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andia是由多家不同公司组成,其中保险和银行是体量最大的两根支柱。其保险业务源远流长,养老金公司成立于1855年;银行业务则诞生于1994年,而且最初只是一家纯粹的电话银行。有鉴于此,Skandia旗下每个业务版块所依赖的技术基础存在巨大差异。
Skandia公司CIO Johan Clausén表示,“在保险方面,我们采用的是大型机技术;而银行方面则依赖于更新、基于Windows的技术,基本上不存在遗留问题。所以,这两块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目前,该公司正在推进一项重大变革,希望巩固并逐步转向标准系统——整个过程当然需要很长时间。但他指出,旧系统带来的挑战其实并不在于传统技术或者系统本身。
“大型机其实非常可靠,而且已经拥有z/OS Connect等新型集成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在解决集成需求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条件。真正的挑战在于系统的数量,以及系统和业务逻辑的复杂性。”
作为持续变化的一部分,该公司还在尝试部署在金融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业务系统Lumera(前身为Itello)。
“我们将在自有的本地数据中心内进行安装和运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套为客户定制的系统,目前我们还看不到将其迁移至云端会带来任何重大收益。另一个原因在于,Schrems II案(要求无论使用何种数据跨境流动工具,都必须确保第三国能够提供与欧盟同等的保护水平)和GDPR也对云端数据流通做出了严格约束。但必须承认,将系统解决方案迁往云端也许颇具挑战,而将其从云端转回本地恐怕更加艰难。”
考虑到这一点,Skandia公司并不打算全面转向云端,而是结合实际需求建立起公有云、私有云加本地部署齐头并进的多云战略。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根据使用情况和要处理的信息做出明智决策。我们所在的是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行业,必须始终牢记这一点。”
不只是改变技术
需要强调的是,降低复杂性本身就意味着简化业务流程、推动数字化,同时缩短新功能的发布周期。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这样的转变当中推动业务转移,而不仅仅是从一种系统解决方案转向另一种系统解决方案。我经常会对建议我们做直接迁移的供应商说不,因为那只是从一种技术转向另一种技术,不足以产生我们需要的效果。在建立新业务时,我们应当考虑希望未来的业务有怎样的形态,而不只是再次重复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
还解释道,甚至早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Skandia就已经根据Safe框架转向了敏捷办公,从而为IT和运营齐头并进创造了必要且多样的条件。
“工作的重点在于参与和包容。当大家携手并进时,就更容易相互影响,并解释敏捷工作方法的最大优势在哪里。我们有着共同的优先事项且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不存在任何分歧。”
IT端持续增长
凭借敏捷工作方式,以往归属于项目的资源被转移到了IT部门当中。因此在担任CIO的七年时间里,Clausén管理的IT部门已发展至近600名员工,在公司全部2300名员工中占比近四分之一。
IT部门对新员工的需求也仍然旺盛。去年招聘总数超80人,未来还有更大的目标增长空间。对Skandia公司而言,经济不确定性时期反而是吸引人才的绝佳机会。
“每个人都受到了经济衰退的影响,但我们所处的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情况稍好。保险端跟其他行业一样开始着眼于长远,而银行业务则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所以我感觉我们其实处于有利位置。”
关于可持续性
Clausén也没有忘记,业务整合还能以更高的能源效率达成更具可持续性的运营态势。
最近几年来,Clausén乃至整个Skandia公司都在将可持续性作为IT决策中的优先事项。除此之外,他还作为CIOCO2计划的创始成员,认真考虑IT部门需要为可持续性做出的贡献。
“人们对IT可持续性考虑得太少,进展也太慢了。通过与供应商的多年往来,我坚信必须将可持续性纳入采购决策才能切实推动变革。”
他还指出,除非能够在中短期内转化为现实收益,否则客户在服务设计层面提出的可持续性建议根本就不会被认真对待。但如果同时有20家客户都提出类似的请求,那供应商就不得不采取行动。
只要在采购条款中添加可持续性标准,那么一旦某些供应商不像其他同行那样满足要求,则合作伙伴关系虽然未必因此结束,但肯定会受到一定影响。
“采购方可以设定要求,引导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要求的水平。通过这种方式,行业的总体可持续度将得到改善。”
当然,面对种种可持续性条款,不同供应商的反应也可能大相径庭。
Clausén 总结道,“没人愿意主动把可持续性负担往自己身上揽,但如果不在这方面取得足够的进步,那这些供应商就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