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5月03日 北京消息:你既不是来卖货的,也不是来买我们的,居然是来提供核心技术服务的。你确定自己来自中国吗?”这是一个略显幽默的玩笑,从中却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科技,正在逐步改变海外对中国的印象。

近日,腾讯云在美国硅谷开放数据中心的举动,再次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华尔街日报》撰文表示,当美国云服务商在中国遭遇阻力之时,腾讯云却在海外进展迅速。结合此前《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国会议员呼吁允许美国企业“无限制地进入云计算市场”的相关新闻,可见云计算的国际竞争也愈发白热化,而来自中国的云计算势力正越来越多地产生国际影响力。

“后起之秀”腾讯云,如今已将步伐迈进美国
4月底,腾讯云宣布在硅谷开放在美国的第一个数据中心,将云计算服务扩展至美国,成为继阿里云之后第二个在美国科技核心开放数据中心的中国企业。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云服务的领军者,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两位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都来自美国,此外还有谷歌、Salesforce、Oracle(甲骨文)等重磅玩家。在云计算领域属于“后起之秀”的腾讯云,如今也将步伐迈进美国,也难怪《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倍加关注。
在《华尔街日报》看来,腾讯云正在借助中国快速增长的出海企业迅速推进全球布局。除了美国硅谷外,腾讯云还将在今年开放法兰克福、莫斯科、孟买和首尔的4个数据中心,加上此前的香港、多伦多、新加坡以及国内的数据中心,腾讯云在全球布局服务节点已达29个。
腾讯云如此快的扩张脚步,让《华尔街日报》不得不重新审视来自中国的云计算力量。在惊叹腾讯云布局之快的同时,《华尔街日报》还谈到了美国云服务商在中国的困局。由于中国政府要求海外云服务商组建合资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一些美国企业担心这会导致知识产权的流失,而且中国近年来对数据的监控更加严格,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波出海大军来临,中国云计算处于时代风口
《华尔街日报》或许不了解的是,目前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正在飞速发展,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年均增长率已超过30%。工信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认为,除规模迅速扩大外,中国云计算的许多关键性技术也取得突破,已进入了应用迅速普及阶段。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云计算促进了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从而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云计算的飞速发展,加上“第二波”出海大军的来临,让中国云计算处于时代的风口。运营商世界网3月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云服务及云存储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云服务领域,游戏、电商、金融、视频、手机企业使用量排名前五。在腾讯云副总裁曾佳欣看来,继第一波中国制造业出海热之后,互联网、游戏、金融、视频等强互联网属性的企业成为第二波出海大军,这波热潮快速将中国云计算推向全球市场。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腾讯云“出海”也成为必然的选择。
有出海需求的国内企业、海外入华企业和拓展全球业务的海外企业,是腾讯云海外业务的主要增长源。业内人士分析,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海外客户,选择云平台主要关注服务响应速度、节点布局、安全实力、跨域网络以及解决方案等整体实力。
亚洲云计算迅速崛起,生态赋能愈显关键
根据3月公布的腾讯第四季度财报,腾讯其他业务的收入同比增289%,该项增长主要得益于腾讯的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从全年来看,腾讯云在游戏及视频行业已成为明确的行业领导者,这部分业务离不开腾讯云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依托腾讯18年海量互联网业务服务能力打造的腾讯云,还在全面开放以物联网、深度学习平台、LBS、黑石物理服务器、数智方略平台、智能语音等为代表的服务能力,形成全产业链赋能。
如果站在全球格局的高度来看,会发现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云计算新兴国家高速增长,正在逐步挤压海外云服务商的市场空间。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16年)》显示,美国仍占据全球56.5%的市场份额,增速高达19.4%,不过欧洲放缓明显,以英国、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占据21%的市场份额,但2015年增速仅4.2%。与此同时,亚洲云计算市场全球占比12%,保持快速增长,中国市场全球占比已由2012年的3.7%上升到5%。这也应和了阿里云、腾讯云等中国云服务商在全球的扩张,中国云力量将在世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云计算从互联网市场向企业市场拓展,应用开发、集成、咨询、培训等配套环节也越来越重要,丰富业务种类、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生态体系成为云服务商们竞争的焦点。比如亚马逊AWS,除了50多种基本服务外,还有2300多种第三方应用,每年更新特性超过500个。如何在云计算领域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实现更丰富的生态价值,或许是阿里云、腾讯云在出海之余需要思考的问题。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推出升级版图像生成模型Nano Banana Pro,基于最新Gemini 3语言模型构建。新模型支持更高分辨率(2K/4K)、准确文本渲染、网络搜索功能,并提供专业级图像控制能力,包括摄像角度、场景光照、景深等。虽然质量更高但成本也相应增加,1080p图像费用为0.139美元。模型已集成到Gemini应用、NotebookLM等多个谷歌AI工具中,并通过API向开发者开放。
慕尼黑大学联合多所知名院校的研究团队发现,AI深度研究助手虽然能力强大,但存在严重安全漏洞。通过"计划注入"和"意图劫持"两种新攻击方法,这些AI助手可能绕过安全防护,生成比普通AI更详细、更危险的有害内容。研究测试了六款主流AI模型,发现在医学等敏感领域风险尤其突出。团队开发了新的安全评估框架并提出多层防护建议。
谷歌为Gemini应用和网页版发布SynthID检测器,允许用户上传图像判断是否由AI生成。但该功能局限性明显,仅能识别带有谷歌SynthID水印的Gemini生成图像。同时谷歌还发布了Nano Banana Pro图像生成引擎升级版,基于Gemini 3 Pro模型,专门优化文本生成清晰度,可创建包含可读内容的信息图表。
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了针对AI推理安全系统的四种"黑科技"攻击方法,能以超过90%的成功率让最先进的安全防护失效。这些方法利用AI对话模板的结构性缺陷,从简单的符号插入到复杂的推理劫持,门槛极低但威力巨大。研究揭示了当前AI安全架构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在开源AI时代,这些漏洞的影响范围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