技术和组织成熟度,领先者更为关注新技术的运用治理、挖掘差异化价值、打造数字核心、提高团队效率,从而在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新的增长。”
报告建议企业从四个方面采取行动,稳健地释放技术、组织、人才等全面价值,持续重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Luminary Cloud宣布完成7200万美元B轮融资,专注开发"物理AI"技术。该公司云原生平台可将仿真速度提升100倍,利用物理信息模型实时预测汽车、飞机等产品性能。公司推出针对特定行业的预训练模型,包括与本田合作的汽车设计模型和与Otto航空合作的飞机开发模型。融资由西门子风投领投,将用于扩大研发团队和市场销售。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上海AI实验室推出Dispider系统,首次实现AI视频"边看边聊"能力。通过创新的三分式架构设计,将感知、决策、反应功能独立分离,让AI能像人类一样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实时交流,在StreamingBench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系统,为教育、娱乐、医疗、安防等领域的视频AI应用开启新可能。
伦敦量子动态科技公司宣布交付业界首台采用传统半导体制造工艺的量子计算机。该系统已安装在英国国家量子计算中心,使用标准化300毫米硅晶圆,是首台自旋量子比特计算机。系统采用CMOS技术,占地约三个19英寸服务器机架,具备数据中心友好特性。公司开发的可扩展瓦片架构支持大规模生产,未来可扩展至每个量子处理单元数百万量子比特,为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Atla公司发布Selene Mini,这是一个仅有80亿参数的AI评估模型,却在11个基准测试中全面超越GPT-4o-mini。通过精心的数据筛选和创新训练策略,该模型不仅能准确评判文本质量,还能在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表现出色。研究团队将模型完全开源,为AI评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