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11月22日 人物访谈(文/王聪彬):天府之城成都,既有对待生活的巴适,又有川味十足的菜肴,用“成都·都成”来形容恰到好处,它兼容并包,海纳百川。
成都也是中国发展最均衡的城市之一,在2005年英特尔就在成都落户了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在这里已经封装测试并运送出了超过17亿颗芯片。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12年里英特尔成都工厂正在产生1:10:100放大的蝴蝶效应,即每投入1元,就能拉动第二产业圈层10元的效益,拉动第三产业圈层100元的效益,包括原材料供应,下游应用的产出,到第四圈层的服务业效应则更加可观。并且随着高端测试技术(Advanced Test Technology)的投产也必将带动英特尔成都全新价值链的提升。
英特尔成都工厂外景
飞驰在成都的“骏马”
2014年12月英特尔宣布将在未来15年内投资16亿美元,称为骏马项目,即对英特尔成都工厂的晶圆预处理、封装及测试业务进行全面升级,并引进“高端测试技术”。
2年后的11月18日,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技术与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安凯乐(Ann B. Kelleher)宣布高端测试正式量产,高端测试不仅让英特尔效率进一步提升,还帮助整个供应链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在灵活生产、产品交付上进一步提升。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技术与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安凯乐(Ann B. Kelleher)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谈到,英特尔入驻成都促进了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上下游配套企业在成都的落户和聚集,形成了设计、晶圆、封装、模组、终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很多人对于英特尔成都工厂的业务范围有一些模糊,认为只有封装和测试,其主要有四大业务包括:晶圆预处理、封装、测试、高端测试。可以看到在高端测试投产后,传统的测试业务并没有消失,英特尔技术与制造副总裁暨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解释到,我们具体会以流程工艺的不同来区分产品是否需要使用高端测试技术。
英特尔技术与制造副总裁暨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
未来高端测试将搭载在英特尔最先进、最复杂的芯片和产品上,未来4年计划让更多产品使用高端测试技术,当然测试和高端测试也将逐渐融合。
进驻智能互联的所有细分市场
“成都是英特尔重要的战略市场。”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封装测试制造业务总经理Robin A. Martin(罗宾·马丁)说,政策倾斜、深耕西部和人才是英特尔对成都持续投资的重要因素,成都有一个正确的发展导向。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封装测试制造业务总经理Robin A. Martin(罗宾·马丁)
据悉16亿美金的投入将在未来15年陆续到位,之后也将持续公布发展计划,其中高端测试的投产将目标锚定在互联市场。
英特尔的战略是进入智能互联的所有细分市场,尤其围绕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5G生态圈,为数以亿计的各类智能设备、互联设施、云数据中心提供优质的半导体产品。
高端测试技术可以对英特尔的半导体产业进行细分覆盖更大规模的测试领域,并且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
卞成刚经常和团队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将整体生产能力、技术充分准备好,等进入所有细分市场时才有能力进行供应。
工厂参观
大家都听说过沙子变成芯片的故事,但由于成都工厂在无尘环境下生产,我们也无法一睹真容,只能在工厂的公共楼道区域参观。
在参观得当天还赶上“老板服务日”,顺便体验一把英特尔的企业文化。英特尔成都目前拥有近2000名员工,其中90%以上是80后、90后新生代员工,除了体验到丰富的活动外还有各种志愿者项目。
上百万美金价值的芯片墙(已报废)
英特尔成都工厂大事时间表
2003年8月,响应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号召,英特尔宣布投资成都、建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
2004年,工厂开工建设,一期投资3.75亿美元。
2005年3月,英特尔增资建设工厂二期工程,投资总额累计达到5.25亿美元。
2009年,英特尔第三次向成都工厂追加投资7500万美元,用于扩大其生产能力,从而使得英特尔在成都的总投资额达到6亿美元。
2014年,英特尔宣布将进一步在未来15年内投资16亿美元,对英特尔成都工厂的晶圆预处理、封装及测试业务进行全面升级,并将英特尔最新的“高端测试技术”引入中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