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举办的广州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传来好消息,由于中国移动的大力推动,5G网络实现商用的节点要比原计划提前三四年的时间。据悉,中国移动已经在技术研发、企业合作、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的进展,5G网络有望于2020年正式进入商用阶段,与韩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步。5G网络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距离大爆发的最后时刻已为时不远。
2020年实现5G网络商业化,中国移动诠释5G时代新优势
中国移动已经为5G网络的上市制定出了新的时间表:2016年启动5G技术试验、标准定制及产品开发;2017、2018年将分别启动外场试验,并开展面向商用化规模实验;到2020年,中国移动将按照国家规划,完成5G的规模商用。而在MWC2015上,中国移动对部署5G的预期还是2024年,今年却出人意料地提前了数年,给市场和消费者一大惊喜。
中国移动打造的5G网络,网速是4G网速的12倍以上,相当于4G的几十倍;5G的时延已达到毫秒量级,通信敏捷度是4G的10倍。超过10Gbps+峰值速率意味着一部1—2G大小的电影,4G需要几分钟才能下完,而5G网络只需要1秒钟就能下10—20部这样的大片。
更重要的是,中国移动还赋予了5G网络万物互联的属性。其拥有的“多址技术”同时可以每平方公里连接100万个以上的物体,比移动网络时代的介入数量提高百倍。在5G的低时延下,人们可以接入无人汽车、VR、AR等4G网络所不能支撑的应用,智能交通、远程操控、全景视频等新科技都将在5G框架下成为现实。
联通、电信需抓紧窗口基于期,中国移动可能延续一家独大局面
对于移动大举进军5G的举动,联通和电信显得有些波澜不惊。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刘韵洁就表示;“5G什么时候推出更合适,作为一个企业来讲可能考虑回报。如果过早的投入,可能会有风险。”也有专家指出,联通对5G并非不热情,但由于对3G网络进行了超强度的投入,延宕了联通抓住4G时代的契机。现在联通更多的精力仍放在4G网络的布局上。
而中国电信在10月份宣布成立“CTNet2025网络重构开放实验室”和“5G联合开放实验室”,聚焦“SDN、NFV、云”为代表的网络重构和5G技术。而在其9月份发布的5G三步走战略中,到2020的中期,中国电信将开展4G引入5G的系统和组网能力验证,实现部分成熟5G技术的试商用部署。
5G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必然趋势,但目前联通行动缓慢,电信的部署时间也较移动落后一步。而随着移动5G网络逐步进入商用阶段,两者能利用的窗口期将愈加缩短。如果联通、电信不加倍努力缩小与移动的差距,那么在前景更加广阔的5G时代很可能还会延续4G市场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
国际竞争中选择集团作战,5G架构下成为标准制定者
值得注意的是,5G并非只是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竞争标的,更是国际市场群雄逐鹿的主战场。日本运营商NTTDoCoMo曾宣布,将在2017年在东京地区推出一个5G试验网络。今年,美国最大的无线运营商Verizon宣布对5G技术开展了外场测试。也就是说,中国移动正在与日韩、美国、欧洲等对手展开一场5G网络的竞赛。
为了在5G时代抢占自己的话语权,在国际竞争中获胜,中国移动大力推动企业联合、团队协作。它不仅加入政府主导的IMT-2020(5G)推进组,积极开展5G需求、技术、频谱、标准等研究工作;而且在今年2月联合华为、高通、中兴、Intel、爱立信等合作伙伴一起成立了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推出了业界首款3.5GHz频段5G原型基站、FlexRAN平台等多个5G网络的最新研究成果。
今年11月份,华为推动的Polar Code码被3GPP采纳为5GeMBB控制信道标准方案,背后就浮出了中国移动支持的身影。之后,中国移动牵头的“下一代系统架构设计”也在3GPP系统架构组会议上正式通过。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倡导的5G系统架构开启正式标准化的进程,中国移动由此成为了未来5G时代标准的重要制定者。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中国企业从2G时代克隆模仿,到3G时代有一定话语权,4G时代积极参与,5G时代则是领先者。显然,中国移动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推动者、引领者,它通过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团队合作走在了国内、国际市场的前列,让中国方案成为5G时代必不可少的统一规则。相信在未来具有无限可能的5G时代,中国移动必将成为大放异彩的领军品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ocker公司通过增强的compose框架和新基础设施工具,将自己定位为AI智能体开发的核心编排平台。该平台在compose规范中新增"models"元素,允许开发者在同一YAML文件中定义AI智能体、大语言模型和工具。支持LangGraph、CrewAI等多个AI框架,提供Docker Offload服务访问NVIDIA L4 GPU,并与谷歌云、微软Azure建立合作。通过MCP网关提供企业级安全隔离,解决了企业AI项目从概念验证到生产部署的断层问题。
中科院联合字节跳动开发全新AI评测基准TreeBench,揭示当前最先进模型在复杂视觉推理上的重大缺陷。即使OpenAI o3也仅获得54.87%分数。研究团队同时提出TreeVGR训练方法,通过要求AI同时给出答案和精确定位,实现真正可追溯的视觉推理,为构建更透明可信的AI系统开辟新路径。
马斯克的AI女友"Ani"引爆全球,腾讯RLVER框架突破情感理解边界:AI下半场竞争核心已转向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当技术学会共情,虚拟陪伴不再停留于脚本应答,而是通过"心与心的循环"真正理解人类孤独——这背后是强化学习算法与思考模式的化学反应,让AI从解决问题转向拥抱情感。
PyVision是上海AI实验室开发的革命性视觉推理框架,让AI系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动态创造Python工具,而非依赖预设工具集。通过多轮交互机制,PyVision在多项基准测试中实现显著性能提升,其中在符号视觉任务上提升达31.1%。该框架展现了从"工具使用者"到"工具创造者"的AI能力跃迁,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